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事实上已经形成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通过建立Copula-GARCH-t模型,研究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元四种货币的汇率收益率序列波动特征及其相关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行,但当前的汇率制度面临了很多的问题.通过对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的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未来应该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更加具有弹性.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根据这些原则对美元升值了2%。该政策的出台结束了1995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保持极窄幅区间运行的格局。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此次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尽管不大,对国内的出口型企业仍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由钉住单一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选用人民币汇率的日度数据对隐含的汇率权重进行了估计。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人民币汇率货币篮子中美元具有很高的权重,表明在汇改后虽然人民币汇率在观测期内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在每日基础上保持对美元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钟俊亮 《商业科技》2009,(10):371-372
人民币汇率由钉住单一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选用人民币汇率的日度数据对隐含的汇率权重进行了估计。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人民币汇率货币篮子中美元具有很高的权重,表明在汇改后虽然人民币汇率在观测期内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在每日基础上保持对美元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范义秀  张骅 《商》2012,(7):115-115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停地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自2005年7月21日起,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善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趋势。人民币自2005年起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也一直表现出上升态势。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加和升值的大趋势使得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仲敏 《商》2014,(19):97-97
近十年前,人民币汇率不断被升值,有管理的浮动真正实行起来,用以盯住美元制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有效加强了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本文提出了当前汇率制度改革的短期及长期目标,并借鉴他国经验,根据"蒙代尔三角"理论模型提出了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向的建议,阐述我国要通过利率——汇率的传导和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更好的完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到达经济平衡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作出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之前人民币在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演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通过对教材与文献的查阅分析,笔者得出结论:改革至今的近8年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总体成功。然而,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仍旧需要完善。本文将在简单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史后,重点研究分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的制度改革的动因及成效,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笔者的个人观点,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期加深对汇率问题认知的时效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汇率机制改革公告,我国将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首先对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和权重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仍是一种“参考美元为主的软钉住汇率制度”,并解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分析了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的利弊;最后对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稳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作出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之前人民币在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演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通过对教材与文献的查阅分析,笔者得出结论:改革至今的近8年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总体成功.然而,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仍旧需要完善.本文将在简单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史后,重点研究分析2005年人民币汇率的制度改革的动因及成效,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笔者的个人观点,对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期加深对汇率问题认知的时效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需要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因此,继续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已不符合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应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应减少行政机制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逐步实现由市场规则形成人民币汇率;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继续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强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是外汇市场运行的核心问题。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放开汇率波动幅度限制,是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重点。2014年以来,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并取得新进展,其带来的利好要远远多于其弊端。用好这把双刃剑的关键点,在于人,在于制度。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制度去管理与防范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尽可能做到可防可控,管控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汇率制度选择与应对G-3国家①汇率波动冲击之间关系的研究证实:就发展中国家应对G-3国家汇率波动的冲击而言,从汇率管理方式看,依据均衡汇率②进行的管理优于依据一篮子货币进行的管理;从汇率制度选择看,在国际金融一体化背景下,浮动汇率制度优于固定汇率制度。从总的趋势看,外汇市场的发展和灵活的汇率安排有利于消减G-3国家汇率波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冲击。据此,本文认为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的人民币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尽管更为适合我国国内外经济的实际,有利于应对G-3国家汇率波动冲击,但仍然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尤其是2005牟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引起各方极大的关注.本文根据2008年12月12日到2009年12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的51周汇率数据,运用马尔可夫链预测方法,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特征及其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给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农金 《中国工商》2005,(6):99-101
人民币汇率改革5月启动 综合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预计中国将在5月下旬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变革之旅,人民币汇率将放弃盯住美元的方式,改为盯住8种外币一揽子货币方式;外汇交易将采取资格认定制度下的做市商制度,中国央行将逐步退出日常外汇交易;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能从目前的正负0.3%范围扩大到正负0.6%或1%范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建MS-AR(1)模型对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英镑的汇率波动特征进行研究,采用MS-AR(3)模型对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波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兑美元和人民币兑英镑汇率构建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没有将机制转换的状态完全分离;而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人民币兑欧元和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波动特征,且各汇率的波动极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汇率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元汇率的角度出发,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特点,进而论述人民币升值、贬值及维稳状态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探讨人民币对美元与对非美元货币汇率间的关联,剖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以期为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及促进人民币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性质,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压力是长期的, 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部要求,并认为采取“汇率目标区管理式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是符合我国现实经济状况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并重点分析了2005年7月21日的汇率制度改革,决定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最后给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实现人民币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浮动,逐步完善外汇市场,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人民币的自由浮动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黄明强 《华商》2008,(8):11-12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浮2%。此次改革是对真正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回归,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的重要里程碑,本文主要从这次汇改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来阐述它的积极意义以及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