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资金不足的原因包括: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实际运行的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农村社会救助在地方政府事权中的弱势地位导致社会救助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资金来源有限等三个方面。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解决包括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缺乏等一系列公共性社会事务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07,(11):23-23
廉租住房制度是针对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实施的一种社会救助,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对象,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二是住房困难。另外,申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  相似文献   

3.
住有所居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此,各国政府为了国民居住权的实现,通过多种方式为存在住房困难的群体提供住房保障。美国住房保障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实践中保障对象过于依赖政府提供的福利受到了社会诟病。为了解决福利依赖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美国政府进行了住房保障对象参与社区服务的探索,并取得成功。美国公共住房的公有属性、住宅集中分布特点、保障对象特征以及产生的社会效果与我们国家保障性住房有相似之处,文章通过对美国保障对象参与社区服务背景及规定的梳理,分析其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住房保障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政府主体地位的确立 谁是农村社会救助的主体,这意味着谁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人,谁出资负责社会救助制度。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任何制度的创建与变迁都是需要耗费成本的,能不能承担这费用,或者究竟由谁来承担这费用,将直接关系到这一创建与变迁活动的成败。对社会救助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是政府的当然责任和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问题牵动着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随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逐渐完善,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社会支持角度分析了政府、法律与制度、社区、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支持等在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农村合作社为视角。研究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农村合作社的社会保障功能,为农民养老和医疗、住房、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的提高设计一种新的思路:即以合作社为载体来实施农民的补充养老和医疗等保障,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救济困难、促进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本通过对辽宁辽阳辽化光明街道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考察,了解到当前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研究对策,为我国社会张开一张最后安全网。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国务院决定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救助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制度保障。要真正实现贫有所济、困有所帮,就要提高政策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群众对社会救助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社会救助的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就此来说,目前我国救助管理尚不规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从而导致社会救助缺乏联动机制,难以有效满足救助对象的各种救助需求。因此,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农村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明显,但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改善支付能力不足,住房问题不容忽视。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宅基地制度是一种普惠性质的住房保障,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调整和改革,没有体现对农村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关注,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力度及资金投入均有限,其他农村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狭窄,现行的农村住房保障政策缺乏金融、保险等配套措施的支持,难以有效解决农村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中国农村住房保障政策重点应该从普惠性质住房保障政策逐渐向针对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保障政策转变,建立与完善农村住房保障制度,明确住房保障目标与政府的责任,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丰富住房保障方式,同时加大对农村住房金融支持的力度,以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权。  相似文献   

10.
救助管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石家庄市救助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崔秀荣 《农村经济》2007,(12):77-80
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我国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在贫困地区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互助为补充,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并以贫困性救助、疾病性救助、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救济困难、促进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本文通过对辽宁辽阳辽化光明街道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考察,了解到当前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研究对策,为我国社会张开一张最后安全网。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建立的必要性(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指的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3.
剧宇宏 《农业经济》2012,(10):38-40
社会救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解决贫困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逻辑起点。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决定了社会救助必须与现行的救助制度和农村社区实际结合,在救助资金、救助方式、救助主体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农村救助由生存权向发展权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住者有其居是发展民生的关键内容之一。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中央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措施,地方政府执行力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式为切入点,阐述影响政府政策执行的因素,因而进一步通过这些因素影响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赋能是社会救助的时代机遇和变革选择。本文以社会救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分析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救助的内在机理、主要问题和实现路径。数字化技术正成为时代应用工具,并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救助过程智慧化,助力社会救助效率和质量提升。数字赋能还提高社会救助监管效用,为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当前,数字技术发展不平衡和不均等的问题依然突出。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仍然存在技术短板、数据孤岛化、受救助者的信息和隐私面临威胁等问题。未来,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对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进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救助权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救助标准及救助对象管理、机构建设、立法建设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质在于其从农村中彻底退出并融入城市社会,城市住房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退村进城"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政策层面,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以及城市住房保障政策部分失灵,致使农业转移人口既无法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以满足进城租房购房的资金需求,又难以得到住房保障支持;在市场层面,房价收入比过高;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匮乏;政策、市场、社会的选择性排斥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解决难度和市民化漂浮困境。基于此,应允许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可抵押以及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交易体系,以增加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退村"的推力;实施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建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市场主体市民化支持机制以及增加资本建设,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拉力。在综合运用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解决住房问题基础上,探索新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贫困具有女性化的面纱,社会救助作为应对贫困的重要机制,在政策设计和实践层面均存在性别盲视,缺乏对严峻的贫困女性化现实给予回应。文章以成都市低保女户主家庭为研究对象,从性别视角对我国社会救助予以审视,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揭示女户主家庭结构和多维贫困现状,分析现有救助困境并探讨其成因。文章认为,当前社会救助在救助标准、救助主体、救助方式以及政策执行中存在不足,应对女性贫困需从提升救助资金标准、注重社会工作介入、推进社会性服务供给、完善法制保障和救助队伍建设等维度进行针对性改善,从而使性别意识纳入社会救助政策议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虽有一些教育救助措施,但其制度化水平还不高、救助体系尚不健全。农村低保家庭子女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还存在救助主体难以有效地履行责任、救助资金不稳定、地方教育救助发展失衡及与就业救助缺乏配合等问题。政府应积极承担教育救助责任,加快制度化建设、拓宽筹资渠道、稳定资金来源、实现教育救助与就业救助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0.
第一条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礼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第三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时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