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作为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崇左市,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农村建设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表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从此我国开始了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经历了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自2004年9月在全国率先开展试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江西经验”、“赣州模式”,并以此走向了全国。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宣传江西的新农村建设,本刊记者就“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对中共江西省委副秘书长、农工部部长、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吕滨进行了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中共甘肃省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根据中央精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立足兰州实际,提出了“规划先行、全面发动、试点带动、总体发展”的原则,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全面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  曾永明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27-30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型经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是在对两者进行内涵、目标、内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节减集约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保护,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因此,文章提出“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新模式,该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发展可持续、农村旧貌换新颜、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新农村建设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伟  马立党 《理论观察》2006,(4):171-172
农村金融和新农村建设休戚相关,当前农村金融在支农方面既“可圈可点”又需“再接再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需要树立“共赢”“和谐”的新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江西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信息进万家”。按计划,江西省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0  相似文献   

8.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扭住三个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扭住三个关键,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设农民群众自己美好的家园,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群众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要求结合起来,采取民主说服教育方法,组织带领农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克服和纠良现象,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管理的主…  相似文献   

9.
林毅夫教授当初提出“新农村建设”体系的特点时,曾经谈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非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由此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并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然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方名松 《老区建设》2006,(10):44-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在为新农村建设“输血”的同时,更应积极为新农村建设“造血”。为什么“造血”更重于“输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达到  相似文献   

11.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繁重任务。如何扎实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好突破口至关重要。按照抓新农村建设应从见效最快的事惰抓起、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的要求,我认为,应将村容村貌整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首先让农村面貌尽快“变”起来,“新”起来。  相似文献   

12.
曾凡 《老区建设》2006,(4):18-19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十一五”期间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也与我市建设“五新一好”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农民自主投入,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当前的农  相似文献   

13.
编辑部:河南省内黄县中召乡南街村,是有关部门命名的“新农村电气化村”。那是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即:“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建成100个新农村电气化县、100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000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南街村就是河南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之一。经当时考评验收,达到施工工艺整齐美观、线路通道清晰,用电安全可靠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上了重要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用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集中概括。紧接着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统一部署,全国各地都先后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去谋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十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傅根友 《浙江经济》2007,(16):52-53
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特色文化村是新农村建设固本强基之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最近的调查发现,在同一地区,相同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中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运作机制:合作化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实施的结果是,利用合作化机制运作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的主体性、合作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示;而借市场化运作的新农村建设给村庄带来的只是一些观赏性的“硬件”建设,既未“搅动”村庄的生活,也没有“激荡”村民的热情,似乎于“村”于“民”关系都不大,这不仅背离了“农民是主体”的新农村建设精神和建设方式,也偏离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勾画未来中国新农村历史性蓝图时,许多人都发出预警:“不要折腾群众”、“不要哄百姓”、“不要增加农民负担”!此乃肺腑之言。与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大包干”不同,这次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是自上而下掀  相似文献   

18.
《开放潮》2005,(Z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福建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明确了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路径何在?福建省如何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机遇,在新的起点上,走出一条适应福建实际的建设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子?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资深农业经济专家沈亚军。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发出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后,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住绝大部分农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新农村建设而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地方新政     
《中国经济周刊》2006,(17):54-54
浙江义乌出台“新农村建设二十条”4月18日,义乌市委出台了《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这是义乌继2003年7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以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而推出的又一项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围绕义乌建设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