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增加了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采用股东提案数量来衡量股东的积极主义行为,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盈余管理,实证分析了大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显示:股东提案数量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大机构股东的控股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会减弱股东提案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会减弱大机构股东控股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这对我国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控股股东减持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投资者情绪理论分析了不同股市环境下以配合控股股东减持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控股股东不仅善于洞察市场情绪,择准时机在牛市高位减持;同时,通过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来提升股价,以"创造"减持良机,但这种基于盈余管理创造减持良机的行为只发生在熊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2007-2012年1386个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特征最终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上市公司的盈余平滑程度显著正相关;相对于非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有较低的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最终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率与盈余平滑程度呈现U型关系;财务报告的盈余平滑程度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负相关.本文首次验证了控股股东行为对财务报告盈余平滑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慧敏 《商业会计》2021,(18):41-46
文章基于2016—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现金股利分配力度的相关关系并探究了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与现金股利分配力度负相关,且应计盈余管理在质押比例与股利分配力度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在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组、非融券标的组中更显著。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融资行为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的监督与疏导,投资者也应关注该行为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2016—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股权集中度在两者关系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强,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6.
作为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核心,大股东制衡机制对盈余管理和盈利质量存在重要影响.本文选择每股收益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两类不同盈余指标的代表,以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越高,而主营业务利润率越低;(2)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对第一大股东(或前两大股东)的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越高,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越低,而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这表明,不同的大股东对不同类型的盈余指标存在选择偏好:控股股东可能偏好市场和投资者反应程度较为显著,盈余管理空间较大且相对易于操纵的盈余指标;而与之相反,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大股东制衡度(或联合制衡度)越高,越有可能抵制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7.
陶灿  刘芳 《现代商业》2012,(2):225+224
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控股股东通过关联方交易支持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了通过关联方交易的盈余管理是真实性盈余管理,它是应计性盈余管理的替代品而非补充品,并且它可以减少公司所受行业负面影响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国有股股权改制的完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性质对其报告的盈余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依据我国上市公司2006~2011年的经验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控股股东对财务报告盈余质量的影响,并研究股权集中程度在不同阶段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股存在的缺陷,改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阮梓坪  陈学进 《商业时代》2007,(31):82-82,84
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多个控股股东之间博弈的结果。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演变趋势以及控股股东的制衡与财务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在相互制衡和控制权争夺的背景下,控股股东的财务行为选择及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0-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重点依据股权性质分组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风险承受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占绝大部分,其中私人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稍大于国有控股企业;我国私有股权控股上市公司风险承受大于国有股权控股上市公司;公司盈余管理与风险承受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在私有产权控股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成为关注的热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盈余管理行为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把握盈余管理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度的、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损害到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因此,掌握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规范盈余管理对策的制定,对会计理论和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秦琴 《现代商业》2011,(9):223-224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非常频繁。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手段方式也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从关联交易的角度研究了控股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问题,其中包括控股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原因,以及在关联交易中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具体方式,最后针对控股股东的这种剥夺侵占行为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淑铮 《商业会计》2023,(16):63-70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等问题,控股股东掌握着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权。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这一行为,其背后动机的不同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质押资金投向下两者关系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与企业费用粘性呈线性负相关,说明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后产生的市值管理动机要大于其掏空动机。且这一关系在控股股东将质押资金投向被质押企业时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从控股股东行为的视角解释了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掏空"(Tunneling)是Johnson等(2000)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法律抑制控股股东掏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掏空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依然猖獗,本文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现状,并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内部治理、法律原则、监管现状、制度环境等方面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股权质押"爆雷"的事件时有发生,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股权质押逐渐成为了控股股东偏爱的一种手段。虽说股权质押本身并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下进而实施掏空行为则会严重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进行了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面临着偿债压力和企业控制权丢失的风险,可能会出现以权谋私来缓解自身压力、保住自己控制权的行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造成了量化的控制权和量化的现金流权的偏离,降低了掏空成本、转移了风险,这一行为带来了控股股东侵占其他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动机,引发了"掏空"问题。本文以ST飞马为研究对象,对其股权质押和掏空行为深入探究,探究股权质押对掏空行为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我国当前股权质押的监管现状给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隧道挖掘是指企业的控股股东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到自己手中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常常通过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关联担保、高派现及股价操纵等途径实施隧道挖掘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对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建立股权制衡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是制约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构造控股股东代理行为模型,运用效用函数和Becker的威慑理论,研究控股股东的收益和损失,发现控股股东代理行为的发生与其持股比例大小呈同方向变动,控股股东代理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以及控股股东代理行为被发现后所支付的成本,都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存在一定函数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会更加重视公司股价的变动,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对控股股东代理行为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萌萌 《商》2013,(18):132-132,131
在我国,控股股东滥用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对中小股东权益进行侵害的情况长期存在,这里既有由于特殊的股权结构、制度环境、缺乏完善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制度等客观因素,又有中小股东在信息能力和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搭便车”的主观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方式并提出了对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治理的对策,目的是为了降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使上市公司业务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国中小股东的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造控股股东代理行为模型,运用效用函数和Becker的威慑理论,研究控股股东的收益和损失,发现控股股东代理行为的发生与其持股比例大小呈同方向变动,控股股东代理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以及控股股东代理行为被发现后所支付的成本,都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存在一定函数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会更加重视公司股价的变动,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对控股股东代理行为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正当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司中普遍存在,形式不断翻新,操纵手段变化多样.其对上市、司、投资者、股票市场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由于我国国有控股股东行为模式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亟待规范.本文在对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产生的根源及控股股东行为模式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