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1年开始执行的和货币联盟,终止于1975年,这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由缩小汇率波动,经“蛇行于洞”到实行联合浮动,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创立“欧洲计算单位”。第二阶段是始于1979年3月生效的欧洲货币体系(EMS),迄今仍在运作,这是该共同体在货币一体化问题上较有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第三阶段,始于德洛尔委员会委欧洲理事会1989年6月提交的《关于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这一阶段刚刚起步,本文着重论述第二阶段的成就、矛盾、困难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种种迹象表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美国8月份失业率升至2003年9月以来最高的6.1%,显示美国经济正趋向疲软;欧洲经济出现下滑,欧元区第二季度投资、消费及出口同时下降,导致当季经济收缩0.2%,为欧元诞生以来首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可能进人新一轮衰退,  相似文献   

3.
战后,以美元荒、美元过剩和美元危机为标志,展示了美国经济由繁盛到衰落的历史。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翼第二经济大国,接着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大国。美国、西欧和日本形成了西方的三个经济中心。到70年代到,在国际货币领域出现了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和日元三个贷币中心。美元作为老的货币中心,虽见衰落,但仍发挥着老大的作用;欧洲货币体系自1979年3月创立,随着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的逼近和欧共体各国的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日本随着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地位的迅速提高,日元在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元国际化业已取得很大进展。此时,对日元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得失,借鉴其成败,的确是一件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5月24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虽然世界经济增长迅速,但却表现出失衡的状态。日本经济的复苏弱于预测,预期增长率从2.1%降低到1.5%;欧洲经济的增长仍然乏力,预期增长率从1.9%降低到1.2%;美国经济的表现强劲,预期增长率从去年11月份预计的3.3%上调至3.6%;总体而言,全球工业化国家2005年的增长预期从2.9%下调至2.6%,经济发展失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病情况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兽医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1987年,美国首次报道该病;1988年加拿大、1990年西德相继暴发该病;1991年,疫情蔓延至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1992年,希腊、澳大利亚相继报道该病的发生。日本于1993年首次分离到该病毒,同年,菲律宾、朝鲜和韩国也证实了该病的存在;我国于1995年首次发现该病。  相似文献   

6.
何莉 《理论观察》2001,(4):46-48
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欧元问世,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质的飞跃,它稳定了有关国家的汇率,促进欧洲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增长;消除货币兑换成本;推动了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有关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在短期内,也有可能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产生负面效应,尤其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7.
早在中国“入世”一年之后一个新的经济术语就诞生了——“中国因素”。3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工人失业问题缘自“中国因素”;欧洲的经济不振缘自“中国因素”;日本降低对美出口增加对华出口也来自“中国因素”;能源危机、油价高涨缘于“中国因素”;东南亚旅游收入的激增也来自于“中国因素”;全球钢铁、汽车和电子产品的价格波动也来自于“中国因素”;2004年底国际国内期货市场(铜、铝、镍等)正在上演疯狂的过山车游戏也来自于“中国因素”……  相似文献   

8.
史彩芹  齐辉 《中国经贸》2012,(16):118-119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于2009年,发端于希腊,至今已经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并波及到德国、法国等欧洲经济强国。这场危机不仅影响到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而且引起当事国政界的动荡,同时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中国作为国际经济舞台上活跃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将自身与欧债危机摆脱干系。本文中笔者将主要从欧债危机的基本情况谈起,结合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揭示中国应该从中受到哪些风险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 美国《商业周报》把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2年底建立单一市场称为“20世纪贸易史上最强大的经济地震”。如今,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将于1993年建立欧洲经济区,这场最强大的“经济地震”将会上升为“超级经济地震”。本文仅就欧洲经济区的建立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之思考作些评论。一、欧洲经济区的形成欧洲经济区的设想早在1984年便提出来了。当时,两大集团在卢森堡举行部长会议,发表了卢森堡宣言,表示两个组织同意在工业品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双边合作,最终建成一个由18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区。到1989年底、1990年  相似文献   

10.
郑渝川 《发展》2012,(9):57-57
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戴安娜-克兰所著的《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一书,英文原版出版于20年前(1992年)。书中涉及到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媒体、文化产业特点,20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社会化媒体出现并大行其道,正在促使美国、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生产形式、逻辑和利益格局发生剧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联合与改革中的欧洲●·裘元伦皇甫平丽1991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欧洲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总的来讲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欧洲联合进程虽已取得很多进展,但还没有突破性的成就;二是欧洲经济从90年代起,总体增长较慢。欧洲经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新一轮欧洲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制造业仍是欧洲产业转移的重心,服务业转移呈持续增长趋势,化工、通讯电子、汽车及零部件、房地产、商贸、物流仓储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欧洲经济四大“发动机”是产业集中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世界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概况秦柳方1994年,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有了新的发展,现概述如下:一欧洲统一大市场欧洲共同体12国(比、法、意、德、荷、卢、英、丹、爱尔兰、希、西、葡)于1992年2月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建立欧洲经济...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我国的外贸形势确实会比较困难,但也存在不少有利于我国出口的积极因素。一、2012年国外市场需求不见得会比2011年更为恶化2011年美国、日本、欧洲的经济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2012年会不会继续恶化?可以先从美国的情况看,进入2011年第四季度,美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出现了明显上升,失业率也开始大幅下降;日本2012年将逐步进入重建期,需求会略为好转;欧洲相对来说不太乐观,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主权债务危机演变的前景尚不明朗,存在着危机会给金融系统带来冲击的恐慌,如果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可能会波及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攻击银行家,世界各地的抗议者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以及占领任何一个金融家聚集城市的运动,他们试图将经济重心从虚无的金融业转变到稳重的制造业。在欧洲大陆,人们认为金融中心即厌恶又贪婪,厌恶是因为是它;  相似文献   

16.
上一轮经济周期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1991年到1994年为经济扩张阶段;1994年以后进入了经济收缩阶段。从2002年起,从多个方面发出的强烈信号看,山东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世界银行发表的《2005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指出,2004年是全球经济增长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创下了30多年来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的经济复苏得以加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国和亚洲,尤其是中国:而且经济复苏的范围也得以扩大,拉丁美洲出现了回升,日本经济在加速,同时欧洲也处于温和的复苏之中。在有利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强劲的国内经济表现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2004年吸引国际资本比2003年有所放慢.以以下四大因素表明,世界经济正在放缓、减速,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06年。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主导股市的因素,第一依然是欧债危机。目前虽难以判断它将如何发展,但较肯定的前景是,欧洲将进入衰退;美国增长微弱;中国可以避免硬着陆。目前最好的希望是,在2012上半年,欧洲能够走上解决危机的道路,中国经济也可以在年中见底回升。  相似文献   

19.
王磊 《中国报道》2011,(8):44-45
欧洲,红地毯迎接;美国,红眼相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刊文指出,中国总理温家宝前一段时间的欧洲三国之旅,凸显出了大西洋两岸面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时的迥异反应。深陷欧元区危机的欧洲首脑希望中国多买他们的债券;而美国政客则担心中国持有美国债务过多。  相似文献   

20.
艾艾 《东北之窗》2010,(12):41-43
“货币贬值”、“信用危机”、“工人罢工”、“国家破产”,这是当下在欧洲民众和媒体当中频频出现的几个热门词。从冰岛到希腊,再到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愈演愈烈的国家债务危机犹如雪崩一般蔓延整个欧洲,震撼世界。欧洲到底怎么了?这场危机从何而来?这场危机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欧洲经济能否化险为夷?谁能拯救欧洲?会是在2008美国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色的中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