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从县级经济体的水平上考察了中国制造业是否发生"飞雁"模式的转移。我们发现,产业聚集的效应在2004年以前一直发挥着促使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作用,而在这之后该效应的效果逐渐下降,表现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移转的趋势。此时,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和要素成本的提高逐渐成为诱致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国际分工深化视角分析服务产业转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双重治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进行服务产业转移,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部门配置在中国沿海地区,而将制造和加工部门设在中国内陆地区。这种配置利用国内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延伸和拓展产业价值链,带动了内陆地区融入全球化,缩小了中国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与失准、测算方法的差异与缺陷等原因,直接导致对区际产业转移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趋势与规模认识不清。文章在对区际产业转移界定和各类测算方法优劣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提出一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测算方法,并以京津冀地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转移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污染密集型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从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转移,转移量已经颇具规模;重污染制造业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京津冀向全国其他地区转移,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北京向天津和河北转移的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含四省的20个城市,地理范围广,内部差异大.本文将海西经济区分为五个地区,运用区位商、比较劳动力生产率和产业梯度系数等分析工具,分析五个地区的产业差异,并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选择相应的主导产业.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应以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福建内陆地区应以竹木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粤东地区应以传统制造业和化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赣南地区应以有色金属冶炼业为主导产业、浙西南地区应以电气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各地区的产业如何转移.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相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般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新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区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行业不断集中的趋势,但也出现过集中度下降的现象;②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其内部集中与扩散现象并存;③可将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布归入7大经济区域,并表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吕越  陈泳昌  华岳 《经济评论》2023,(2):139-155
本文通过整合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数据库两大微观数据库,并将其与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进行合并,实证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这一结果在多方面的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显著成立。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通过优化企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即降低煤炭能源依赖、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发挥减排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显著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强度。此外,外资企业和高能耗企业更能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实现减排效果,国内上游服务市场的质量提升和成本下降也会显著降低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本文研究对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变化与中西部地区引资困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4,24(3):304-308
根据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家对西部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以及外资投资区位转移的“雁行理论”等条件推理,内陆地区近年来引进外资的增长幅度应该快于沿海地区。然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的外资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从1997年开始停滞,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总体表现不佳。文章从“路径依赖”、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产业关联和投资软环境诸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引资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承接了大量转移企业,制造业发展迅速。文章基于微观企业点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以及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展示了产业转移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发现,总体来看,制造业在长江中游地区呈现分散分布的态势;2008年前,有向着主要核心城市群地区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有向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市市辖区均衡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大类的区域转移特征与聚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1年和2009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八大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进行对比讨论和聚类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时段内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体;2主要转移路径表现为自东向西、自沿海向内陆的特征,特别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均由制造业原本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转移,已经进入产业优势的分散化阶段,而技术密集型行业仍处在自西向东、由次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发展阶段;3自东向西的区域转移路径是研究时段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主导着制造业整体的区域转移过程。因此,总体而言,当前的制造业正在由现有发展高地逐步转向发展水平次优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实质上是制造业优势在空间上渐次分散化和均等化的过程,并且涉及近距离的扩散式转移和跨越式转移等多个空间层面。  相似文献   

11.
刘振中 《经济纵横》2021,(10):59-69
近年来,如何推进产业向东西部地区转移、避免过快过多向外转移,进而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围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供应链协同组织关系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吸引力的路径机制,对中西部地区8个地级市、11个大行业、24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缩短产品或原材料空间距离、提供专业平台服务、增强服务可获性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通过提升服务效率、集聚服务配套、深度融合制造业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提升制造业效率;通过发挥关键环节供应链核心带动作用、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配合区域互济互补等方式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能够增强制造业粘性;这三种方式都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区域转移还有较大短板和困难,如存在重转入制造企业要素配套而轻生产性服务配套供给、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环境有缺陷、生产性服务业与转移制造业不适配、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推进制造业转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机制和加大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新一轮制造业产业空间重组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GIS空间计量分析法、产业静态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模型以及半结构式企业访谈等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分析。Moran's I指数的分析表明,全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性呈现到"U"型分散化趋势,该趋势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扩散所造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表现为明显的集聚性。动态区位熵(D)也证明了珠三角转移扩散而非珠三角地区不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最后通过企业访谈重点考察了产业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广东省新一轮产业空间重组是在全球资本流动新特征、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制度安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行了测算,并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在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提升效果更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集聚带来的促进效应并不理想,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和上游沿江中心城市则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经济集聚有助于提高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存在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一般贸易企业转变的可能.机制检验表明经济集聚是通过促进地区信息化发展和国内中间品投入比例的提高实现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增加.此外,地区经济集聚有助于推动国内中间品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企业国际化参与度.就外部性影响来看,要素市场的成熟和市场服务的完善也有助于强化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面对国外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创新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匹配全球上市公司Osiris数据库、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数据,探究国外上游垄断对我国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外上游垄断显著抑制制造企业创新水平提高,尤其是创新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上游垄断的影响存在国别差异,不同来源地上游垄断对不同制造业行业创新具有异质性影响;相较于外资企业,国外上游垄断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对于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历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我国上游服务业外资开放对下游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外资开放显著促进了下游制造业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并且在考虑内生性及使用替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基于企业、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新生企业、接近国际技术前沿行业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的企业中;从影响机制来看,服务业外资开放有效降低了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下游企业进入市场,通过竞争效应引致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创新扩散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扩散包括扩散要素的构成和扩散阶段的划定两个方面。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扩散要素包括扩散源、扩散内容、扩散媒介和扩散接受体。根据扩散接受体的不同,提出了制造企业内部和制造企业之间绿色工艺创新扩散过程模型,并以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推动高水平开放和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会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提高企业末端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效率是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企业污染排放的降低效应在高污染强度行业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对高融资约束企业和高能源消耗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强。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共聚水平较高地区的减排效应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不仅有利于推动行业内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进入和高污染排放强度企业退出的动态更替,还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能源投入结构优化。未来政府需要合理制定并实施阶梯性的服务业开放政策,优化地区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融合,赋能制造业绿色生产和绿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曾文慧 《经济学》2008,(1):447-464
本文借鉴Wang和Wheeler分析中国水污染收费制度的研究方法,构建“均衡污染”模型,采用1994-2002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考察跨行政区流域污染这一越界负外部性对各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未能显著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地理区位对各省环境规制强度影响显著。上游地区具有搭便车向下游转移污染的激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域水质的整体恶化。本文对中国流域污染的规制效率偏低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流域越界污染规制:对中国跨省水污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借鉴Wang和Wheeler分析中国水污染收费制度的研究方法,构建"均衡污染"模型,采用1994—2002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考察跨行政区流域污染这一越界负外部性对各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未能显著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地理区位对各省环境规制强度影响显著。上游地区具有搭便车向下游转移污染的激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域水质的整体恶化。本文对中国流域污染的规制效率偏低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后制造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变化以及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变化.通过分析广东省与其周边省份以及广东省各地市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中心值,本文发现广东省制造业集聚趋势在继续;而对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从行业的角度对产业空间基尼系数、SP指数以及各行业产值的省份(地市)集中度的分析,则进一步阐明了在制造业集聚和扩散的进程中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变化和集聚、扩散的具体行业及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