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宗法势力,就是以宗族、家族关系为基础在地方形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的地方宗法势力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广西一些农村地区,地方宗法势力活动亦有抬头之势。广西农村地区宗法势力存在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因素,并表现出合理性和危害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农村地方宗法势力活动。  相似文献   

2.
2009年学界在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总体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兹分述如下:总体性论述冯天瑜认为,厘清"封建"概念,为中国"封建社会"定位是一项关乎中国史研究大局的无法回避的课题。考之中国古史实际,殷商、西周形成"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由"宗法封建"向"专制帝制"的转换期,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代,雇佣劳动是劳动力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而雇工人是封建法典上被编制在雇主的宗法家长制体系内的一个等级,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因为雇工人等级意味着主雇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雇佣劳动者,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是所谓等级雇工,不具有自由劳动的性质。如果无论那一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属于雇工人等级,那就不可能说这种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这当然是同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里的阶级构成、等级构成,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过程相联系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于法律上雇工人的规定及其变化,有同志已经作了很好的说  相似文献   

4.
宗族法是中国封建法律的宗法性衍生物。宗族权贵利用个体小农重视宗法血缘关系、寻求自力救济的特点,适应封建社会后期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庶族地主取代豪族地主而构成地主阶级主体的历史转变,于基层社会普遍建立以血缘纽带相联结的宗族组织;同时,制定在宗族内部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宗族法,调整宗族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维持宗族社会秩序,从而实现补充国家法律、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华法系特点之一是国家制定法中关于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不甚发达,而通过礼、习惯及其他规范辅助国家法律,实行对民事财产关系的调整。清代宗族法普遍具有经济职能,作为调整宗族内部经济关系的主要法律依据,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主的江南地区,宗族法的经济职能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学界在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总体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兹分述如下:总体性论述冯天瑜认为,厘清"封建"概念,为中国"封建社会"定位是一项关乎中国史研究大局的无法回避的课题。考之中国古史实际,殷商、西周形成"宗法封建社会",东周进入由"宗法封建"向"专制帝制"的转换期,秦汉以  相似文献   

6.
周亚玲 《魅力中国》2014,(23):315-315
中国古代的文化博大精深,更是那个时期各国所学习、所效仿的的对象,其中古代婚姻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由其同时存在的封建礼法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其制度的建立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基本的内容探究,来了解我国古代婚姻法律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红 《黑河学刊》2014,(5):30-31
中国古代刑法被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的烙印,到唐代,宗法原则逐渐被法定化,其在刑法中的表现就是对"尊尊""亲亲"的追求。正如《唐律疏议》中作为诸罪之首的"十恶"犯罪,只规定了两方面的犯罪:侵犯皇权统治的犯罪和侵犯家庭伦理之罪,并均施以重刑。从中可见,宗法原则在唐律中并不是对礼教规范的"照抄照搬",与礼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名称不同、提升或降低亲等、旁系或同辈亲属分等级。宗法原则在中国古代刑法是依据社会现实对礼教规范的修正,使"治心"的道德规范更有可操作性、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杨婕 《重庆与世界》2011,(7):26-28,31
封建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行政权力的膨胀,如何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皇权,行政权力的膨胀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皇权,进而影响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因此,为了避免在国家政令实施中遇到障碍,改善官僚体系运转模式以维护封建统治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恩施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耕社会。历史上由政府主导的开发都通过对恩施地区设官分职来加强控制,对经济结构调整来发展生产,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古代的两次开发经过了羁縻州郡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的演变,同时封建领主经济也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这两次开发加强了恩施地区同中央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史学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经济结构是基础;中国自战国以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封建地主制经济,它构成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中心线索。抓住这一中心线索,才有利于揭示历史客观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的本质。本文拟以中国地主经济制的发展变化为中心线索,对史学界讨论中的几个问题,诸如对封建所有制的看法,土地国有或私有,封建社会历史如何分期,农民战争的性质,宗法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和作用,以及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吴增祥 《走向世界》2009,(22):88-93
圣旨,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等一种专用的文书形式,亦是帝王权力的载体和象征.中国圣旨起源于商周时期,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其内容和制式体现了封建历史王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意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西夏历史上各外来源流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吐蕃的藏传佛教和中原王朝的汉文化。而儒学作为汉文化的核心.在这一时期深刻地影响了西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西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西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但是.也不应过于抬高西夏儒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兰敏 《魅力中国》2014,(9):25-25
由于封建小农经济、传统宗法人伦关系、专制王权制度、儒家礼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民传统的政治人格存在着封闭性、依附性、伦理性等特.占’。这样的政治人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又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农民政治人格的现代转型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本文将简单阐述当前我国农民政治人格转型的一般途径。  相似文献   

14.
魏晋之际,王弼从道家的自然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统治者的种种“作为”,如名法之治、名教之治等,是造成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根源,因此提出“无为’’的政治主张。他深信儒家的名教,即尊卑责贱的等级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法伦理是正常的封建秩序之所在,于是试图以道家的自然来加以挽救,以期重建封建秩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法制始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支配,治理国家侧重任法还是任人,是封建政治发展史上长期争议的问题之一。陈亮站在新兴的地主商人阶层立场上,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宋代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任人与任法的辨证观,代表了他关于法的根本观念,突破了中国古老传统"法治"理论的框架。为了探寻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精华、特色,对陈亮的政治法律思想加以研究、探索,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讨论从西周末年到春秋后期的华夏国际秩序变迁,将其作为国际社会退化的典型案例加以研究。文章首先明确,并非所有的关系变动或规范破坏都意味着国际社会退化,只有基础性制度失效,导致共有利益、价值和规则受损,才会造成国际社会的退化。外在因素与辅助机制通过这一基本机制发挥作用。在"自春秋至于战国"的国际社会退化过程中,西周遗留的以"亲亲一尊尊"为核心的宗法礼序逐渐瓦解,导致共有价值、集体身份与社会纽带趋于消散,对战争等互动行为的协调、约束与构成性影响减弱。这是春秋华夏国际社会退化、走向更为无序的战国时代的关键。宗法封建的瓦解首先缘于两大核心原则"亲亲"与"尊尊"间存在内在紧张,并难以持续运行。其次,宗法体制的僵化特征难以容纳剧烈的环境变迁与权势转移,日渐受到冲击破坏。宗法制度的瓦解最终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春秋华夏国际社会的崩溃。这一案例有力地说明了基础性制度在国际社会退化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从西周末年到春秋后期的华夏国际秩序变迁,将其作为国际社会退化的典型案例加以研究。文章首先明确,并非所有的关系变动或规范破坏都意味着国际社会退化,只有基础性制度失效,导致共有利益、价值和规则受损,才会造成国际社会的退化。外在因素与辅助机制通过这一基本机制发挥作用。在"自春秋至于战国"的国际社会退化过程中,西周遗留的以"亲亲一尊尊"为核心的宗法礼序逐渐瓦解,导致共有价值、集体身份与社会纽带趋于消散,对战争等互动行为的协调、约束与构成性影响减弱。这是春秋华夏国际社会退化、走向更为无序的战国时代的关键。宗法封建的瓦解首先缘于两大核心原则"亲亲"与"尊尊"间存在内在紧张,并难以持续运行。其次,宗法体制的僵化特征难以容纳剧烈的环境变迁与权势转移,日渐受到冲击破坏。宗法制度的瓦解最终导致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春秋华夏国际社会的崩溃。这一案例有力地说明了基础性制度在国际社会退化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宗法制度作为一种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宗族家族制度[1],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影响特别深远的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因此,我国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无不打上了宗法制度的深深烙印.作为我国北方重要少数民族的蒙古族,曾在十二、十三世纪,由其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利用氏族宗法组织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统一蒙古各部.并建立了疆域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建国后,成吉思汗所推行的宗法分封制和领户分封制,使蒙古族在当时及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宗法制度的笼罩之中.  相似文献   

19.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发生相当早,封建地主制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达,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迟迟发展不起来,而且直到现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自然经济观念还常常困扰着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现象,商品经济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起了什么作用,它和封建地主制经济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地主制下是否仍占主要地位,它和商品经济之间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强调人的主观方面,道德自律和人际和谐,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由于深刻的历史原因,人们对法律程序的认识仍然不够,尤其是法律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违反法律程序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理解程序法的价值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