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宪政 《人力资源》2013,(11):82-83
朋友聚在一起,常注重一种身份标签.比如,我是"老知青",市政协便让我写一本《知青留痕》的书;我是"老工会",市总工会一直嘱咐我别偏离"职业工会干部"方向;我是"玩摄影的",于是,摄影大赛组委会常"勒令"我"送几幅来"……但我没忘记自己还有一个身份标签——"愤青",不,是"老愤青".  相似文献   

2.
杨红伟 《活力》2004,(2):20-21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梁晓声日前接受笔者专访,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文学,认为文学是一种精神生存方式。梁晓声说,我希望更多的青年爱好文学,但我十分害怕没有生存能力却偏偏要为文学献身的人。你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这些人生的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饿着肚子能谈文学吗?江西有个青  相似文献   

3.
朱江燕 《秘书》2011,(6):37-37
就像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所说:"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王增藩老师不是艺术家,不过读他的书我想还是要和他的为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赵青仲,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山水画研究协会会员,北京崇文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东城区政协常委。1979年8月,赵青仲进入燕京书画社。36年来,他一直潜心从事书画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担任领导职务后,他和大家一起创业创新,将这个从"八个返城知青、一个塑料大棚"起家的书画社,发展成了京城著名的艺术产业集团。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凝视九七》一书中,记述了他曾与一位韩国老板就其所乘坐的专车进行的一段有趣对话:  相似文献   

6.
眼镜先生     
在我的家乡,乡亲们尊敬地称教书的老师为"先生"。我七岁那年的一个秋天下午,队里的社员们敲锣打鼓迎来了几个立志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城市知青。在他们中间,有一个脸色苍白,比我们高不了多少的矮个子,我们几个小伙伴议论的话题是他为什么要在眼睛上罩两块圆圆的玻璃片。后来才知道那是眼镜,知青们都叫他"任眼镜"。那一段时间,知青们自然是村里人的中心话题,诸如精贵的白米饭总是烧焦了却还夹生啦,戴着白纱布口罩挑  相似文献   

7.
洗温泉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大喜功友来自成都,是我知青时的好朋友。晚上吃了麻辣火锅,我带朋友逛了城区,并给他介绍我县正全力以赴筹办温泉旅游节,朋友一听温泉二字十分诧异,问我内地哪来温泉?我连连给他介绍:离县城二十公里有著名的西温泉,  相似文献   

8.
谢泽锋  梁海松 《英才》2014,(11):90-91
企业家是稀缺资源,越是稀缺资源,从市场供求关系来说,回报就越高。一路向南,海闻的地理坐标勾勒出了他的人生经历,从北大荒知青,到参与创办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再南下扎根深圳建设"南国燕园",每一段都是浓墨重彩。他说,没有十年,办不成一件事。如今,他创办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已走过十载春秋,这位经济学家的身上又增添了教育创业家的光环。即便忙于教育办学,但海闻仍保持一种治学的严谨与激情。  相似文献   

9.
初访召稼楼     
吴欢章 《秘书》2011,(5):46-48
多年前,我和一位熟悉老上海典故的友人去逛城隍庙。他指着城隍老爷的塑像问我:"你知道城隍的故里在哪里吗?"我惊奇地说:"难道上海城隍实有其人吗?"他点头称是,随即告诉我:"城隍的故里就在浦东召稼楼。"这是我首次知道召稼楼。如今在高楼林立、国际化色彩浓郁的浦东地区,召稼楼真如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0.
吴向东 《活力》2013,(14):32-32
宝泉岭农场是知青文化的重要聚集地。有着深厚的知青文化历史。农场广泛挖掘知青文化资源。把知青文化作为旅游产业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下是我对发展知青文化旅游产业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二十八年前,一批又一批"老三届"知青在喧闹声中告别都市去"上山下乡"、"戍边垦荒"今天,政策允许依然滞留在外地的知青子女回城了。回城之后,知青子女们生活质量如何?教育质量又是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社会予以特殊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曾是当年的兵团战士,他走访了几十个老知青家庭之后,深有感触。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不想为知青子女乞怜,更不想为当年的老知青鸣冤。他只想向有关人士提个醒——老知青的子女同样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理应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关照。  相似文献   

12.
我叫周碧菸,是向志雄的妻子。今天,我要向各位领导和同志汇报生活中的向志雄。我和老向都是到云南建设兵团支边的成都知青。扳起指头一算,我和他相识已经有34个年头。由于文革荒废了学业,又当了8年知青,仅有初中文凭的老向深感知识欠缺,因此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利用一切机会读书深造,不断充实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老向就利用业余时间在党校读中专,并在两年后拿到了毕业证书。接下来,他又开始自修法律专业的本科。他学习刻苦,在4年时间里通过了大多数单科考试,但由于工作太忙,学业丢得太久,最终没有拿到本科文凭。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  相似文献   

13.
朱德华 《秘书工作》2009,(11):24-24
吴大观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文革"时,吴大观吸烟吸得很厉害,几乎每天要抽一包烟。一次他和几位同志一起聊天,一位同志说:"吸烟对身体不好,您应该戒掉。"吴大观当即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戒。"当时大家以为他只是说说,有一位同志开玩笑地说:"如果您说到做到,我每年送您一只烤鸭作为奖励。  相似文献   

14.
节奏篇     
《英才》1998,(12)
★《知青老歌》←出这盘磁带的时候,一位老知青作家说,“如果我是雕塑家,我将为当年的我们——一代知青凿铸这样一尊雕像——一条腿屹立在大地上,另一条腿长跪不起,一只手托着改天换地的豪情高举过头顶,另一只手攥着‘脱胎换骨’的虔诚扪于胸前。”《沈阳知青小调》歌词:“离别了沈阳来到乡下,盘锦大地把根扎。我为革命修地球呀,成天累得直咬牙,苦熬一年又一年,叫我怎能不想家呀?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现代企业》2014,(10):36-37
帝的回答 一个男人到教堂祈祷。他问神父说:"我现在向上帝祷告,希望能给我涨点儿工资,您觉得上帝会说什么?" 神父问:"圣诞节那天你干什么了?来教堂了吗?" "没有。我和朋友一起喝酒去了。"男人如实回答。"  相似文献   

16.
李炳海 《乡镇论坛》2013,(29):21-21
我父亲年轻时是一名煤矿工人.后来由于单位解散.回到了老家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凤城镇农村种地.从此落了个风湿病。已经78岁的他.近年又患有骨质增生和高血压,手脚经常麻木,就连大热天还套着棉手套。由于手发凉、麻木.手里的拐杖时常拿不稳。尽管如此。父亲从没有离开过他的拐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总会计师》2010,(11):202-203
[获奖理由] "老骥伏枥忘天命,无须扬鞭自奋蹄"。从当年返城知青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鬓角染霜,叶扶舜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胶片事业。凭借二十余载丰富的财会实践经验和对企业的高度责任感,他临危受命,顶着各方压力,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灵活巧妙地运用国家退税优惠政策,依法为企业赢得最大利润;创新性地摸索出一套独特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法,为企业全面推行价值管理、盘活现有资产、实现稳健经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经理 《监督与选择》2010,(9):130-131
北京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TPS推进部经理"很多人说我把轿车当坦克开。"这是夏立新为自己开车"野蛮"提出的佐证,也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夏立新是北京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来自江西的他个子不高,说话遣词也很讲究,眼前的他很难和开车的狂野一族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池莉 《乡镇论坛》2011,(18):44-44
都说穷日子难过.我不怀疑这种说法。我过过穷日子。在做知青的时候,常用盐水拌饭吃。那样的夜,非常非常的漫长。知青中的坏孩子说.谁和我去偷老乡的鸡?好孩子们不由自主,纷纷起立。最好的模范知青不起立.小声说:“我不去……我在家里烧开水吧。”坏孩子是真小人。  相似文献   

20.
文凭也要打假近日,有位朋友自省城来,他是某公司经理。老朋友见面不免寒暄,我问他近来在为何奔波?他调侃道:"炒文凭"。文凭岂能炒?!他看我一脸茫然不解样,悄悄地告诉原委:时下文凭又"热"了,许多厂长、经理、局长们,在"挣"上专科文凭后,又通过成人函授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