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采用多种手段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发展,但总体看房地产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实现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衍生品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房地产领域,可设计出房地产价格指数金融衍生品。推出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将有利于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采用Fabozzi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定价框架,对中房指数衍生品进行定价研究,并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中房指数二手房销售价格指数的期货、期权定价进行实证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滕蔓  葛玉辉 《经济师》2011,(12):47-48
文章提出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发展指数,用金融发展指数量化金融发展水平,并通过设计金融发展指标体系,采集相关统计数据,以扬州市为例计算其2000-2010年的金融发展指数。  相似文献   

3.
郭琪 《生产力研究》2024,(3):150-15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供应链的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供应链金融对宏观经济各要素的影响,对政府部门维持经济稳定,制定相应经济政策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相关文献首次就供应链金融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路径做出总结并加以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显示:供应链金融对价格综合指标与社会经济运行指标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但其会对宏观经济活动指标产生先负向后正向的冲击作用。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时也要确保其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普惠金融是通过建立金融服务体系为金融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是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关键支柱之一,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2015—2018年黑龙江省12个地市数据,从金融服务的可用性、金融服务的使用程度和金融服务的贡献程度来测度黑龙江省的普惠金融水平。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发现,黑龙江省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少数城市处于中等水平,而大多数城市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也较低。根据测评结果,对黑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提出建议,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普惠金融普及率,缩小区域差距,促进普惠金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得出了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其次,中部第三,东北最低的结论。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度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在1992—2009年间呈“U”字型走向。最后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外生因素(政策因素)和内生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金融压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金融压力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在研究金融压力的时候现代人们往往通过构建金融压力指数的方式,对金融压力进行衡量.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金融压力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产生的一定影响,然后就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进行研完,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15年中国1733个县(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趋势面和泰尔指数刻画2006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并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演进态势。研究发现: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非均衡状态;全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差距在缩小,相比省际差距,省内县级区域间的普惠金融发展差距始终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且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落后的西部地带和低-低集聚区内实现了最快的收敛速度。上述发现为认识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进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普惠金融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焦云霞 《技术经济》2022,41(4):107-119
本文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视角,采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并利用QAP方法探究其成因。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空间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传统金融基础和数字技术水平地区差距是影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它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而城镇化则构成了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为促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应客观对待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性,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稳定需要金融衍生品支撑。对于购房者与房地产企业而言,房地产都存在价格风险、政策风险与金融风险等,而且房地产业所显露的高价格、高空置率、高不良贷款等问题在短时间内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的房地产业涉及面广,其波动势必影响到各行业的发展,直接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影响。为此,我国更应该大力房地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为银行、房地产企业、购房者等各类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文章将从房地产指数发展的应用及其必要性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城市、省份、区域三个层面对我国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金融集聚的空间特性十分显著,金融资源会加速向中心城市、金融中心或沿海省份、东部地区集聚;在不同省份,经济增长与金融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相邻省份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能够对周边区域形成较强的辐射和带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性会引发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1.
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对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及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甘肃省域范围,构建科技金融区域发展评价指数,对甘肃省除嘉峪关市和金昌市之外的12个地级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评价,以期对甘肃省科技金融发展空间分布及现实差距有理性的认识及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表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金融发展极化程度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极化程度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组内聚合程度和组间对抗强度的不断上升成为金融发展极化程度上升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普惠金融具有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成本可负担性、金融发展可持续性等特征,对于实现贫困减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普惠金融重点领域需求持续增加,供给也在逐步改善,普惠金融整体发展环境良好。但我国普惠金融整体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并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普惠群体金融知识教育,鼓励金融机构间合作,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强普惠金融政策引导,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完善监管体系与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4.
赵蕊  忻旸  周斌  马威 《时代经贸》2021,(4):47-51
本文基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区域内26个中心城市的数据,引入莫兰指数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研究 长三角区域内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内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 关系;上海市金融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均衡,浙江省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一定差异,安徽 省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性明显;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及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谢黎  潘颖 《经济问题》2015,(2):40-45
理论推导了消费者、厂商、金融中介在各自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动态最优化过程,从理论上建立了金融发展与地区生产效率的数量关系。进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MSVAR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深化可以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来实现金融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营效率;在金融收缩阶段,金融深化对生产效率有较强的负作用,在金融扩张阶段,金融深化及生产效率前期的影响对生产效率的作用为正向;此外,不同区制转换的概率很低,表明我国金融发展状态存在较强的惯性,体现了我国金融政策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8个省域的金融发展差异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在1992—2008年间,中国金融发展在省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内部来看,在同一时期,中国东部和中部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内部亦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西部内部省域间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金融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稳定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事关重要.现如今我国的金融业在国际市场放开管制后,加大了风险暴露的程度,为了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准确低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必要前提.本文首先概述了金融压力指数法,并分析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和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估算与实证分析:1998-200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开放,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再一次警示我们,在金融业发展、开放与创新中,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问题。结合中国实际,选择微观、宏观和国际市场三大类17个金融经济指标,采用主观赋值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中国1998-2007年金融安全指数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影响金融安全的主要风险变量对中国金融安全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违约风险(不良贷款)和国际游资风险构成了中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威胁;资本市场风险与中国金融安全状况同方向变动;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已有的大量研究阐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近期的部分研究集中于金融结构在促进产业成长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在对金融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综述基础上,重点分析金融结构与产业成长之间的互动机制,将其归纳为"相机作用观",而"协同演进观"则将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在促进产业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归纳为互为基础,协同演进;最优产业结构理论强调从需求方研究金融结构问题,认为金融结构应服从于不同产业结构对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并且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而动态变化。深入研究银行与市场的动态协调关系、最优金融结构的动态特性及其演化规律、最优金融结构的测度方法以及系统反思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定位,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金融控股公司专业分工的强化、经营效率、资源共享和财务管理弹性化也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因此在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后会替其带来正向绩效。为了解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绩效与股价之间的关联性,即各个财务比率对股价是否呈现显著的正负向关系,以提供投资人对金融控股产业股票价格的预期依据。探讨获利性、成长性、规模以及风险性财务指标对股价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获利性以及成长性对金控股价有显著影响。将金融控股公司依照其主要业务类型分成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三大类,可能造成各家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价报酬率不同,探讨其财务指标在不同主体类型中是否有显著差异。最后,纳入对金融业最重要的三个变动率:利率变动率、指数变动率、汇率变动率进行分析对不同主体金融控股公司股价报酬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