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6、为什么说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我们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坚大都是我们党早期的活跃分子。我们党成立后,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注重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纲领;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社…  相似文献   

2.
姜汝祥 《中国企业家》2009,338(9):118-119
中国商界需要“新改良主义”,一切又回到了“五四”,回到“新文化运动”,那是现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真正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歌谣学运动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打上了思想启蒙的厚重烙印。胡适、周作人和顾颉刚担任了这场运动不同阶段的领导者,他们对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的关注和参与构成了各自学术活动和个人政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的研究表现出的不同学术态度和关注点,体现了“民间”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在启蒙的现代性主体力量的生成和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木易 《英才》2000,(10)
我觉得文化就是一种活法,一种生活形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活法,传统文化就是祖祖辈辈的活法。我个人是一个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中没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包括女人的小脚,宫廷的太监,这些都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些东西,应该是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但我更欣赏萨特的一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中国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而且是一种发展到比较完整,趋于成熟的群体。它更多的是制约人性,其巅峰提法就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性”。但反过来,它又是对人性的升华,它要求人活得像个人而不像兽。所谓解放,就是要你自由地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要你把兽性的东西去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一来,它也可以说是大大地解放了人性。  相似文献   

5.
杨敏 《英才》2000,(10)
我觉得中国文化,从古至今,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它的封闭性,也可以说是保守性。但这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咱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是保守的、封闭的。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还是很活跃、很开放的。比如当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到今天不仅国内而且国外都是非常重视的。泰以后的封建社会有着超长的稳定性,再加上闭关锁国、愚民政策,使得中国文化相当闭锁。这中间有着“五四”运动,虽然它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但是很不彻底。打倒“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6.
发展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企业要根据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努力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建立与企  相似文献   

7.
“和合学”,和合是先秦的文本上就有,但作为一种“学”,以往没有,是我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理论思维的架构,是当前中国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和合学”是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当然也包括儒家的思想资源。它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列文化在互动当中的一种“转生”。  相似文献   

8.
张者 《英才》2000,(10)
中国文化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思想文化,这其中主要是封建主义的;另一块是生活文化(包括民俗文化),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民文化。而维护封建堡垒的就是封建文化,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的东西。儒家文化保护了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2000年基本不变。封建社会要保持超稳定,他必须要创造一种文化来维持这种超稳定。中国的文化不能把世界的一切都解释清楚,所以中国文化中就有很多虚伪功利的自圆其说的东西。所以“五四”时期要变革,要激活中国这个沉睡的狮子,结束中国社会的停止不前,要找原因自然而然地要朝着封建社会去。所以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儒家文化“孔家店”便成了首当其冲要砸烂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具体管理行为的思想基础。对于员工,按照“经济人”来关心,按照“社会人”来对待,按照“文化人”来培养,是较为理想的人性假设选择和定位。  相似文献   

10.
内控的本质是内部制衡。内部制衡不等于内部牵制,内部牵制只是以“分”为特征的内部制衡机制的一种。企业内部有以“分”为特征的制衡机制,其运作方式包括分责与分权、分立与分离、纵向分与横向分、机构分设与岗位分设等,“分”的基础包括但不限于不相容职务;也有以“合”为特征的制衡机制,这种制衡机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即“人”的双重现实人性,中国的和合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为合作式制衡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以“合”为特征的制衡机制也有多种运作方式,本文重点研究了共同决策、共同审签和共同监督三种合作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发展到“五四”时期即进入了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历史阶段。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需要和新文化思想及西方美术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装帧艺术无论从形式上或艺术观点上部引发了巨大变革,产生了历史性的新飞跃,出版了很多装帧设计非常优秀的书籍,同时也产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装帧设计艺术家。 鉴于现代装帧艺术史的空白,我们对这段时期的装帧艺术仅能从一些零散的文章中略知一二,很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健全法规体系,破除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3.
小敏 《上海企业》2013,(10):94-95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一些文学作品中,“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例如在著名的杭州“湖畔诗人”的诗集《村的歌集》中有《怅惘》一诗,它的前半是这样写的:“伊有一串串的话儿,想挂在伊底眼角传给我。伊看看青天上的白雁儿,想请他衔了伊底心传给我。”  相似文献   

14.
人的问题是哲学史的永恒主题,而管理思想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梳理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管理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经典理论及论述,分析了人性的探索对于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给出了个人获得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德治”思想一脉相承,凸显与时俱进的历史特点。毛泽东“德治”思想发轫于中国传统道德与“五四”以来新文化、新道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他对儒家德治主义进行“扬弃”,熔炼出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德治”观,强调在“三大革命实践”中加强道德建设。“德治”建设民族化,是毛泽东“德治”思想最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德治”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把道德建设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提出道德制度化、法律化等一系列新问题,主张道德…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首先,它要求平等地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它要求破除“GDP神话”,破除“官本位”。在破除“GDP神话”的同时,还要破除“绿色GDP神话”。必须看到,“绿色GDP“虽然是比“GDP神话”进步,但在实际运作中的思路与前者同出一辙,即对领导干部的评价系统问题,其核心是官本位。再次,它要求在领导干部中深入贯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官本位”不退场,…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孟宪忠教授以《文化引领发展——切实提高中国经济的人性效率》为题的演讲,博得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第11届研修班学员们的阵阵掌声。他高屋建瓴、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人性效率是技术效率、管理效率的基础与前提;缺乏人性效率使企业陷入了"负竞争力"的误区;从文化基因层面促进中国经济人性效率的提升等新的研究成果,不时给人以震撼与启迪。研修归来,我痴心探讨人性之根,以期回答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  相似文献   

18.
陈熹 《财会通讯》2021,(5):168-171,17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代作为中国制度、文化的形成时代,其名人思想、各家典籍层出不穷,可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时代.虽然古代传统文化中并未出现"内部控制"这一专业词汇,但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内控思想涵盖了集个人、国家、社会等多方面思想文化,为确保国家安稳,君主统治力度增强以及教化百姓分辨善恶出现了内部控制这一思想.本文以《淮南子·主术训》为基础,并结合《淮南子》中其他篇章的部分文献,以《主术训》中的"无为""君势与众势""治道""法与德"四方面重要思想来分析内部控制中的人性假设、目标、范畴以及要素四个构成进行分析,提出传统文化嵌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现路径,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旧观念不断破除,新的观念不断产生,但不意味着所有新产生的观念都是正确的观念,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奉献与功利的问题。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功利意识。社会发展既要讲功利价值,又要讲奉献。只求功利,不讲奉献,甚至见利忘义、利令智昏,就会带来人性的扭曲、理智的丧失和道德的泯灭。二是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的问题。市场经济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但是,个人利益必须以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为前提,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大众利益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应当牺牲个人的利益与欲望。三是竞争与协作的问题。市场经济以竞争为特征。但不能只有竞争,还要有协作。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指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一定会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说过,“每个主管人员不管他们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知道它,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模式。这个模式,以对人的假设为根据。这些假设和它们的有关理论就会影响管理的行动”。一、“经济人”与科学管理理论对人性的探索最初来源于《国富论》,斯密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体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随着19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