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市场》2005,(5):54-55
他们曾是股权分置问题最激烈的批评者和全流通改造最积极的建言者,在预期政策出台临近时,他们却不约而同、不同程度地偃旗息鼓。  相似文献   

2.
3.
“全流通”如箭在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中国股市7000万投资者来说,“全流通”,这个曾经透不过气来的话题,似乎已不再是那般沉重了。 2003年11月下旬以来,沪深两市均爆发出强劲上扬的走势,元旦之后,更有了加速的势头。2004年1月14日,沪深股市在没有任何突发利好的情况下突然上涨,出人意料地创造了中国股市历史上第八次单日井喷行情。 对于这一轮突如其来的行情,市场人士众说纷纭。从有关争论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管理层在减持国有股问题上,已达成了某种共识,“让利于民”已成为基本原则。这唤起了人们对2004年股市的种种期盼。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流通问题上,政府部门如果能充分顾及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再向市场高价减持国有股,确实会对眼前的股市构成某种利好。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2004,(3):8-12
我的座右铭是“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当然林则徐的境界更高,“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一个学者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金融市场离有效市场状态似乎越来越远,这并非说世界越来越不理性,而是说从人们的认识水平上看,从金融学研究的理论上看,两者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效市场理论假说(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EMH)获得了广泛的承认,由此建立了一套广泛的理论模型,现代金融  相似文献   

6.
刘亮 《资本市场》2005,(5):52-53
“如果是单边送股的方案,全流通将成为推动大盘上涨的力量。”上海睿信投资公司董事长李振宁在接受《资本市场》记者采访时介绍:“全流通问题一直是悬在股市头上的一把利剑,开展全流通试点,将会使市场充分消化全流通因素,转而刺激大盘上涨。”  相似文献   

7.
中国证券市场的全流通问题,近这一历史累积的结构矛盾,近年来,成的。号召并不是强迫,也不是立法来再次成为热点,当年“国有先有“赌场论”的情绪化抨击,后有或权力干预,投资股市完全是“姜太股减持”的热闹场面又回来了。不过,“陷阱论”的道德化分析,一些人用公钓鱼”式的自愿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票市场供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证券市场的资产证券化率已达到54%,但由于流通股本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证券化率存存着很大原股权结构泡沫,因此未来证券市场在总市值继续增长的基础上,在解决部分国有股、法人股流通的基础上,流通市值的增幅要远高于总市值的增幅,本文以整个证券市场持续双向扩容为前提,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影响股市供求状况的因素,并对资金供求与市场涨跌之间作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如何解决中国股市存在的种种问题,2003年至今讨论正酣。其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由于股份不能全流通,股权分裂,一股独大,所以股市产生了种种问题。所以要彻底解决股市的问题,必须解决股权分裂问题,股份必须全流通。我却认为,全  相似文献   

10.
曾显荣 《经济师》2002,(7):67-68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国有股和法人股 ,并且不能上市流通 ,致使公司治理效率低下。减持国有股的比重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允许商业保险基金间接入市 ,设立开放式基金 ,培育机构投资者对改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笔者认为,真凶是取消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制度,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按市值配售新股的政策。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进入全流通时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经营将面临全新的格局:本来就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国有股,今后却要置身于飘摇不定的市场风浪中,谁来保证它的完好无损、怎样的管理制度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增进效率?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对于谁来掌控进入市场流通的巨额国有资产,按照什么体制和规则运作更有利于实现其保值增值、控股比例和考核标准如何界定、能否以此为契机推进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问题,我们的讨论被认为是超前的。我们显然还无法寻求所有问题在一场讨论中全部解决,但希望可以打开一扇门,经由这里,更多的问题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正视。  相似文献   

14.
股改正在艰难地接近尾声。除了300多家至今依然按兵不动的问题公司之外,其余1000多家上市公司或已完成股改,或正步步推进,势态逐步豁然开朗。可以想像,全流通已经令社会投资者看到了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一线曙光。然而,全流通看似遥遥在望,国有法人股的悬念依然颇多。上市流通几成定论,各种愿望则期待揭晓。 巨额资金的涌入与撤离,一直使内地的两大股市动荡不安。各类投资者终于可以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资本市场。资本的踊跃既可使股市水涨船高,也可使之水落石出。股价原本就是由资金的供求所决定的,一旦投资者获利的动机强烈,那么股市的投机炒作也将如火如荼;一但出现风吹草动的传闻,那么股价的猛烈下跌又会挫伤投资者的信心,使股票交易相对的冷淡。内地A股市场就在这一涨一跌之间吐露出投资者的利益欲望。 跌跌不休的内地股市曾经上演了无数的悲喜剧,而新近再度开市的股市同样见证了暴涨与暴跌的场面,数千亿资产就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体验了追逐的快感以及虚假的繁华景象,涨停板上荣光无限,跌停板上死去活来。当前市场上短线资金的异常活跃让人怀疑其中是否有人投机坐庄操纵股市,而国有股的渐次放量又将再度激起内地资本市场的阵阵涟漪,让手持股票的人们跃跃欲试。 国有法人股之前占据了内地两大股市的大半壁天下,全流通使之改变了身份,与普通的公众股无异,但种种无法预知甚至出人意料的因素又使之神秘莫测,会不会掀起更大的风浪也未可知。如果全流通没打任何折扣,那么国有上市公司的命运将从此改变,股权的转让与更替渐入常态,中国资本市场上波澜壮阔的运动也将无可比拟;而一旦受制于政策的干扰,那么,深沪股市又将在阵痛之中戚戚低迷,无以复加。 无论如何,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的股权收购已成定局,似乎除了并购与控股,一切都无关紧要,只有投资者热烈追捧,各谋其利;而一旦被外来投资者收购,其结果则不仅仅会带来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转变,而且还将主导今后每一场资本运动的走向;不仅仅会牵动相关部门的紧张神经,甚至还会激发起局外人士莫名的民族情绪……  相似文献   

15.
给非流通股设置最低减持价格看起来可以起到保护投资 者的作用,但实际上是“画地为牢”,从长远看不利于证券市 场的健康发展。既然全流通已经开始了,那么就应该将一切 交给市场去决定。全流通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实行对价 补偿后股价能否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平洋 《经济论坛》2006,(20):117-119
一、政策救市无效说明了什么 在自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以市场化、规范化、机构化和国际化为导向的全面改革大背景下,从“国有股减持”试点到“全流通概念”的讨论,再到“股权分置”问题的正式提出,社会各届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然而,素有“政策市”之称的我国股市频感政策“失效”,由此,敏感人士已透过表象看到了积极且具深刻意义的一面:在经历了14年政策与市场的角力之后,市场正趋于理性,短期的政策影响终让位于长远的制度建设。政策救市的短期效应已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和无效。  相似文献   

17.
扬啸  凌岩 《新经济》2004,(1):52-61
去年今日,本刊与四家证券机构的研究部门合作,对2003年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预测。当时,综合各家机构的观点,大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003年是中国股市的调整年,指数运行在上证1300—1800点之间,上半年行情好于下半年;股票市场将走上一条价值回归之路。现在看来,基本正确。今年,我们再请来五家证券机构的研究部门,为我们理清2004年股票市场的投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一件事在事易时移的情况下起的作用正好相反,股权分置在中国股市发展历史中就扮演了一个“萧何”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崇正 《经济问题》2003,(12):42-45,49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是十分低效的,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利率管制造成了我国金融资产间利率结构的形成机制极不合理,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分割且发展不平衡,股票市场规模偏小,且自身又存在严重的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20.
赵芳 《广东经济》2002,(3):36-38,35
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紧急叫停"国有股减持"后,引发了新一轮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大讨论,形成了七类两派有代表性的意见:以张卫星为代表的"全流通"方案和以"净资产"为基础向流通股股东配售的方案,前一方案从规范证券市场的角度出发,设计大胆,受到一些专家的赞同,如吴敬琏教授即撰文提出"全流通";而后一方案也受到各界的追捧,呼声很高.究竟哪一种方案更切实可行呢?撇开各个方案的利弊分析,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国有股减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