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梦洛城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此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王鑫 《中国西部》2015,(12):40-49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相似文献   

3.
王鑫 《中国西部》2015,(11):40-49
<正>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新疆到敦煌,从云冈到龙门,一路留下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晚唐以降,北方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渐渐衰落。唐宋以后,独巴蜀地区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日益繁盛,绵延不止,且独具蜀地特色,书写了我国石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四川周绕崇山峻岭,不知将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无法阻挡住佛陀南下的脚步。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在诸多巴蜀佛窟里,位于泸县玉蟾山上的明代石窟造像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泸县玉蟾山凿有佛像400余尊,就数量而言可谓寒酸,不过,这里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明代佛教石窟群,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安史之乱后,石窟从中原入蜀,又从广元、巴中、安岳到泸县,在这里,佛陀最终停下了南下的脚步,而玉蟾山也就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后的佛息之境,是绽放在川南佛土上的最后一朵白莲花。  相似文献   

4.
黎大祥 《发展》2008,(5):155-156
一、象牙造像的发现在甘肃酒泉市瓜州城西南75公里处的榆林河河谷两侧的砾石崖壁上,有一座我国著名的石窟。它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榆林窟。  相似文献   

5.
山东青州有一座山叫驼山, 据说因为山峰像骆驼的驼峰而得 名,身临其境,放眼望去,的确如 此。但驼山的出名不是其山峰如驼, 而是山崖上雕镌的众多佛教石窟造 像。驼山石窟共有5窟1摩崖638尊佛 像,大者高近7米,小的不足30厘米。这 是洛阳以东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88年被 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吴梦璐 《东北之窗》2013,(16):42-43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00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相似文献   

7.
龙门石窟     
《河南经济》2003,(11):22-24
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处,因伊水东南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河两岸南北长达1公里的崖壁上。龙门山河壮丽,风景优美,诗人自居易曾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和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8.
王其英 《发展》2011,(4):53-53
据史载,凉州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412—439年),而新疆的部分石窟寺开凿于东汉时期(25—220年),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始于366年。从开凿时间上看,天梯山石窟是我国石窟鼻祖的说法显然欠妥,但在武威关于天梯山石窟是我国石窟鼻祖的说法颇为流行,  相似文献   

9.
董振辉 《魅力中国》2009,(4):136-136
龟兹处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石窟壁画艺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位。本文着重从色彩艺术的角度,谈龟兹菇窟壁画艺术的地位的形成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梯山石窟     
史库 《发展》2014,(10)
正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的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  相似文献   

11.
“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宝顶山石窟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是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主体,造像近万尊的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石刻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它的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造像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富有特色。宝顶山石刻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它以慑服人心为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它的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最关键的是,石刻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的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征。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反映初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造像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能融科学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2.
黄河 《西部大开发》2007,(11):56-57
在中国西部的深山峡谷里,深藏着一座佛教石窟,距今1500多年。它规模不大,却被称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所藏艺术珍宝价值连城,  相似文献   

13.
萧易  袁蓉荪 《中国西部》2011,(22):28-33
与北方与中原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比起来,大足石刻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佛教石窟艺术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巴蜀,融入了独特的巴文化之中,诸如牧牛、沽酒、习武、划船、牵马、吹笛、杀猪、宰羊、孝子抬棺等场景的出现,暗示着佛教石窟走向了民间;而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道教、儒教,甚至儒、佛、道"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又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和谐相处的局面,展现出长江文明在宋代的进一步融合与沉淀。  相似文献   

14.
印度阿旃陀石窟建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后来由于佛教的衰落而逐渐湮没,直到1819年被一位狩猎的英国殖民军人偶然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阿旃陀石窟位于德干高原英德亚里山的山谷里,游客从贾尔冈市南下约60公里便可到达。公元640年前后,我国唐朝高僧玄奘曾经到达阿旃陀石窟,并在《西域记》中留下简约的史料。阿旃陀石窟是展现印度古代文化的壁画宝库。按照一位印度学者的说法:中国有敦煌的“千佛洞”,印度有阿旃陀石窟的“千佛图”。阿旃陀石窟凿于石山一处新月形的陡崖上,共计29座。这些石窟建于不同时代,先后历…  相似文献   

15.
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位于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这里地处黄河支流渭河上游的北岸,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处十分重要的佛教艺术圣地.是渭河流域上游的一处大规模的石窟群和重要的佛教文化遗迹.据考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因自然和人为破坏,水帘洞石窟群现仅存有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现存历代窟龛有69个,塑像200余尊,彩绘壁画2430平方米,古建筑24座,其它文(遗)物60余件.其中拉梢寺的雕塑、壁画艺术价值极高,是研究我国早期的佛教艺术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等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埃洛拉石窟与阿旃陀石窟都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埃洛拉石窟的历史比阿旃陀石窟晚四五百年。埃洛拉石窟群位于印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约30公里处 ,总共有34窟 ,自南而北散落在一座座石山的斜坡上。这些石山的岩石均为“德干暗色岩” ,很有印度特色。埃洛拉石窟建于不同年代 ,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 ,历时五六百年才建成 ,堪称是一部长篇建筑史。由于石窟是建在斜坡上 ,所以每个石窟前都有一个庭院 ,院前凿有一堵外墙。石窟的正面大多凿成一个漂亮的骑台 ,很有特色 ,十分壮观。骑台以造型优美的石柱支撑 ,骑台后面则凿成…  相似文献   

17.
石门山石窟始刻于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结束。凿刻的造像题材主要为佛教和道教的人物故事。包括有造像记、碑碣、题刻等。石门山石窟是佛教、道教结合的石刻群,尤以道教题材诸窟的造像最具艺术特色。作品造型丰满,神态逼真,把神的威严与人的气质和神态,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重庆与世界》2015,(8):56-56
<正>大足以石刻闻名于世,到了大足,不阅尽"五山"石刻,必将终生抱憾。大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毓秀。公元701年,武则天将该年年号定为"大足",谓"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大足石刻拥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年历史的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大足石刻分别由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的摩崖  相似文献   

19.
黎明 《西部人》2003,(3):58-59
素有“石窟之乡”美誉的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与陕西汉中市紧密相连。巴中的摩崖造像以南龛最为重要也最为有名。南龛造像,始建于梁魏时期,盛镌于唐代。主要受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影响。据资料记载,南龛石窟现有造像77龛,2400尊,有经幢14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在所有的造像中,最为有名的是双头瑞像。在四川历代石窟造像中仅有巴中南龛镌于盛唐的第83号龛一例。它比敦煌莫高窟第72号窟中作于宋代的双头瑞像壁画早得多。南龛摩崖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部丰满,衣饰富丽华贵。最大的103号龛毗卢舍那佛…  相似文献   

20.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