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研究目的:依托多源流理论和国家视角,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及其驱动因素,并依据现代性为当代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历史制度分析、定性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理论层面,铁制农具、灌溉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冲击既有的宗法分封与井田制,引致“礼崩乐坏”与诸侯纷争,以土地私有化和实物地租为核心的改革激活农业生产并提升国家能力,服务于战争导向并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建设。实证表明,“公族斗争—现实主义—经济主张—社会生产”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4个核心动因,土地制度改革是生产矛盾推动意识形态变革实现经济目标的产物,核心作用是使生产关系重新与生产力相匹配,其驱动由春秋时期的合法性转向战国时期的自主性,以中央集权为极重要动力。研究结论:土地制度改革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改变的必然结果,源于国家主导的多源流驱动,必须有效发挥国家力量,识别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变迁逻辑。  相似文献   

2.
乡镇经济组织系统的重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组织生产功能的重新确认和统派购制度的全面改革,大大加快了乡镇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也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触动了乡镇经济的组织系统:政企合一、条块分割的旧组织已难以满足乡镇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构造完备的乡镇经济组织系统已成为乡镇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农村基层各方利益博弈日趋复杂化,农村社会出现了新一轮治理危机。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农村政治权威的日渐消解与农村民间组织化权威的日趋兴盛,构成了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危机发生的两个向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治权威与民间权威的互动,保持政治权威的正功能和向心力,同时疏导和  相似文献   

4.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4):325-325
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林业科学》是代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关注国家林业建设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引领林业科技创新是《林业科学》的重要使命。为配合正在全国推进的“林权制度改革”这一重大实践,经研究决定,开展“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征集活动,以引导科研、管理人员进一步关注林权制度改革,及时总结新经验,积极探索和研究改革的新思路、新措施,为林权制度改革的展开及深化提供更有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此征文活动得到了国家林业局…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州宗族的"公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胜 《中国农史》2008,27(1):95-107
公匣制度是徼州宗族公众事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各种公匣反映宗族不同的组织系统,各有不同用途。公匣管理和监督方式亦具多样性。徼州宗族公匣组织的功能运作,有效地行使宗族对公众事务的管理和族内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公匣制度所维系的公有观念,对于整合宗族内部不同层级亲属群体趋向组织化具有重要意义。公匣制度成。熟的管理机制超出血缘宗法关系的范畴,具有更进步的意义。公匣制度是徼州民间文书大量遗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所带来的深刻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再造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细胞;二是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全面改革,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领域。这两项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服务,从现代视角认识,它作为社会事业不能简单地象过去那样由社会某个单位或组织从道义上,从单个生产要素上或屈从于某种压力来进行倡导和扶持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合理调配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将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匹配,遵循价值规律和生产时序,为农业商品生产提供帮助和支援的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 这项工作的成败,主要依赖于把握其正常运转的组织系统,即行政组织及所属职能部门—国家载体;村级组织—集体载体;农民自主组织—民间载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对中国征地制度改革进行回顾分析,梳理总结征地制度改革路径,并依此设计未来征地制度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观察征地制度演进的路径,征地制度改革与国家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中国征地制度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征收范围和补偿安置的变化都呈现出渐进式特点。征地制度改革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注重货币补偿等经济领域过渡到注重住房、社保安置及程序公正等社会领域。研究结论:未来征地制度改革方向应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实现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对土地征收区分不同项目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在公共利益的审定中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借贷作为一种民间融资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也成为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来源之一。但由于民间借贷自身的缺陷以及法律制度的缺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并且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以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为视角,分析民间借贷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新一轮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经营不同林种的行为特征,得到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预期目标与改革结果不相一致的结论。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国家对采伐限额制度、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林业税费制度这3种影响林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并从5个方面指出国家对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完善配套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When South Africa's land reform programme finally reached rural Umbumbulu, a potential for conflict over land emerged unexpectedly. Strategically located near a major urban centre, residents of this region have long relied on wages and social welfare grants. Land was valued primarily for residential security and as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community membership, rather than for productive purposes. This emphasis on community membership, however, created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when a local chief challenged a civil society group over their authority to claim land. With the government's continued hesitancy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chiefs, land reform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local chiefs to reinforce their position and potentially to expand the amount of land under their jurisdiction. This agenda conflicted both with the government's interest in developing commercial agriculture and local residents' desire for rural land as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high levels of un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2.
福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实现森林资源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即实现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效率的实现。但通过对福建集体林产权改革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福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没有达到效率的目标。福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效率目标实现的滞后既是林业家庭经营与林业经营规模化要求之间冲突的体现,也是林业家庭经营体制与其他林业政策之间冲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福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利益冲突的制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经过三年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上实现了明晰林业产权,“均山均林”的阶段性改革目标。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日益表面化的利益冲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鉴于林业生产和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制度对利益冲突的控制,建立主体地位平等,规范有序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机制,加强对林地、林木资源的监督和管理等制度,以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天保工程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继续实施天保工程之间存在着天保工程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不明确;农户参与林改的热情不高;林改有关政策与天保工程措施相冲突;林农与国家利益如何协调等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国家与林农对森林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明确天保工程区开展林改的范围及分类保护;完善相关政策;调整林木采伐管理措施等相应对策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林改试点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林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与制度冲突主要有:早期非规范流转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多、流转市场建设滞后、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缺位。为此,提出林地流转制度建设建议:包括妥善解决非规范流转的遗留问题、建立规范有序的流转市场、成立森林资源收储中心,试行林木林地储备等。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litical conflict in rural society during the Popular Unity Government (1970–73) by focusing on the mobilization of forestry workers in Panguipulli, a district in southern Chile. Adopting land invasions as their main strategy in the struggle for land and power, Panguipulli workers experienced a radical politicization by aligning themselves with the Peasant Revolutionary Movement, the “peasant front” of the Revolutionary Left Movement. Because of its relation with this emerging “new left,” rural mobilization was a significant expression of the “revolution from below”, which challenged the Popular Unity's “Chilean road to socialism.” Moreover, because rural mobilization also took place in other areas throughout Chile where the Revolutionary Left Movement was influential, it gave rise to a grassroots project for radicalizing the government's agrarian reform. As a result, the rural “revolution from below”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content and trajectory of political conflict under the Popular Unity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南方集体林区——黄山区为例,客观评价黄山区集体林权制度试点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认真分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根据当前国家的林改政策,结合黄山区的实际,就如何完善林权改革,从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政策层面上提出下一步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并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农林权维护、林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焦点,提出探索协调平衡矛盾的办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立法中的法律移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训芳 《林业经济问题》2000,20(6):334-337,364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立法 ,主要是移植西方国家环境法。改革开放以来的立法实践表明 ,我国环境法制度主要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而来。国际环境合作和国内环境法学者的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法律移植后的最大问题是实施难的问题 ,主要是主体之间出现了利益冲突和文化冲突。因此 ,实现本土化的文化改造与价值重建 ,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冲突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启动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了改革的双重目标:一是要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服务三农,二是要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安徽省四家不同组织形式的农村信用社2004—2008年的数据,研究本轮改革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冲突的缓和情况。研究表明,双重目标间的矛盾在实践中是能够得以调和的,双重目标在农村信用社运作过程中可以兼顾实现。  相似文献   

20.
首先构建了从各利益主体的诉求角度对林权制度参与主体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参与主体在林改中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林权改革各参与主体对平原林改的必要性大致认可;多数人认为林权改革是政府发起的,这可能会降低相关参与主体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