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3月7日,第二届“万名新生代农民工绿色网上行”公益培训结业仪式在上海市松江区方松社区文化中心举行。该活动是汇丰银行再次携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新特点,第二次举办这一大型公益培训活动。2011年4月至今,已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0123名新生代农民工,免费提供了礼仪、计算机应用及网络应用技能等方面培训。.  相似文献   

2.
冯国建 《南方农村》2011,27(6):50-5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形成的又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力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家致富顾问》2010,(2):11-12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开展的新尝试,是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三农”问题并不是我国特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传统工业化战略的城市化倾向将资源和产业高度集中于大中城市,导致农村经济的弱化和城乡失衡。本文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将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其实现途径是:通过产业规划,在大中城市与县域实行非农产业的分工和重组,通过市场机制和公共政策将更多的资源与“三农”关系密切的产业导入小城镇,并围绕“三农”来设置县域非农产业结构。促进“三农”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希然  陈伟  孙伟 《山西农经》2022,(20):21-23+27
近年来,很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农民工陆续去大城市发展,这个群体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其文化教育水平、生存模式、城市归属感等方面都和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将他们进行新老划分极具必要性。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相较于老一代会有更多的发现和启发。文章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性,为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利益分配的多元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新两农"就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型,从传统的农民中逐步分离出的新阶层。具体是指:"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家出身就业难的大中专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的青年农民工。目前约占我国农民工总数的60%,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农民收放增长缓慢等。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和农材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农民化素质偏低等,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生代农民工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和在城市从事工人工作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务工的现实生活中遭到不平等的待遇,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现状,也更有必要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背景下 ,新农业政策、新农村政策和新农民政策构成了新“三农”政策的三大支柱。新“三农”政策的初步实践表明 ,它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政府与农民关系上已经或即将取得重大突破。新“三农”政策的未来走向是 ,进一步构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作用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使得他们身份认同错位、文化融合乏力、职业选择错乱和城市融入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因素的束缚,只有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改变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歧视,才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及"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保障其合法权益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在这个时侯,研究“三农”问题,必须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三农”的地位,研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到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为继续在实践与创新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我将笔文提供关心三农问题的同仁研究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如何既能有效服务到位,又能保障安全、节约成本、创造利润,是我国“三农”金融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也是对农业银行在“面向三农、商业运作”定位前提下,经营格局、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的挑战。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由于城乡二元格局没有改变,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资源配置必然偏向城市,如何将有效的资源在城乡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4.
相比绝大多数植根于“三农”经济土壤的农信社,地处城区的农信社堪称“特殊”。说其“特殊”,关键就在于其所处区域特殊,经营环境、市场定位、客户群体及结构都有别于服务乡村、县域的兄弟们。与城市边缘的郊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区域相比,城区里金融竞争更激烈,身在城区的农信社,市场定位更难、竞争压力更大,比较劣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新阶段“三农”工作理论和政策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系统学习和回顾了新阶段“三农”工作理论和政策创新:做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判断,为制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地位;实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终结了2000多年来的种田纳税制度的历史: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做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这些重要理论和政策创新,是推进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关键之年。年初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为新征程上江苏“三农”工作制定了“任务书”和“路线图”。省委书记信长星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为新征程上做好‘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总牵引,  相似文献   

17.
<正>明年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重要历史交汇点,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机重要,意义重大。这次是我主动提出要来讲讲的,目的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明确信号:“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症结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逾越的鸿沟。文章指出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以及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应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种形式推进我国农村社会转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开发,推动城镇化发展;培育农村新的市场主体,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低水平上分散的一家一户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即半自然经济。建立在半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制度的需求同计划制度安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靠别的什么制度安排,只有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聚焦三农,释放出党中央、国务院自始至终重农抓农兴农为农的强烈信号,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浙江农业农村系统将坚定不移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三农路子,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持续深化新时代三农工作“369”行动,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让浙江三农金名片绽放新彩、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