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相传历史上乾隆曾沿运河七下江南,每次都路过临清。有一次在临清泊船,微服私访,到小饭馆里点名要吃"金勾钓玉牌"和"珍珠粥",这可难坏了伙计和掌柜的,聪明的掌勺师傅竟出人意料地端上了"黄豆芽炒干豆腐"和"小米粥",结果龙颜大悦,称颂临清小吃配料巧、手艺高。赞曰:"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我们不必考据这个传说的真伪和出处,仍可以从现今临清那古朴的街道小巷,繁华热闹的市场、家家商店和饭店门前悬挂着的金字匾额上,分辨出往日的遗风,还可从"临清廖花-虚蛋"、"徐小米煎包-油水大"、"王四辈的烧羊肉-有个烂劲"、"御史巷锅饼-咬不透"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中,印证出这里"吃"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临清市是中国闻名的酱菜之乡,这里盛产风味独特的腌制、酱制小菜。2000余年来,临清酱菜以其特有的风味饮誉运河两岸,并曾飘洋过海,成为日本人民餐桌上的佐餐美味。1995年4月,在中国农学会、中国《经济日报》等单位联合命名的"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中,临清市荣膺"中国酱菜之乡"的美誉。临清的酱菜业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临清民间腌制酱菜的习俗便已经普遍。当时,因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酱菜是餐桌上菜肴的主角。元代以后,大运河临清至济宁段正式开通,临清遂成为中国南北航运的要冲。明、清之际,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兴盛,临清的经济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尤以其发达的手工业闻名全国,酱菜业当时亦享誉大运河沿岸。清代康熙年间,临清举子王致和赴京应试,因故滞留京城,为生活计,在北京开设了"王致和南酱园",按家乡配方、工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都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竞争不息,在这股明争暗斗潮流中,各地掀起一股"西门"新文化产业大投入风,比如阳谷县将建设"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  相似文献   

4.
临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运河文化积淀尤为丰厚,是完整体现中国运河经济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繁荣的经济孕育了临清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山东快书、柳琴、时调等北方曲艺的代表曲种均诞生于此。临清还是武训兴学所在地,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酱菜之乡。  相似文献   

5.
<正>不上五峰,不知山之清幽;不临清泠,不识泉之清音。在雨雾蒙蒙中,畅游五峰山。刚一过景区入口处的牌坊,就见淙淙的山泉水沿着山道四处漫溢。看来,山中的泉子一定是旺得不得了。随后,进"洞真观",上"志仙桥",过"玉皇殿",早听到清脆的泉水声传来,知道那必是清泠泉无疑了。清泠泉是五峰山内的一  相似文献   

6.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当年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临清,位于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岸边,其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每每为世人所赞叹。  相似文献   

7.
济台情正浓     
在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带南翼,有一个城市叫作济南.这里是齐鲁文化交汇.激荡,融合的地方,至今保留着浓郁的齐风鲁韵,是继承儒家思想大统的最大的城市.这里把泉水、人家、市井巧妙地结合起来,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 "潇洒似江南",是天下闻名的泉城.这里位于南北之间.京沪线上.自古是著名的交通要塞和商品集散地.  相似文献   

8.
"吃",是一种享受,在市南,更是如此. 来自海上的"鲜"宴 青岛人有口福,这里的海鲜四季不断,特别是在春天.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元以来直至明初,我国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江南。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京师所需及北边军用,除每年供应“百官六军之食”的数百万石漕粮需自南方各省北运外,“公私一切应用货物”也多需仰给东南。明代因长期禁海而海运驰废,陆路转输又费用不貲。因此,自永乐中会通河浚通后,运河就成为南北物产交流的主要运输渠道,为当时国计民生命脉之所系。这样,运河自南而北所经淮安、济宁、临清、德州以及天津等各大码头,自然成为经济上的重要城镇;其中,临清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临清,地处山东西北部,位于会通河北口,大约正当江北运河的中段,又扼踞会通河与卫河交叉之处,为南来北往及西向运输的“舟航之所必由”。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临清成为“南北往来交汇咽喉之地”,从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明万历年间临清钞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的"古典"二字为经典的意思.这里是指它的研究主题具有传承性,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并且这种传承居于哲学发展的主流地位."终结"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结束、完成;一是指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