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和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有渐进模式,亦有激进模式。虽然实践表明激进式改革模式没有成功的先例,而渐进式改革多数取得了成功。但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与否,固然与改革的具体模式有关,但关键还在于改革的过程中是否改善和提升了本国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本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宋方 《中国金融》2007,(9):53-56
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和关键。外币存贷款在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中占比较低,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真正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深化,作为利率制度改革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必然会被逐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3.
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改革实质是资金通过市场化配给形成的价格调整。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是在银行系统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增加金融市场活力。据此,成熟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前提、缓慢渐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合理过程、严格监管是利率自由化的基本保证、稳定的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即将进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阶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梳理和分析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的利率市场化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国际经验为启示,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提出我国应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监管、同步进行配套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快金融机构经营转型、提高间接宏观调控有效性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有专家断言,若过去十年是银行黄金十年,那未来十年将是银行艰难十年。利率市场化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对银行的影响到底有多深,未来的路应该有多难。本文将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入手,比较西方国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经验与教训,在理清利率市场化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银行竞争态势的基础上,研判当前中国银行业所处的利率市场化阶段,据此提出可资银行借鉴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1年2月8日,央行宣布提高金融机构一年期的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央行收紧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意图十分明显。在经济活动越来越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应当在稳步推进的同时适当加快,以适应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配套条件是否成熟。对这些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稳健地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实现金融改革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9.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  根据金融深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促进储蓄 ,提高投资效益以及深化金融市场。正实际利率鼓励金融储蓄 ,储蓄规模的扩大保证更多的生产性投资得以融资。因此 ,正实际利率通过促进金融深化和改进投资效益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亚洲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在 80年代初已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 1978年 10月 ,马来西亚解除了商业银行存款和非优惠贷款的利率管制 ,但利率水平被几家大银行所左右。 1981年 5月 ,尼泊尔货币当局宣布银行可以在规定的下限之上 (含下限 )自由确定自己的存款利率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条件与改革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核心内容和标志,也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是指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不再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并管理,而是逐步转变为由市场中的资金供求双方在竞争中自主决定,其核心是改革利率的形成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后,为了降低银行业风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但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存款流失和“金融脱媒”迹象日趋明显,各种弊端和矛盾不断暴露。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由于利率的形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动,对于经营资金和信用的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对其盈利模式、业务范围、风险防范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剑 《海南金融》2003,(3):21-26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巳步入实质性阶段,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但从短期看,对银行财务效益和资产质量将产生较大冲击,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当前的过渡时期,参照巴塞尔协议的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强化内部控制手段,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80年代,拉美南锥体三国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本文在介绍这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找到合适的市场基准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体系。本文从利率市场化与国债市场的关系入手,指出利率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有效基准利率,论述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效基准利率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国债利率可以成为市场有效基准利率的诸多因素。本文认为国债利率是中国有效基准利率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出了我国发展国债市场促进国债利率有效基准利率地位的形成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的利率管制主要为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以及贷款利率下限的约束。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中介机构和资金成本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更好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运用模型模拟分析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边际投资、改进金融中介机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加强对服务不够的部门的金融支持。中小银行、效率更高和能更有效管理成本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利更大。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表明,要获得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并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动荡,需要加强谨慎监管、管制,强化货币政策的配套管理,并实施灵活的政策组合。本刊征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翻译并发表此文,作者及所在机构对译文免责。  相似文献   

16.
黎红梅 《海南金融》2004,(5):37-38,52
利 率市场化使 商业银行 面临更大的 竞争压力 ,加 大了银行损 益的不确 定性,同时对银 行防范风 险能 力提出 了 更 高 要 求。 本 文 通过 对 商 业 银 行在 利 率 市 场化 中 的 利 率 风 险 分 析 ,提 出 了 构 筑 商 业 银 行 利 率 风 险 管 理 机 制 的策略 。  相似文献   

17.
基于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的案例分析表明,利率调控转型宜采取渐进式,并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协调一致;市场基准利率主要集中于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和市场回购利率,且大都为实际成交利率;央行关键政策利率品种和期限一般会随着经济金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过多的政策利率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对于我国利率调控体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相比,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更适合我国,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和隔夜市场回购定盘利率分别是我国关键政策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的理想选择,走廊宽度在200个基点左右的非对称利率走廊效果较好。最后,本文提出了过渡期和中后期利率走廊调控的具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利率体系中,其准利率处于关键地位,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之前,理论界普遍将法定利率视为基准利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属性的进一步确认,我们不能再用一种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基准利率去判断和评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资产价值,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为金融创新工具的开发、定价和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是指政府部分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取得很大进展,在促进金融市场发育、改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实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定价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银行业存贷款利率,将面临利率水平频繁波动、商业银行收益渠道变化、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改变、中央银行调控手段改进等相关问题。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风险控制机制、实施经营收益多元化策略;中央银行则应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加强对信贷市场的金融监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