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之前的数年间.成千上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人们称他们为“知青”。1976年前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或者通过招工返城.或者通过高考上了大学。但是.仍有极少数知青留了下来。在陕北黄陵.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李超  张港 《理论观察》2003,(6):70-71
黑龙江的“知青语”产生于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之中,是语言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使用于下乡到黑龙江的京、津、沪、浙、哈等地的知识青年之中,是一种奇特的“群体用语”。黑龙江的“知青语”在语音上“各自为战”;在语汇上“精华互补”;在借词上“丰富壮大”;在风格上“调侃幽默”。知青语言作为历史上绝无的,以后也很难出现的语言现象,尽管其存在时间前后不过十几年,但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却要长远得多,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唐秀华 《宁波通讯》2012,(10):32-32
2011年8月,通过招考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江北区庄桥街道苏冯村,开始了新时代的“知青”生活。  相似文献   

4.
近日。毕福剑回到家乡大连。在大连电视台《久久合家欢》录制《知青宣传队》特别节目。在台前幕后,我们不但了解到他鲜为人知的文艺起点,认识了他当年下乡农村时的宣传队的战友,而且也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毕姥爷”。  相似文献   

5.
对"知青英雄"形象的塑造纵贯梁晓声知青文学创作的整个历程,对这一形象的偏爱体现了作家内在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而这一形象在文坛的经久不衰也与读者的接受有很大关系."知青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对知青一代"青春岁月"的文学观照,是对历史记忆的人文关怀,而其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是对后人的精神洗礼.  相似文献   

6.
1979年,知青大返城的热潮波及格尔木,农建师的山东籍知青大部分返城,回原籍重新创业.去年,当格尔木军垦40年的时候,返城的山东知青组成访问团回到青海,在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寻访当年的足迹.今年6月份,由依然奋战在格尔木的老知青和年青的新闻记者组成回访团,带着问候与祝福,辗转万里奔赴齐鲁大地,回访了青岛、烟台、淄博、济南等地的部分老知青.回访团被他们至今依然不减且愈发浓郁的格尔木情结深深感动.现形成此文,谨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和今天仍然奋斗的建设者们致以至真至诚的祝福.  相似文献   

7.
闫晶 《黑河学刊》2014,(5):137-138
知青的文化现象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姿态。这种种精神姿态的背后,必有其心理根源。因此,用知青的文化现象来解释知青的心理行为是研究知青文化心理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文化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文化心理的特点和文化心理的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对知青的文化心理进行阐释,进而反映出知青这一代人的思想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文献及计量统计工具并回顾知青下乡政策,客观地估计了下乡经历对知青收入的影响.1995年和2002年的城镇住户收入调查数据显示,知青的平均收入高于同年龄组非知青的收入,这与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会提高预期收入的观点相悖.本文通过回归法和匹配法剥离家庭背景和政策等影响因素后,仍发现下乡经历对知青收入的负作用不明显.国家对知青从下乡年份开始计算工龄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收入知青群体的收入,使知青的平均收入高于同年龄组的非知青群体.  相似文献   

9.
知青作为特定政治时代的产物,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经历使得其观照乡土世界的视角和体悟乡土文化的心境有其独特之处。文章以韩少功的乡土小说为契入的平台,去探询知青作家对乡土文化的独特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0.
知青文化旅游是将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类型。苏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知青旅游资源。文章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借助Arc GIS软件绘制苏北知青景点空间分布图,并通过分析知青文化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讨苏北知青文化旅游景点空间分布行程原因,最后提出苏北知青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1.
曾庆伟 《黑河学刊》2002,(6):98-100
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政治、生产、生活待方面研究、总结曾涌现出金训华、林宏等时代青年楷模的逊克县的知青工作,并探讨了知青运动的起因、客观作用及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知青文化旅游开发优势明显:知青旅游景点众多,目标市场人数众多;政府投入,国家扶持;文化旅游与研学旅游盛行。黑龙江省知青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标市场人群不断减少,缺乏可持续性;知青旅游目的地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市场营销手段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知青旅游目的地交通不便。黑龙江省知青文化旅游开发建议: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叠加效应;广开宣传渠道,形成立体促销;改善知青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设施;开展节庆旅游,刺激旅游消费。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的一部重量级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引起各界关注。该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说,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子女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而同代内的流动明显减少,出多进少;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社会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这意味着普通知识青年向上层流动的困难加大,但是他们显然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追求。本文所透视的现代知青现象,与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知青"概念截然不同。三四十年前,城市知识青年被推向边远和艰苦的农村,而现代知青,却被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城市生活所吸引,痛并快乐地寻找着漂流的彼岸。  相似文献   

14.
知青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文章在对"文革"时期广西知青文学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知青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知青这一群体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它是共和国创立至今所发生沧桑变化的聚集点,从其精神意识领域而言,它是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从建立到崩溃的"载体"。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知青可作出各种见仁见智的结论,例如建设兵团似乎类似秦汉以  相似文献   

16.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黑龙江知青旅游业来说是直接冲击且持续影响.为防止此类公共安全事件对黑龙江知青旅游的再次波及,基于黑龙江知青旅游现状,线上旅游作为新的旅游方式,可以减小疫情的影响,还能促进黑龙江知青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帮助建立旅游品牌形象.在严格遵守网络规范的前提下,追求丰富、真实、趣味的内容,对线上不足进行优化,有序开展黑龙江知青旅游,以期从线上帮助黑龙江知青旅游疫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正纪实文学《梁家河》真实、全面地记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落户七年的知青生活。笔者看过不少反映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留下的印象是:知青是被耽误了的一代,是蹉跎了岁月的一代,是令人同情的一代。那个年代总是让人落寞惆怅,甚至让人心生怨气。但看了《梁家河》一书后,给人以振奋、激动、感动,使人斗志昂扬,心里敞亮。《梁家河》字里行间充满了正能量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  相似文献   

18.
<正>今天的座谈会,满屋弥漫新书的墨香。来自各方的领导、学者和知青代表聚首同庆《四川知青史》(三卷本)的正式出版发行,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对书籍的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我院原党委副书记孙成民研究员,历经数年用心血写就的《四川知青史》是我院近年坚持实施精品战略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成果。这套  相似文献   

19.
“他们出生的时候,占领了医院的床;他们读书的时候,抢了学校学位;他们长大以后,可能会靠社会福利过活;他们来香港的话,更会占去廉租房的名额……”这是香港某些论坛关于“港生一代”煽情又夸张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他们出生的时候,占领了医院的床;他们读书的时候,抢了学校学位;他们长大以后,可能会靠社会福利过活;他们来香港的话,更会占去廉租房的名额……”这是香港某些论坛关于“港生一代”煽情又夸张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