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问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本文从数字化变电站设计的特点及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变电站是指由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分层构建的,以IEC61850通信规范为基础,来实现变电站内部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之间的相互操作和信息共享的现代化的变电站。随着社会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也在日益精进,目前我国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也已经从理论研究进入到了实践的阶段。本文主要以电子式互感器、变电站的通信技术、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为例,论述了数字化变电站在现阶段所采用的一些新的技术,分析了常规变电站的技术与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两者之间后者的优势所在,重点阐明数字化变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并指出了变电站的未来必是向着数字化变电站发展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数字化变电站的层次结构,比较了常规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文章阐述了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的要求及各种模式的技术特点,结合广州电网数字化的改造,对所提出的模式进行了实践,最后总结了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后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某110 kV常规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后的网络结构、简易母差保护和网络化过负荷减载,并指出了改造后智能终端数据不稳定、光纤网络容易发热、各层网络相对独立,需要实现全站集成自动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概念,通过对淮安110kv城南变电站的数字化改造实例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了变电站的一次二次设备、操作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讨论了数字化变电站改造的可行方案,并根据分析结罘时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工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通信网络系统地域广大,设备复杂多样,大多数网管系统面向特定类型的设备,使用各自专用的接口协议。有些网管系统比较简单,仅限于设备的监测和控制,并不包含服务层的解决方案,故障诊断速度迟缓,无法有效地进行网络的分析、统计和预测。因此,随着新设备、新业务的不断引入,通信网络运行与维护的任务日益繁重,给广大通信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及所属部分电力公司已经开展了数字化变电站的试点建设,已有多个数字化变电站投运或部分间隔挂网运行.因目前我国对数字化变电站尚无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方案不尽相同.其差异集中体现在采用了不同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过程层二次设备采用iec60044-8ft3或iec61850-9-1或iec61850-9-2规约、站控层组网的不同拓扑结构、goose技术应用等方面.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试从数字化变电站概念、特点及优势、方案类比等方面进行阐述,介绍数字化变电站设备发展情况,并提出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应重点考虑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采用网络-信道编码的解调前传(DmF)协作通信方案。与译码前传(DF)相比, DmF协作方式在中继处只对信号进行解调而非译码,因此,大大降低了中继节点的复 杂度。在由两个用户、一个中继节点和一个基站组成的通信模型中,采用LDPC信道编码 与网络编码结合的方式,构造了一种DmF协作传输方式。在基站处,通过构造的〖WTHX〗H〖 WTBZ〗矩阵对 来自两用户及中继的信号进行联合译码。仿真结果表明:所给方案的性能优于非协作方 式及无网络编码的协作通信方式,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另外,DmF的性 能与DF的非常接近,但其设备复杂度却大大降低,因此DmF比DF方式更具实用性。 同时,该方案在降低设备复杂度、减少延迟、有效对抗无线信道慢衰落、提高通信性能及频 谱利用率等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基于TCP/IP协议栈的嵌入式系统在网络智能设备中的测控应用设计。以Rabbit2000网络微处理器和Dynam ic C软件开发环境为例,阐述构建嵌入式W ebServer的具体技术及相关的实现方案;详细介绍了实现TCP、UDP报文进行网络通信、串行口数据通信和对网络智能设备的测控技术等,并给出系统硬件原理框图和有关软件实现的程序代码及流程图。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现状、问题、特征和构架等,并且介绍了这种智能变电站所所采用的技术、设备还有组网方案。智能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以全站信息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核心要求,以自动完成信息的采集、控制、计量、测量、保护及监测等为目的,从而在智能电网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通过建立智能变电站来提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演进和业务的发展,传统的PSTN网络由于设备老化,用户量减少等原因迫切需要进行设备的更新替换和业务的发展创新.分析了PSTN网络的现状和演进策略,给出PSTN向IMS网络演进的必要性,并详细分析了PSTN网络的演进方案,包括端局改造方案,终端接入方案,传统固网业务和智能业务的继承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下一代网络将是基于软交换系统的通信网络。在研究各种软交换系统互联机制的基础之上,结合软交换基于IP网络构建、信令与媒体分离等特点提出了基于软交换系统的下一代网络中可以采用的各种组网结构,比较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指明了其适用范围。最后给出了现有通信网向下一代通信网络演进过程中网络体系结构的演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PTN网络的实际应用,首先分析了PTN网络的环网络的重要性及采用的保护技术,其次分析如何对PTN设备的环保护功能通过测试进行验证,为PTN设备在通信网络的安全应用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3.
王丹 《商》2014,(43):227-227
信息通信设备是确保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信息通信设备的检修可以对通信网络内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可能引起设备故障的危险因素,配合监控制中心计算机数据制定合理的设备检修方案。文章分析了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流程以及状态检修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对数字化变电站进行了简单分析,简介了数字化变电站的采用的数字化设备和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配电自动化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设备上进行监视与控制,实现配电网设备半自动或全自动运行。配电自动化是电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优化网络结构、简化保护和运行管理程序、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有效措施,还可以全方位提高整个配电网络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彭澎 《市场与电脑》1997,(11):29-30,35
智能网IN(IntelligentNetwork)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原有通信网络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开发软件和增加少量的功能硬部件建立起“智能”网络节点,使通信网络具有对数据的智能处理和对通信业务进行智能管理的能力。一、智能网及其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通信系统的功能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电报、电话、数据通信系统,已远远不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各种新型通信业务的需要。在传统的通信系统上,开设各种新型的通信业务不仅费时。费力,可靠性差、难于维护,而且还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7.
<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金融应运而生,这种新型金融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网络金融行业逐渐进入普惠金融时代后,产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逐渐与当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降低网络金融风险,构建一个契合网络金融发展的监督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在互联网及先进的通信技术支持下,金融业务呈现出现代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可基于通信终端、计算机及智能终端设备为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安全化与高效性沟通交流提供支持,便于用户及时了解金融经济信息,开展网上金融交易。  相似文献   

18.
王荣宇 《市场周刊》2020,(13):0209-0209
目前,我国的信息和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同时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网络远程控制的结合。现阶段,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同时在很多领域的应用也尤为广泛。由此可见,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的应用价值颇高。因此,本篇文章从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控制技术在现实运用时的局限性入手,论述怎样提高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远程技术的应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蒋兰 《适用技术市场》2014,(2):195-196,200
飞行校验是目前检查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空间信号质量的唯一方法.是保障航班飞行安全与管制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设备运行保障部门业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校飞涉及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动用的设备较多,因此费用也较高。如何提高校飞的效率.用最短的时间来达到校飞的目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结合实际工作.就如何通过科学制定校飞方案,提高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促进了多用户间对网络资源的共享,并允许运营商最优地使用现有设备,同时利用已安装的设备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尽管GPRS在网络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GPRS网络通信技术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出了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