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近十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登上了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三个台阶,1996年粮食产量达9600亿斤。其它主要农产品也都成倍地增长。农村经济全天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农村社会总产值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30倍左右。非农产品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70%。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18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这样就把乡镇企业的地位讲到了家,而且很有新意。使人们的认识产生新的飞跃,新的升华。只有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把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的主体抓,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我省农村经济乃至全省经济新的振兴。经济结构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我省经济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直接影响全省经济效益,因而调整结构的任务十分迫切,这是关系我省经济能否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关键。我省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村二、三产业落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南方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二、三产业,即非农产业发达,占农业总收入、总产值的比重高。广东顺德县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2亿元,在18亿的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的比重占75%。从我省来看,尽管粮食生产登上了400亿斤台阶,但乡镇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效益上还远未到位,与发达省份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据统计,我省乡镇企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为40%左右,农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镇企业的比重为23.5%。这两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发达省份,而且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畜牧业这几年上的较快,但就其在农业总收入和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来看仍然很少。因此,无论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从解决农民奔小康的需要,还是从贯彻中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决策看,都必须强化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把大力发展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一件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抓好。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开发农业的提出,是同近十年整个农业的发展进程分不开的,就是说,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历史的必然性.一句话:搞开发农业是出于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的推动下,农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改革的前六年,我省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639.3亿斤,上升到1984年的815.9亿斤,先后突破了700亿斤和800亿斤大关,接连上了两个台阶,而且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长期为之困扰的温饱问题从此得到基本解决.农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是,从1985年开始,我省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局面,到198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下降到775.6亿斤,主要经济作物如油料、甘蔗,棉花产量也不稳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1996年,我省农业获得大丰收,圆满完成“两超一稳”目标,为完成“九五”计划开了一个好头。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粮食生产超历史,总产达到353.3亿斤,比上年增产32亿斤,比历史最高年增产21.6亿斤;二是特色农业产值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潜力和希望的领域;三是农民收入大增加,全省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870元,比上年增加332元,增长21.5%。尽管如此,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在发展农业上,仍具有单位面积产量偏低,种养业的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质量不高三大潜力和农业生产波动、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以及对农业投入…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要农业上去了,其他事情就比较好办了。”开创农业生产的新局面,迅速把农业搞上去,对于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十分重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本着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指导思想。在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同时,狠抓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改变了指导农业的被动局面,促进了农业生产较快发展,为实现农业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奠定了基础。1981年同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由3.1亿斤增加到3.3亿斤,净增6.5%;油料总产由61万斤增加到408万斤,净增5.68倍;果品总产由8000万斤增加到1.5亿斤,净增87.5%;农业总收入由8677万元增加到1.47亿元,净增69.4%;社员人均收入由161.3元增加到271元,净增68%;1982年夏季战胜了长期干旱,总产达到1.65亿斤,比1978年1.15亿斤净增39%。现在就我县如何以农业区划促进农业发展的情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农业在海南特区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关系到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只有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特区经济才有牢靠的基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打基础、用政策、抓落实、求效益”的方针,把发展农业生产摆在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一举打破了粮食生产徘徊局面,获得连续三年丰收。从1989年到1991年,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累计增产12亿斤。糖蔗、热带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品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发展。199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4.8亿元。农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批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状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农村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上不去国民经济发展就要受阻,农民收入上不去拉动内需就要受阻,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村安定就要受阻,这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是199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首要任务。抚州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加强农业,主要的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按照“田里抓高效,山上抓再造,栏里抓发展,水面抓提高”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一手抓粮,一手抓钱,在巩固提高常规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实现钱粮并举,粮丰民富。1996年,我区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达44.1亿斤,比上年增加2.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特色农业更是大发展、大突破,总产值达到33…  相似文献   

9.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必须走产业化之路朱绍毅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的农业和农村同全国一样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新的发展阶段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尽快登上...  相似文献   

10.
对世纪之交辽宁农业发展的思考杨新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对于有12亿人口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解决吃饭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的...  相似文献   

11.
日前,农业部就199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一)丰收后要正确估价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不可盲目乐观1996年,我国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创历史新水平,预计总产量可超过9600亿斤,比上年增产270亿斤以上。棉花和油料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所减产,但仍可满足需求;"菜蓝子"产品持续增长;乡镇企业、农垦经济等有新的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4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左右。但农业上存在的问题也不能盲目乐观,要看到目前农业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首先,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能估计过高。其次,对丰收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如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粮食积压、收储困难、调销不畅和  相似文献   

12.
绿色农业即以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质、多营养绿色食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农科教、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黑龙江省农业比重大,年产粮食在500亿斤以上;土地后备资源多,有待开垦可利用土地4575万亩;生物资源丰富,有中药材、食用山产品、山产工业原料植物2200余种,鸟兽类400多种,鱼类100余种;再加上开发历史短、环境污染破坏较轻、土质肥沃、地貌类型多样等。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发展绿色农业的独特优势。依据地区资源潜力,发展区位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手段。本文仅就发展我省绿色农业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条件下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解决农业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区域性发展、以数字农业创新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完善、构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91年,我省农业生产在1990年获得特大丰收的基础上,又迎来了第二个丰收年,这是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连续两年粮食总产超过400亿斤,还在于1991年的420亿斤以上是在大灾之年获得的,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具备了从300亿斤登上400亿斤新台阶的条件;同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不志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我省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农业形势与战略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形势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业连续六年的高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1985年以来,在农村经济继续增长的同时,种植业、尤其是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明显下降,继而畜牧业的发展速度也开始减缓,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停滞、徘徊,形势严峻。 首先是粮食生产,1985年减产564亿斤,1986年回升了248亿斤,1987年可再回升200亿斤左右,但是连续三年没有完成国家计划,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水平均未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三高”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高产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优质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有产量没有质量难以取得高效,有质量没有批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难以取得高效。因此,必须使之有机结合。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水稻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要求做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发展优质三结合,避免粮食生产忽上忽下,大起大落。水稻面积以多少为好呢?根据多年资料,每个城乡人口平均消费稻谷(包括口粮、种子、饲料及工业用粮)约750斤。如某县有30万人口,共需粮2.25亿斤,按水稻播种面积亩产650斤计…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对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给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面貌发生了巨大的,粮食产量突破了八千五百亿斤大关。全国农村约双多数地区基本解决温饱。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水平过渡。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农业大县在全国农村中居重要位置,农业大县经济发展对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农业大县都是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的地区,农业大县的优势曾使这些地区的人民较早地过上了温饱生活,但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过程中,农业大县也客观地面临着许多困难,值得人们深思,也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1、农业大县往往是思想解放程相对滞后的县。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过来,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会促进或制约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9.
王长宏 《农业经济》1995,(2):13-15,F003
创汇农业,是我省三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创汇农业,不仅对增强我省出口创汇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省创汇农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及其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汇农业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政策的实施,我省创汇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0.
李思斋 《农业经济》1999,(10):13-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我国农业进入关贸总协定的可能和临近,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迎接挑战和把握住发展机遇,加快农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放后,我国农业是从小农经济,通过土地改革,逐步走向了农业合作化和集体经济的几十年发展过程。特别是经过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发展的二十年,应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