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富裕;就实现难度而言,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就实现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就永续发展而言,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式;就实现的内外部环境而言,共同富裕是靠和平发展实现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路径方面,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明确阶段性重点任务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坚持正确方法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社会保障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同样也是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推进器。2023 年以来,山东省持续采取措施,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特色有效路径,社会保险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政策制订与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3.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可行能力的视角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方面的回波-扩散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城镇化在改变城乡收入与教育差距方面先“回波”再“扩散”,而对城乡医疗差距并没有显著的回波或者扩散效应。第二,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的中介变量为村级公路。城镇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村级公路的修建,进而缩小城乡收入、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4.
构建共同富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的题中之义,是破解促进共同富裕自身固有特征的应有之义。构建共同富裕制度,要遵循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坚持“三新”战略导向、彰显全体人民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旨归四项原则;同时,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制度、健全促进农民群众增收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以及完善贫困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维度驱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呈现出交互影响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乡村振兴予以支撑,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将有效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创新并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策体系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何通过教育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关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目标之实现,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本文分析了共同富裕与教育公平的辩证关系,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对教育公平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历程,根据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公平呈现出的新内涵特点,提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百姓充分就业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当前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与共同富裕思想为我们探析新就业形态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和实践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对策启示。奋进新征程,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应关注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从业水平,激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以创新驱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打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和我国现实状况,弘扬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新举措。浙江湖州通过探索无差别交通、无差别教育、无差别电商、无差别产业来建设无差别城乡,为扎实推进城乡协同发展迈向共同富裕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为其他地区实现城乡融合,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实现财富水平的极大丰富和财富的合理分配,最终让每个人都能公平的追求美好生活。当前,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长足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但现阶段面临的经济发展难点和不平等问题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阻力。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党在现阶段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共同富裕"发展战略上来。未来我们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财富创造制度和调整财富分配制度,从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取得的新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有力证明,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当代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石会娟  董强 《当代经济管理》2004,26(2):63-65,83
中共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文章认为,金融要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主要采取以下对策:金融支持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城乡居民低收入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推动并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了解贫富分化的现状,探求有效的共同富裕实施路径.现阶段共同富裕意味着让全体人民有机会、有能力均等地参与高质量经济发展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我国仍存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财富分配差距更高、人力资本投资不均、主观幸福感不对称等问题,亟需对财税制度加以改革.基于财税改革的视...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施经济纲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包括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经济实现了转型,工业化步入了后期阶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生活逼近了全面小康的巅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并创造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创造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同市场经济兼容的一系列有效的并正在得到不断发展的经济实现形式,重要的经验有:推进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行改革开放并举;实行渐进式的改革;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实行顶层设计与改革试点相结合;顶层设计的分步实施与全程跟踪督察相结合;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适应改革的需要,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遵循作为唯物论基本原则的实事求是;依据作为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的生产力标准;坚持依据作为辩证法核心的矛盾法则;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进行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分享人民;遵循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的原理;遵循经济关系首先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原理;既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又坚持不照抄照搬,并勇于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革命与建设的理论,贯穿着两个要点:一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二是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提出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将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联系起来。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发展生产力和增进人民利益出发,在各个历史阶段,都重视利用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毛泽东区分了不同经济成分的不同社会性质,重视和强调社会主义国营(国有)经济的领导作用。毛泽东的这些经济思想,起着承上(马恩列理论)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从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战略规划。共同富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20年中国历史性的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但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农村在人口、产业、文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羁绊问题。文章基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和使命的一致性,沿着“逻辑关系——道路羁绊——路径选择”的思路展开,提出农村“人+产业+文化”的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模式,以聚焦以人为本的“人”为研究核心,通过实施“吸引人才”与“盘活人口”;“因人施策”与“因地制宜”;“特色兴农”与“绿色兴农”;“传承文化”与“弘扬文化”等这些具体路径,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也形成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模式,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劳资差距、行业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共同富裕面临着严重障碍。从生产分工深化、市场规模扩张、分配结构优化以及消费需求提升四者之间的互动增强机制出发,提炼概括了“马克思—斯密—杨格定理”,提出要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向“国内大循环”,通过国内市场扩张促进分工深化,把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模式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将通过技术劳动报酬提升效应、实体经济资源集聚效应、产业区域布局优化效应以及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效应等四种效应,有效缩小劳资、行业、区域和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下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根"与"魂".全面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不仅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更是破解我国长期面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已进入“3.0升级版”。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理论的指引下,追求协调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的基本理念,为实现“中国梦”奠定长远的、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解决相对贫困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相对贫困的关系有助于充分释放数字普惠金融的共同富裕红利。以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界定相对贫困流动劳动力群体,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劳动力相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实现流动劳动力的相对益贫式增长,其核心机制是带动非农劳动密集型就业,也呈现出制造业收入提高及服务业就业扩大的行业差异。在“宽带中国”与城乡融合试点城市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分配改善效应更强,其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农业与服务业中的年轻流动劳动力增收效应更明显。建议强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非农产业深度融合,建立非农劳动力就业促进机制,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