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去过香港之人,无不感叹其楼高、人多、街净、景美,而香港于我的感受最深的是街道太过狭窄,车流实在快速,人行如此便捷。既鲜有堵车现象,更罕见交通事故。我十分纳闷:算上流动人口,香港有近700万人,拥挤在这狭小的方寸之地,却不见嘈杂,不显躁动,不觉压抑。整座城市因顺畅而宁静,因有序而祥和。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个火山之国,境内有七十个活火山,著名风景胜地富士山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自一七 0七年以来,火山没有再爆发过,但由于火山的关系,日本境内的地震一直没有隔断过, 1922年,东京大地震,死了十四万多人,与二战中死于原子弹的人数差不多。说日本是火山之国,东京是个地震之都,应该不会错的。   香港与日本,相距不远,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香港与日本的关系,比之中国大陆与日本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我在香港住了十多年,吃了不少日本的食品,用了不少日本的电器,听了不少日本的音乐,看了不少日…  相似文献   

3.
《沪港经济》2007,(7):18-20
每一个来到香港的人都会来到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美丽景色。这让我想到,10年前,我也同样站在这里,进行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10年过去了,虽然眼前的景色依旧,但是每个人都清楚,香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身处这一改变核心的,就是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日前,他在百忙中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地点就选择在前港督府,也就是现在香港特区政府的礼宾府进行。  相似文献   

4.
一位多次到过香港的内地朋友,曾经很赞赏地对我说:香港真是不容易,西方的东西,在那里既现成又原汁原味;而中国传统的东西,很多甚至比内地保存得还完整。 这话一点儿不假。原汁原味的西方的  相似文献   

5.
祖国要过六十岁生日了,这是我今年最高兴也最期待的事。香港回归这十几年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在香港生活了整整41年,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更替和风云变幻,而最令我刻骨铭心和感怀的片段,却都与香港回归有关。我今天已经75岁了,我一直坚持,就是想为国家、为香港多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6.
香港土木工程署前署长刘正光教授,在其数十年工作经历中主持过许多重大工程,如香港青马大桥、香港迪斯尼乐园等。虽然曾身处高位,却在与笔者的交谈中,诙谐洒脱,让人如沐春风。  相似文献   

7.
屠海鸣 《沪港经济》2012,(10):16-17
当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正如火如荼举行之时,700万港人翘首以待的“港人港地”政策终于出炉。近年来,内地豪客一掷千金到香港买楼的消息频出,港媒直指内地买家炒高香港楼价。因香港秉承“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市场理念,—直以来,港府都鲜有干预地产买卖。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8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669亿港元拨款由香港立法会审议。该项审批因香港部分民众反对而不得不推迟20天。每英里5.3亿美元的创纪录造价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威胁,成为反对工程的民众的抗议宣传点。铁路建成后,5小时到武汉和厦门,8小时到上海,10小时到北京,将使得香港更紧密融入大陆经济,给香港带来庞大的投资效益和旅游效益。  相似文献   

9.
黄杨 《环球财经》2010,(12):101-103
李光耀今年62岁,这个和新。加坡前总理同名的香港人靠做贸易起家,在商场几经沉浮,曾在香港拥有过山顶豪宅,也曾经申请过破产保护。最近这几年,他的财富人生则完全和内地楼市关联,眼光独到的他几乎踩准了房价起伏的节拍,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0.
这次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蜂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是我和我先生多年的老朋友。听说苏司长在哥本哈根因丹麦代表团团长抛出一个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草案而三次拍案而起——在我印象中,苏司长可是个温文尔雅的人。  相似文献   

11.
程航 《沪港经济》2013,(4):32-33
香港3月1日开始限制旅客出境携带奶粉数量,当天,政府在海关进行严查。有一小部分人因一次携带超过两罐奶粉出境而被捕。内地网民对"限奶令"大多持批评嘲讽态度,直言香港的"限奶令"为"恶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或许是香港政府始料未及的。香港的"难言之隐"香港各级官员在解释"限奶令"时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香港面积1100平方公里,710万人口,2012年人口出生率为12.9%,当年出生婴儿9.16万人。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2.
说起范徐丽泰,在香港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们之所以敬佩她,不仅因为她是香港政坛第一位“女议长”,也不仅因为她是香港具有独特个性的政治人物,还因为她具有一个好母亲的爱心,拥有一个好妻子的善良、以及与疾病顽强抗争的精神,她的“不卖名人帐、自己也不屑做名人,随时准备回家过小日子”的普通人作风,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是在立法会主席办公室里采访她的,这一段日子她忙得“团团转”,立法会差不多每个星期三都有会议,而作为主席的她更是责任重大。让我惊讶的是她的精神相当好,一点也看  相似文献   

13.
《现代乡镇》2009,(11):48-48
去过香港的人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外币“找换店”(也叫两替店)一定印象深刻,而这种十分便利的外币兑换方式将在广东落地,成为和银行、快餐店一样的连锁经营机构。前日,国家外管局下发通知,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从原来的北京、上海两地扩展至13个省市自治区和4个计划单列市,广东“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4.
访港随笔     
我一到香港,就被五光十色的商店装潢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迷着。香港人说:“世界有的东西在香港都可以买到”。我未曾去过“世界”,无法判断此话有无夸张。但我来自国内,确知国内难得一见的名牌国(?)特产,在香港竟可随手买到,所以再听到外国游客赞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也不生怀疑了。说它是“天堂”,不仅因为货多物美,更因服务优良,使顾客不但买到了心爱的商品,而且感受到精神上的欣慰。我们从到达香港第一天起就上馆子吃饭,以后天天都被人带着上茶楼、酒家,高级的我们去了,大众化的也到过。高级酒家,店铺虽大,门前街道却很窄小,不能停放汽车,但驱车来的顾客不必为此费心,  相似文献   

15.
<正>黔北群山,绿竹猗猗。群山环绕的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高山村掩映在烟雨蒙蒙间。高山村因境内高山崎岖而得名,是楚米镇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10个村民组673户2705人,其中少数民族64户353人。高山村的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分布在该村八组、九组、十组,这三个村民组地势偏远,与夜郎镇接壤,从高山村村办公室出发,沿着公路需翻越数重高山。  相似文献   

16.
“菲佣”是什么?去过香港的很多上海人领略过香港的一道另类风景:星期天,三五成群的“菲佣”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和公园,会友休闲,蔚为大观。在今天的香港,“菲佣”人数已经超过20万。南风北渐,近年来,“菲佣”发展到深圳蛇口有111人,发展到广州有2人……更多的上海人,从港台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里,想当然地移植了“菲佣”的称呼,粗枝大叶地理解着“菲佣”的含义:菲律宾佣人。认真深究起来,“佣人”是我们对“菲佣”不确切的理解,“菲佣”是一种不确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张楚 《民营视界》2004,(3):25-27
一个只读完初中的人,一个茶楼的跑堂者,一个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有朝一日竟然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风光无限的香港首富。创造这一商业神话的人便是后来被誉为香港超人的李嘉诚。  相似文献   

18.
祖国要过六十岁生日了,这是我今年最高兴也最期待的事。香港回归这十几年是我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日子。在香港生活了整整41年,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更替和风云变幻,而最令我刻骨铭心和感怀的片段,却都与香港回归有关。我今天已经75岁了,我一直坚持,就是想为国家、为香港多作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香港工作过两年,香港人给我的印象特别好。现在只要有机会,我还是经常到香港来看看走走。 都说香港人特别喜欢吃,我认为这一点也不错。每天早晨的早茶是一些香港人的“必修课”,要是遇到休息日,那酒楼的生意是出奇的好。香港的酒楼和上海有所区别,上海酒楼一般以大桌子为主,香港则是以小台子为主。这主要是适应小家庭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程航 《沪港经济》2012,(9):46-47
人生一世,若能成就一件青史留名之事,当不虚此生。而香港律师胡百熙,却令人惊愕地书写了名垂港澳史册的多个传奇。他是律师,秉承父业,与姐姐创办了享有盛名的胡与胡律师事务所;他闯进了汪券业,成为创办香港远东交易所(后合并为香港联交所,现为港交所控股的子公司)11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