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微观主体构造的必要条件,而对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的必然选择。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减持国有资本,通过什么途径构建国有企业多元化的股权格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败,也影响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政府审计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引起了企业与国家等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承担更多的审计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有两大瓶颈,一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二是政府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体制改革过程非常长远。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对过去几十年计划体制下政治与政府行政体制进行改革,而且是对过去两千年政府体制的改革。应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治体制和政府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下一阶段要想再发展,政府改革更为重要。目前有两个原则性问题,对下一阶段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制因素 一、体制因素造成了证券市场定位的不合理.中国证券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滋生出来的.后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起的作用巨大,才有了1997年、1998年的"利用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特别是利用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制度创新的关键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强大的制度供给功能推动了各项改革事业,但由于政府不仅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同时又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政府、企业、居民部门的角色存在错位与缺位现象。在改革过程中,各项制度变迁明显地受到行政机制的主导,这样,政府与微观市场主体之间的角色错位无疑将导致新制度安排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反映到中国上市公司制度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当中而言,股份制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是缘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股票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定位  相似文献   

6.
沈慧兰 《理财》2001,(7):6-7
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不难看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围绕企业问题进行的改革;二是围绕政府进行的改革。无论是企业方面的改革还是政府方面的改革,归根到底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而“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政府自身的改革,没有政府自身的改革什么都无从谈起。改革的方案由政府确定,改革的对象是政府,改革的实施者与决定改革进程者还是政府。因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原有的制度非均衡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现状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曾经起过“主力军”的作用,但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不少国有中小型企业因资金、人员,特别是体制等原因,已处于破产的边缘,因此,走民营化之路是重振县域经济的一条有效之路。当前县域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式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营运国有资本、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我国投融资体制仍存在着如政府定位不准、企业主体弱化、银行改革滞后、证券市场规模小、投融资环境不理想等问题。应采取把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区分开来,建立与完善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投资决策风险约束机制,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中介机构等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联邦德国对国有企业所有制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始终是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公共经济运行原则而进行的。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也进行了同样的改造,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教训,探讨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式,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片指出,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本文拟就与深化国有企  相似文献   

11.
东北国企重组出现"轮回"现象,其根源在于大型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仍然很强,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传统的行政模式和手段推进的。政府积极介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有其客观原因,但不能凭短期的经济效益来评价国企改制重组的效果。解决之道在于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基础上进行体制创新,提高委托—代理关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资产剥离核销,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账面财务状况,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减轻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负担,解决了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历史问题。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基层行来说不仅仅是完成资产处置工作,更重要是通过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制度,能使国有银行跳出长期困扰的“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活力仍显不足。总结经验,探索一条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议题。笔者拟就这个议题谈几点看法。一、国商企业活力不足的成因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哺育成长起来的。那时国有企业是国家政府机构的附属物,自主经营机制不完善,这是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总根源。在推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了国有企业法人制度,但国有企业并未由此而变为真正的独立法人,自…  相似文献   

14.
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设置"金股"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股权创新,“金股”的设置在欧洲、亚洲等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在国有银行股权结构中设置“金股”,一方面,政府可以保持对银行的战略控制权而不参与银行的日常决策和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另一方面,扩大战略投资者的决策影响力,从而激发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兴趣。  相似文献   

15.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历程回顾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投入由国家通过统筹分配,产出由国家统购包销,企业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围绕产值最大化进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财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国有企业完全沦为政府附属物,企业没有自主经营、财务自理的责任、权力和利益,致使企业极度忽视财务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虽然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安排的实质没有发生变化 ,但企业与银行逐渐在脱离政府的指令 ,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有了各自的利益追求。然而由于转轨过程中市场规则的欠缺 ,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不能很好衔接的情况下 ,各利益主体在利益博弈中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时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在这样的过程中积聚起来。经济转轨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形成中国的经济改革促使原有的大统一格局下单一利益主体的分解。计划经济下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与中央政府具有一致的利益认知 ;随着改革的逐渐展开 ,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有企业困境及改革出路刘扬一、国有企业的困境与主要矛盾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市场经济体制就建立不起来,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难以进行。十几年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两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在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的同时又存在体制性障碍,阻碍了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宏观层次的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的确需要不断的完善,金融体制、文化体制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改革不仅仅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如果按照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想和改革方案,市场化取代了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改革方向,模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就会加剧改革的不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为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如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对国有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逐步推进,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指导意见等也陆续出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改革。为了实现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对其财务管理进行积极转型。鉴于此,本文主要从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出发,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和转型发展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从分析传统公有经济制度下国有资产的最终委托人入手 ,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试图揭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的最终委托人的变化。文章提出了“公有经济人民”和“国有经济人民”的概念 ,指出“公有经济人民”和普通指代意义上的“人民”是不同的。在传统公有经济制度下 ,“公有经济人民”和“人民”指代的范围是对等的 ,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公有经济人民”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国有资产的最终委托人在不断发生分化 ,拨改贷以后到现在 ,形成了一个存量的国有经济人民 ,而增量的国有经济人民逐渐减少直至为零。由此 ,文章得出结论 :目前的国有资产 ,一部分事实上已经属于政府 ,政府完全可以将其卖掉 ,所获收入用于社会保障 ;另一部分 ,其最终所有者的绝大部分便是拨改贷以前便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