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测算了制造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进一步将技术效率指教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并运用Tobit模型研究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辽宁省已经出台了相应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方案,并将能源消耗和碳减排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本文选取辽宁省鞍山市等6个存在资源枯竭问题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选用石油、煤炭的能源结构作为投入指标,人均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期望产出指标,同时将“三废”等重要污染物产生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用DEA模型对辽宁省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进行测算和分解,分析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整个长三角城市群能效提升的关键。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首次对2001—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14个代表性城市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并进一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工业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率则保持稳定增长,但大多数城市呈现出规模经济下降状态;企业规模、对外开放、政府干预、外商直接投资和煤炭消费比重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要素投入结构则有利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运用夹角余弦法测算了2004—2019年30个省份的能源工业投资结构变迁指数和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指数,并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上述三个内生变量的短期及长期的动态互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内生变量的自我效应都是当期达到峰值后随时间衰退,且另外两个内生变量对能源工业投资结构变迁作用显著为负,但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能帮助预测能源工业投资结构变迁。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受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正向推动,并和能源工业投资结构变迁共同促进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二者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因此,要注意提升能源工业投资结构变迁效益和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延长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周期并增强低碳化强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文章对2004—2013年泛长三角城市群23个代表性城市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及分解,考察各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变化情况,以及分解后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度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年度数值也呈现波动且整体下降的趋势;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为明显。政府部门需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采用1995—2015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能源效率的测度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1995—2015年间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区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存在差异,四川等地区的能源效率位于前沿面上,而青海等地区能源效率一直较低;大多数地区的技术效率较高,表明各地区在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优化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1995—2007年中国29个省份的投入产出数据,在考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劳动力质量差异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步下降的特点,并且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之间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8.
环境规制、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径向非角度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9年之间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值,同时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变和规模效应,并对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值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环境规制、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正向作用,而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一阶滞后项则起反向作用,所有制结构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6年-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和验证了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碳排放水平下,绿色金融助力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助力经济低碳转型;在当前的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下,绿色金融可以同时通过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助力经济低碳转型。但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存在区域异质性,在高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的调节机制没有发挥出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机制为负向,在低碳排放地区能源结构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发挥了正向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借助中国乳品行业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地区乳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乳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9—2009年的10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6%。其中,技术进步7.9%,技术效率1.7%。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和企业盈利能力对中国乳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托达罗模型为框架,在"双二元"假设下,构造了劳动力迁移的数理模型,深刻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化进程以单纯的人口迁移和农民工进城的方式展开,表现为粗放式的城市化。只有提高现代工业部门生产效率,同时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农村,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加快集约式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为指导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基于非期望产出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城市近1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总体向好但城市间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采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关键因素,探讨提高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是旅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城市旅游业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中国的城市旅游发展存在一种盲目扩张的现象,部分城市想通过扩大旅游业的投入(如大量兴建五星级酒店)来获取更多的旅游产出(收入),衡量一个城市旅游投入与旅游产出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运用DEA模型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旅游投入产出效率即城市旅游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引入修正系数的概念,以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旅游产出的误差进行修正。最后,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旅游业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增速上与城市生产效率存在替代关系;较大规模城市的较强就业吸纳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民营与外资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江浙沪两省一市2009~2018年新材料产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该地区的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GDP总量与增速最快,新材料产业的集中程度较高且生态效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以南部的苏州和无锡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浙江省生态效率缓慢上升,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上海市则呈现下降趋势。江浙沪区域新材料产业整体呈现向苏南与浙北地区聚集的时空跃迁特征。行政支持、财政支持这两个驱动因素与新材料产业生态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政府应结合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发展特点与时空跃迁特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江浙沪两省一市2009~2018年新材料产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该地区的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GDP总量与增速最快,新材料产业的集中程度较高且生态效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以南部的苏州和无锡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浙江省生态效率缓慢上升,大致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上海市则呈现下降趋势。江浙沪区域新材料产业整体呈现向苏南与浙北地区聚集的时空跃迁特征。行政支持、财政支持这两个驱动因素与新材料产业生态效率的灰色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政府应结合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发展特点与时空跃迁特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缩小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化各个方面都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求中国市场化进程与能源效率之间的空间关联机制。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往往忽视空间异质性问题。事实上,中国区域范围内能源效率和市场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差异性非常显著。纳入空间效应建立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的空间关联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空间自相关),中国市场化与能源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交互关联机制,地理邻近的省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途径明显地改善邻近地区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2003-2011年中国31省市面板数据分析了贸易开放条件下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运用门槛面板模型和线性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贸易开放三门槛效应,当贸易开放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影响不显著,只有在贸易水平超过一定门槛值后该影响效果才会显著,并且随着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大.同时,本文的政策建议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需求的估计与预测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模拟了1953-2005年间中国的能源需求函数,并在模拟基础上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但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小于国民收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另外,中国人口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一个显著因素,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在对中国长期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和模拟的基础上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减缓能源需求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