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细胞研究是新世纪生物和医学技术领域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项目。科学家们预测,如果此项研究进展顺利,那么在3-5年内将使糖尿病、肝病、血液病、角膜病、老年性痴呆症得到有效治疗。10年内,可以全面实施人体组织工程(治疗性人体器官克隆),甚至实现人体器官模块化目标。干细胞生物工程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展现了曙光。有科学家乐观地估计,人类战胜疾病、拥有健康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时时会有不可知性、不可控现象发生,难以避免出现危害人类的结果。建立健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准则和公共政策,可有效避免失误,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推进该项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应用。文章分析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准则和公共政策,阐明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和公共政策的规范、指导,才能更好地将其研究成果惠泽于人类,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坏死大鼠体内肝样细胞自主分化的潜能.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SD大鼠建立急性肝坏死大鼠模型.造模24h后肝脏局部注射移植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给急性肝坏死大鼠模型,造模后1周、2周和4周分别处死6只模型鼠,取肝脏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类特异性ALB、AFP、HepPar的表达,实时荧光RT-PCR检测人类特异性ALB、AFP、CK19、CK18的表达,测序扩增产物.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脐血来源细胞符合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处死移植模型鼠,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人类特异性ALB、AFP、HepPar在接受移植的模型鼠体内呈阳性表达;实时荧光RT-PCR检测显示:人类特异性ALB、AFP、CK19、CK18在接受移植的模型鼠体内呈阳性表达,扩增产物序列与GENEBANK对应序列一致.结论 无外部诱导干预,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坏死大鼠体内已具有肝样细胞自主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4.
"2007年3月2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世界第一只人兽混种羊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伊斯梅尔·赞加尼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诞生了。这只含有15%人类细胞的混种羊,花费了该研究小组七年的时间。该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向动物体内植入人类的干细胞,培育出各种适宜于移植的器官,从而解决医学界器官移植短缺的问题。目前,全世界有大量病人急需器官移植,需求量远大于捐赠量,且供体与病人各方面条件未必匹配。据统计,仅英国就有7168人在等待器官移植,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可能在找到合适的器官前死去。如果赞加尼教授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人类将彻底解决可移植器官供应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产业》2009,(4):77-77
加拿大科学家利用人体骨髓干细胞在实验鼠身上生成新血管。这项成果有望应用于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等人类病症。美国《血液》杂志日前刊登了相关论文。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研究进展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199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之首,2000年干细胞研究再度被列为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各国科技工作者对干细胞技术在越来越多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干细胞技术已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治疗糖尿病、肝病、肾病、老年病等40余种疾病、修复并再生组织器官。■ 干细胞,生命的承诺琳达的养女凯丽原籍中国湖南,22个月前被查出患有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琳达为挽救女儿的生命,查遍了全美国800多万份骨髓血样,并多次来中国寻找。2003年11月16日,备受人们关注的美国母亲为养女…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政府人道主义工作领域的助手,在国内,红十字会核心工作可简要概括为"三救三献",即"救灾救援、人道救助、应急救护培训","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工作"。救灾、救助工作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很多社会团体和组织都有参与,其中慈善总会因其筹资规模相对较大而占据社会组织当中的主导力量。那么红十字会应如何在人道主义社会救助工作中找准定位、发挥特长、服务社会、消除社会误解呢?  相似文献   

8.
据《科学》杂志网站2007年1月26日报道:通过核移植或者"孤雌生殖"生产的遗传匹配多潜能干细胞是可移植组织相容性细胞和组织的潜在来源。在经过鼠科卵母细胞"孤雌生殖"活动和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断后,分离和测定多潜能干细胞的基因型,并将那样携带与卵子供体完全匹配的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标识出来。在免疫活性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匹配老鼠受体中植入这些多潜能干细胞,然后对植入后的组织进行区分。发现挑选出来的多潜能干细胞可以用作移植组织相容性组织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05,(3):92-92
我国研制的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Ⅰ期临床研究将于近期展开。这项成果表明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洼射液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是千细胞治疗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表明我国干细胞治疗研究已经步人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日本理化研究所6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所研究人员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培养出与实际人类大脑皮质相似的组织,它能再现部分大脑皮质特有的神经活动。公报称,这项研究成果在全世界尚属首次,将有助于再生医疗和新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功能自1961年被发现至今已50年,进入21世纪后,研究开发进展加快,应用治疗蓬勃发展。然而,直到最近,干细胞研究才开始走向应用市场。目前,干细胞从研究向应用的转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创新链。主要表现为研究专题多样化、技术发展产业化、资金投入多元化、治疗范围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2.
还记得2005年度"感动青岛"十佳人物魏青刚吗?面对风浪,他跳入大海三进三出,英勇救起落水女子。如今,他虽不在青岛生活,却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还记得中国第一位护士行业的捐献者、青岛第一例异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谢振华吗?她与当年那位受捐者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位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后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就恢复得跟正常人一样了,现如今已成为一位父亲……感动在延续、爱心在接力,一年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100多位"感动青岛"人物不曾被遗忘。如今,他们怎么样?生活又有了哪些变化?虽然,他们渐渐远离大众的视线,但仍然时常被人们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产业》2009,(3):111-111
德国科研人员已成功地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诱导出大脑干细胞。这些干细胞不仅能在培养皿中几乎无限期地保存,而且还能作为各类神经细胞的一种取之不尽的来源。科学家们还表示,这些神经细胞能在大脑中进行突触融合。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相似文献   

14.
近期有科学家表示,已开发出一种新的克隆技术,比克隆绵羊"多莉"的方法更易获得生殖性克隆的成功,未来"可批量复制婴儿"已存在可能性,或许真有一天你能"批量克隆你自己"?虽然科学界、世界各国对克隆技术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各方目前仍处于一种僵局的状态。 在经历微生物克隆、生物克隆与动物克隆三阶段后,人类逐渐接受了克隆羊、克隆狗等。克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克隆人"不再有难度。克隆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依然主要在"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两个领域。通俗地说,把克隆后的干细胞或是受精卵放入母亲的子宫或人造子宫,孕育一个新生命,创造出一个"克隆人",即生殖性克隆;而利用克隆技术对干细胞进行"复制、改造",以用于重建人类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是治疗性克隆。克隆技术每一次新突破,都会带来科学研究、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敏感性问题。 那么,此次新克隆技术的诞生,是不是"狼又来了"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产业》2007,(3):114-114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日前在南京鼓楼医院获得成功,接受治疗的患者已停止注射胰岛素4个多月。  相似文献   

16.
<正>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简称i PSC)技术的发现,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里程牌事件和热点领域,它有望替代胚胎干细胞应用于再生医学,为治疗心肌梗死、肌肉萎缩症、帕金森等疑难病症开辟新的途径。本文的主角——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山大学医学院赵蔚教授就是奋战于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  相似文献   

17.
正2008年12月,许晓椿博士作为"530"归国创新创业人才,在江苏无锡创建了博雅干细胞集团。半年之后,许晓椿博士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7所国内外知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INCOSC)。许晓椿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组建了存储量150万份、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这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美国血库标准、世界卫生组织(NRL)标准和美国病理学会(CAP)标准三重国际认证的临床级干细胞库,代表着国际干细胞领域的最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毕生的目标便是将这种干细胞技术带到病床边,带到病患前,带到诊所中……"50岁的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在电话里向采访他的记者这样说道。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与应用是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领域的发展必将给生物医学领域带来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19.
Science杂志10月报道:诱导的全能干细胞(iPS细胞)可以无须将病毒整合到小鼠的基因组中而从小鼠的胚胎细胞中产生,而所生产的iPS细胞拥有胚胎干细胞所具有的许多特性。这一发现代表了人们在研究病人特异性细胞和相关疾病,以及在未来再生医学和其他临床方面应用iPS细胞技术上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研究员人员应用一种质粒转染的新方法来产生小鼠iPS细胞。  相似文献   

20.
媒介速递     
《自然-材料》为人体器官"打补丁"据近日出版的《自然一材料》杂志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仿人体组织"。该发现或将成为药物试验的强大新工具,对修补或更换损坏的人体器官将大有助益。研究人员开发的人体组织补丁,可通过一个内部的人工血管通路将多个人体器官在体外相连。为了将这些可生物降解的补丁嵌合在一起,科研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将独特的POMaC聚合物构建成如女性指甲盖大小的组织,并将这些生物降解层一层一层手动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