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目的: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结构对区域房价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分析土地供给结构影响房价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加以检验。研究结果:土地供给结构显著影响房价水平,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表明住宅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房价分别下降0.126%和0.103%;基础设施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分别上升0.062%和0.051%;工业用地供给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则分别上升0.116%和0.110%。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在土地供给结构与房价的因果链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即财政压力越大的地区,提高住宅用地供给比例对房价的抑制效果微弱,而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供给比例的增加则对房价的抬升效应更大。研究结论: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保障城市居民住有所居,在加快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加大住宅用地供应的同时,也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逐步向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转变,以降低财政压力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扭曲效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问题,其实质是农民没有土地"退出权"。本文对退出权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首先说明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趋势,然后指出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并进行法理分析,进而探讨农民的土地"退出权"问题。结果表明: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应赋予农民土地"退出权",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市民化。本文总结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李国正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0):117-124
研究目的:明晰农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进而揭示当前全国各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方法: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2)农地权益保障状况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越发达,农地权益保障越完善;(3)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起着促进作用,但却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着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农地权益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地权益的不充分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负面影响,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这种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模、社会保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CHIP2008数据,采用Ivprobit与probit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下社会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规模与市民化意愿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大城市和小城市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中等规模城市不明显;(2)城乡社保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城市社保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农村社保则表现为显著的负面作用。积极实施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就地城镇化"、推动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和城乡社保一体化可能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从要素错配角度研究土地流转如何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改善总体效率。研究方法:时变SFA模型、固定效应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流转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确权前后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其效果的发挥既依赖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依赖于对土地权利的有效保护;(3)土地流转主要通过纠正劳动力错配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对土地错配状况的纠正作用有限。研究结论: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改善农业要素投入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错配状况并进而改善总体效率。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质在于其从农村中彻底退出并融入城市社会,城市住房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退村进城"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政策层面,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以及城市住房保障政策部分失灵,致使农业转移人口既无法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以满足进城租房购房的资金需求,又难以得到住房保障支持;在市场层面,房价收入比过高;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匮乏;政策、市场、社会的选择性排斥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解决难度和市民化漂浮困境。基于此,应允许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可抵押以及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交易体系,以增加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退村"的推力;实施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建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市场主体市民化支持机制以及增加资本建设,形成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拉力。在综合运用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解决住房问题基础上,探索新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供应管制通过住房供给弹性渠道对房价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分析,计量检验。研究结果:(1)土地供应管制影响房价波动的渠道是:土地供应管制的宽松和收紧通过供地规模、用地成本以及市场预期影响住房供给弹性,再经由供求关系和投机效应的传导影响房价波动。(2)土地供应管制可以解释45%的城市间住房供给弹性差异;地方政府不同松紧程度的策略性供地行为导致住房供给弹性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负相关,中央偏向中西部的土地配额管制政策导致东部城市住房供给弹性低于中西部城市。(3)住房供给弹性决定了房价周期波动,并具有非对称性效应:在市场景气繁荣阶段,供给弹性越小,房价涨幅就越大;在市场不景气阶段,房价跌幅与供给弹性的关系存在方向上的不确定性。研究结论:土地和住房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革供地制度和调整供地政策,使土地供应与住房需求在时空维度上相匹配,将有利于熨平房价波动,降低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9.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市民化是解决我国农村转移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影响市民化的制度性不利影响将减弱,未来制约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门槛将逐步拆除,而功能性社会排斥将成为制约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研究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影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推动市民化进程,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目前保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未实现长期性转移,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较低。结合保定农村转移人口现状,对推进保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不同的但是又常被人们混淆的概念,土地的集约利用是相对土地的粗放利用而言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源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其包括4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的认识更深刻、概念更广泛。  相似文献   

12.
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与完善产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中的难题,通过分析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现状和问题,建议取消乡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保留村、组和共有三种集体土地所有权,提出了规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问题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在简单介绍加拿大、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从资源禀赋、管制体系或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上进行比较,归纳出其共性,从而为我国羽翼未满的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一定的启示:我国在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时,应当重视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管理权限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总结中国土地生态学研究进展,思考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和土地生态管护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结论:推进土地生态学发展要加快构建土地生态学知识体系,加快提升土地生态评价技术方法,加快推进面向国家战略和决策需求的土地生态学实践应用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在GIS与电子政务支持下的国土资源业务模式。研究方法:采用软件工程和实例分析的方法,阐述国土资源专项GIS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关系,并以“土地勘测定界业务”为具体实例进行说明。研究结果:给出GIS和电子政务系统在国土资源业务办理中的运行机制,分析新模式比较传统业务办理模式的优势。研究结论:由于GIS和电子政务系统在土地勘测定界业务模式及国土资源业务模式中的作用与定位不同,应以构建GIS支持下的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作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明确国土资源专项GIS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范围,发挥其不同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价格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土地价格已经很高且上涨速度很快,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经济泡沫,危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研究方法: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城市地价上涨,加深了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研究结论:土地价格持续、迅速的增加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不采取有力措施遏止土地价格上涨的趋势,势必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专家应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的发展动向,及时出台相关合理的、科学的土地政策,消除隐患。  相似文献   

17.
划拨用地入市之前,需缴纳土地出让金,目前各地区制定的出让金标准一般都是按照标定地价的一定比例来设定。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不同地域单元应划分区片来分别制定出让金标准。在对土地增值收益及土地增值收益率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2011年为现状年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分别计算了石家庄市域不同用途土地在不同区片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增值收益率。最后,将各单位的土地增值收益率分别与社会经济因子、石家庄市域的城市等别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市域内土地增值收益率进行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中国征地权过度使用的直接诱因。研究方法: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征地制度缺陷,特别是现行征地制度中缺乏规范严格的征地程序,是征地权经常被过度使用的直接原因。研究结论:防止征地权过度使用的主要措施是,明确限定公共利益的范围,设定规范严格的征地程序。建立健全征地程序应当成为中国当前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防止征地权过度使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ole of market failures in land markets, evidence as to their quantitative significance and the impact of land use policies designed to offset for such failures. Policies of containment and densification limit the supply of land for all urban uses. When applied as stringently as in Britain, a full net welfare evaluation shows the increased costs of space for housing substantially exceed the value of amenities generated. There is also evidence that constraints on land supply impose costs on productive uses of land in both office and retail use. Although the estimates are that these costs are considerable they relate only to the gross costs. Three possible policy changes are identified which could preserve the role of regulation in offsetting for problems of market failure while greatly relieving the costs of policy-imposed supply restrictions.  相似文献   

20.
土地规模经营应尊重农民权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规模经营虽然能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但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化的今天,不宜大面积万是人为(行政化)推行。一方面因为我国农业人口巨大,短期转移困难,同时大规模经营下的土地单产出(单位)低小规模经营产出;另一方面因为土地的经营权已分散交给了农民,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干涉。因此只能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利(物权)的基础上,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土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