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2000年~ 2010年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承担了巨大的美国消费型的隐含碳排放量,其中机电类产品一直是对美出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阻力,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能源使用效率、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和对美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及生产技术改进为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做出了贡献,其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而对美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则导致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1980—2011年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分析河北省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河北省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主要受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个城市,应在这三个城市中最先进行节能减排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中、日、韩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深入发展,中间品贸易大幅增长,这对各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MRIO)测算并比较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中间品出口的就业需求效应显示,中国创造就业需求最多,韩国需求增速最快;就业技能结构效应显示,日本就业技能结构效应在考察时段内保持平稳,韩国出现就业技能结构升级效应,中国的就业技能结构升级趋势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逆转;就业产业结构效应显示,日、韩均呈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特征,中国产业结构效应的特征与日韩显著差异化;就业效应的行业间比较显示,日本多个行业中就业需求出现了绝对数量下降,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在多数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大幅提升,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比在多数行业低于日韩水平,交通运输业是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2~2006年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对国内工业企业出口扩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额每增长1%,国内工业企业的出口增长约为0.08%。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外承包工程对企业所有制、出口目的国的发展水平、行业与工程承包业关联度的不同影响也不一样。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的引致需求贸易效应更大,而民营企业的成本克服效应和逆向技术溢出的贸易效应更大;对企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引致需求贸易和成本克服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而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更为明显;对上游关联程度高的行业企业出口扩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水泥窑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应大幅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PM2.5因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而受到社会关注,其防治已成为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之一.可是,我国PM2.5产生主要前体物之一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量持续增加,形势严峻. 我国水泥产量已占全球的60%,且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增长.水泥工业已成为我国继火力发电、机动车尾气之后第三大NOx排放大户.2010年,我国水泥窑产生的NOx排放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17%.考虑到消耗电能形成的NOx折合到不同领域上的因素,我国水泥工业产生NOx占全国工业排放的比例可能还要高.因此,我国水泥工业NOx减排对有效控制PM2.5增长以及实现"十二五"时期NOx排放总量下降10%的目标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客观认识我国不同产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及规律,并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选择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能源六个主要的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在估计了各行业1996~2009年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对CO2排放进行分解,重点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以及在不同产业内的相对贡献。研究结论表明:六大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从1996年的28.13亿吨以年均6.5%的速度增加,2009年排放量增至64.1亿吨,占当年全国和全球化石能源相关的CO2排放的83%和21%;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工业和交通业;产出规模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部门能源效率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不足以抵消产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效应也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但影响程度很小。农业和能源部门经济比重的下降有效减缓了温室气体排放,未来产业政策的设计应以控制工业经济规模和比重为重点,同时要结合其他行业的能源效率改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途径,共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7.
虽然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是中美制成品贸易仍然表现出互补性和互利性强的根本特征。基于2002—2021年UN Comtrade数据,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考察中国对美国制成品出口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中国提供有益启示。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主要为出口竞争力效应驱动;进口需求效应受到外部负向冲击显著,受到经济复苏正向拉动明显;出口结构效应表现不佳,抑制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扩大。不同要素禀赋制成品出口增长驱动主要来自出口竞争力效应和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呈现差异化。未来中国需要根据美国需求规模变化采取动态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对1997年以来中国加入WTO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世界市场服务需求的扩大和中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导致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长期以来,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服务出口的增长;另外,中国服务出口结构与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交互变化对于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贡献不大,但中国加入WTO后表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我国在改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同时,还应打破服务行业垄断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提高其行业效率,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服务出口更具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降低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是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使用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表征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首先基于Eora 26数据库,测度了2000—2015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环境成本,然后使用结构分解法和回归分析识别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且碳排放强度存在国别差异与行业差异;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直接碳排放系数的变动引起的;离岸外包程度、国际市场占有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投入服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降低中国各行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出口的碳排放强度。最后,本文提出推动重点行业的深度减排、推动企业进行离岸外包、推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转型和推动企业进行价值链升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人口、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以及经济发展等五个角度,分析影响山东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山东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趋势做出综合性评价和判断:山东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高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阶段,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趋势短时期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山东省应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注重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途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尽管遭受贸易壁垒不利于出口增长,但可以倒逼企业出口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并促使出口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出口多样化和技术进步均有利于出口稳定,因而贸易壁垒的强化对出口波动可能具有负向影响。采用1998—2018年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4分位行业(ISIC)数据,以涉华贸易救济案件数量作为贸易壁垒的代理变量,分析发现:涉华贸易救济案件数量的增加对中国产品出口波动具有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对制造业和下游行业更为显著;对华贸易壁垒增加可以显著降低中国对进口中国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波动,而在进口中国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出口市场多样化程度较低的产品,贸易壁垒增加会增强出口波动,而对于出口市场多样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贸易壁垒增加会减弱出口波动;相比研发强度较低的行业,贸易壁垒增加对研发强度较高行业产品出口波动的弱化效应更强。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应实施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策略,提升出口贸易多样化水平,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进而增强出口稳定性,提高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能源消耗量,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活动能耗的规模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及强度变化效应,得出结论:"入世"十年间,我国出口贸易活动的能耗增长了3.88倍,出口行业的平均能耗强度下降了30%,但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五金和焊接金属、化学与化学制造品等高能耗行业出口比重的明显提高使得我国出口贸易活动的能耗大幅增加,不利于国内节能目标的实现;我国出口贸易活动的能耗十分巨大,需要进一步降低出口贸易的能耗强度与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2013年微观企业数据,对出口退税与中国企业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出口退税对企业出口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更多体现在出口倾向而非出口强度上;同时,企业行业及所有制特性会对出口退税的促进作用产生显著影响,出口退税的外贸转型升级作用有待提升。总体而言,出口退税在"改善和提高出口退税使用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政策绩效,但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等方面似乎还未完全实现其政策效应。因此,在"新常态"下,中国还需从根本上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这或许是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有效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产诱发系数视角,探讨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支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运用1995~2011年间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的支撑能力小于发达国家。为分析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支撑能力弱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测算了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的服务业占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服务业发展物质投入比重偏高,不利于优化制造业出口。根据理论机制分析,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开路先锋"和"后勤保障",因此优先发展服务业是提高中国服务业对制造业出口支撑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量;资源再配置效应是贸易自由化降低行业污染排放量的重要渠道;在非出口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贸易自由化引起的污染降低效应更强.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贸易自由...  相似文献   

16.
欧盟违反贸易公平原则,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鞋业的发展与出口增长撼动了现存的鞋类国际贸易格局,对欧盟成员国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威胁;在反倾销调查中,反倾销税额的依据是以生产条件类似的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来确定正常价格,替代国标准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原材料成本优势在反倾销调查中荡然无存.政府应积极应对欧盟针对中国鞋日益扩大的反倾销,必须让欧盟认识到反倾销措施是一个负和博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双重层面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演进机理及路径,得出如下结论及启示:中国工业行业1995~2010年间的出口技术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其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FDI资本要素的积累与进步。但随着这些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演进机制和路径也发生了动态变化:2001年前,物质资本是影响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首要要素,但2001年以后,物质资本对出口技术结构的提升效应明显减弱,人力资本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更加显著,且呈现出边际贡献动态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本要素培育和创新将会成为中国出口结构优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采用2001—2015年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3个国家出口前十类商品的出口数据,运用CMS模型进行分航段(东南亚航段、南亚及波斯湾航段、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段)和分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出口增长来源分解,分析表明:在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品竞争力效应占主导地位但贡献度出现下降,市场需求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弱但有增强趋势,而商品结构效应阻碍出口但作用微弱。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进口国需求结构存在供需错位,一定程度抑制了出口增长。应在培育主要出口产品综合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新疆对外出口的商品中,大量出口商品都来自于内地.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新疆各行业产品出口对GDP形成及增长的贡献时发现,新疆本地产品出口对新疆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继续发挥本地产品出口和内地产品出口两个积极性并突出本地商品出口是新疆外贸必须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洋 《企业家天地》2010,(11):10-11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18个行业的碳排放,计算和比较了各行业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2到2007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从16.4%上升到33.9%,贸易出口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