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与优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模型探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损失测算与优化途径选择,为加强与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数理分析与计量方法。研究结果:(1)2004年以后土地资源部门收益差距比规模配置欠优导致的配置效率损失更大;(2)部门收益差距效率损失增大导致了土地资源部门配置效率损失增大;(3)中、西部建设用地边际收益小于东部导致了建设用地空间效率损失。研究结论:(1)通过测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能够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途径;(2)当前提升农用地边际收益和重点提升中、西部建设用地边际收益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揭示近年中国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规模的发展特征。研究方法:在面板数据中运用分形理论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和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设市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以城区人口规模和建成区土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其规模分布均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模型拟合判定系数均在0.93—0.96之间,证明拟合优度较好;(2)在剔除人口为10万的临界值以下城市后发现人口—建成区土地面积异速生长标度指数b均在0.85以上,表明中国城市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3)大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过大,人口数量基本饱和,应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研究结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形势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用地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供需日益严峻,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短缺量最大将达13530.07hm2;(2)长株潭城市群2000-2014年用地效益协调状况总体上呈由不协调向比较协调状态转变;(3)土地投入强度不断加大,土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增长较快,社会效益则呈波动性缓慢增长态势。为此,需加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及保障能力,促进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及其测算方法,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及成本效益曲线分析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条件,进而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测算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研究结果:在考虑生态服务价值时,社会经济中速发展下太仓市区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分别为4805.61 hm2 和5495.88 hm2 ,此情景较为合理;而高速经济发展下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133.36 hm2 和6161.38 hm2 ; 如果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则在中速发展时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907.38 hm2 和6756.93 hm2。研究结论: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及情景分析法等可以确定未来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不同年份的城镇用地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5.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格局出发,提出长江中游城镇规划建设土地利用区划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方法,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规划用地格局,规划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规划建设土地利用可供给性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1)差别化管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2)加强区域耕地布局和开发保护;(3)能源管网建设应注意不同地区的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利用全国254个地级市2009-2016年面板数据,考察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并分区域、分类型对不同城市政策影响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完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提供参考。通过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ethod)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研究结果为:(1)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能明显提升城市土地效益,其能提升相应城市的地均GDP约4.36个百分点;(2)政策实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效应,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作用在政策开展第3年最为显著;(3)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效应存在异质性,东部城市土地效益提升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则不显著,平原城市土地效益提升尤为显著,山地城市则不显著,此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对重工业城市的土地效益提升作用也比较明显。得出的研究结论为政策制定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基础情况,政策实施应注重阶段性效应,并对政策实施进行不断反馈与调整。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车站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增强,高铁车站用地成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22个城市高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德地图、百度地图、BIGMAP以及百度百科和铁路12306官网、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途径获取高铁车站的站房建筑面积、站台数、列车到发线条数、列车班次等数据建立高铁车站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投影寻踪法定量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铁车站用地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效益随高铁车站等级下降而降低。(2)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铁车站土地利用效益差异大,存在明显的等级。(3)Ⅱ型大城市与超大城市的高铁车站土地利用效益高于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  相似文献   

8.
利用深圳市2000年、2005年、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扩张强度、扩张动态度、重心转移、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5年深圳市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深圳市城镇用地处于高速扩张状态,由511.37km2增至814.38km2,年均扩张速度20.20km2,扩张程度达到40.78%。城市整体重心沿海岸线和中部发展轴向西北方向迁移,各区重心迁移符合"三轴两带"发展规律,以西北方位扩张规模最大,呈现出多核心发展;城镇用地扩张区域差异明显,扩张面积、强度、程度、速度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能全面客观的刻画深圳各区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受发展历史、政策、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扩张主要集中在西部滨海分区和中部分区北部及坪山新区周围,空间扩张的集聚特征由特区城市向后发展地区逐年增强。结论:城镇用地相对粗放、松散,紧凑度需着重提升;城镇用地空间布局和扩张模式需优化调整,实现有质量效益的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平市区为研究区域,以2002~201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测算了四平土地利用结构的效益.结果表明:(1)四平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益总量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效益中竞争分量正负波动,成为四平土地利用结构效益增加的限制因素;(3)从具体用地类型总效益来看,第一产业用地的效益极弱,第二产业用地效益极高,说明四平市用地结构极其不合理;(4)四平市今后应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角度,运用地价杠杆及政策引导产业选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道路与土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推进城镇化的意义与作用的同时,分析了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城镇化就是修马路、盖高楼,结果出现了大搞土木工程的热闹局面,把手段当成目标,盲目规划,用地奢侈。损害农民利益,侵蚀了土地收益,破坏了市场秩序。最后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正确道路:(1)控制建设用地规模;(2)更新传统落后的城市化观念,变官位设市为按经济规模设市,变人为构市为产业建市,变全能城市为特色城市;(3)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以增强城市经济规模为主,带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发展,大城市的发展应当是集约化的内涵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空间规模的外延扩张。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成都城市群将带动四川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然而,国内城市群的发展并无太多经验可循,各地城市群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显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多。利用文献研究、比较与借鉴等研究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审批程序(ULURP)的核心理念,结合成都城市群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提出ULURP对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及启示,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规划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竞争机制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参与机制的引入、沟通机制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将农地城市流转过程假设为“企业”的生产过程,在界定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效率值由2008年Ep=0.90下降为2009年的Ep=0.71,再上升到2010年的Ep=0.82,但仍然显著低于2008年的效率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上升。研究结论:2008-2010年由于农用地资源无效投入大幅增加致使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逐年降低,效率优化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优化需调整的投入、产出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指标构建的原则,选取土地、水资源、交通、环境和人口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城市群各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南宁城市承载力亟待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是影响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第一因素,但不占绝对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文章从空间结构、城镇体系规模和各城市空间联系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空间发展展开分析.结果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发展存在:①长沙市首位度低;②区域"轴-圈层"辐射力量薄弱;③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呈现平衡特征;④城市间空间联系性不强等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空间管治研究现状,提出从空间管治理念入手,优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95年有所减少,且格局发生了轴向变化.由东北-西南向发展成了西北-东南向.研究结论低海拔的平整农田是非农化最集中的区域,转换面积占转换总量的72.49%;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变化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与不同等级的道路亦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地域空间组织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尺度和载体。因地域特点与发展阶段不同选择合理化演进模式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三种地域空间演进方案:单中心点—轴演进模式、多核心均衡演进模式、双核心互动演进模式,通过比较分析确定单中心点—轴演进模式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合理地域组织模式。通过选取基础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发展性指标与规模性指标,综合评价确定了在此种模式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时间推进顺序。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优选方案,以实现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方法:通过设置决策变量、建立约束方程,构建多目标模型;应用matlah软件和灰色预测方法等求解模型,获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最优方案。研究结果: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建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最优方案。研究结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兼顾各业用地需求,优化各类土地资源配置,符合两型社会目标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梳理我国城市群土地利用研究现状、促进并深化后续研究,采用文献法与归纳法分析我国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城市群土地利用研究的主要视角集中在城市群土地利用问题诊断、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研究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属性评价等方面,今后还需加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拓展研究内容,拓宽研究尺度,并重视研究数据的积累与方法的准确应用.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对典型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和城市群腹地耕地保护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级市水资源3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了3种类型区:青岛属于类型区Ⅰ;威海、烟台、潍坊、日照、东营属于类型区Ⅱ;淄博,济南属于类型区Ⅲ。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了类型区的成因,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区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废水利用率、增加生态用水比例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纳入环境负效应所带来的非期望产出的前提下,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对2008—2012年关中城市群5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回归分析来揭示各城市存在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忽视非期望产出会导致效率值的高估;2关中城市群整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且各城市均存在投入要素冗余及环境产出不足的问题;3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占比是制约宝鸡、咸阳和渭南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因素,而人口聚集导致的环境压力则是西安所需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