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目的:在北京市1999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TM数据支持下,提出并验证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假设和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的新方法。研究方法: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腹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具有先缓慢增加,至城乡交错带内缘时发生突变、急速升高、局部可能发生震荡,到城乡交错带的外缘发生突降至较低水平的特征;(2)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界定城乡交错带实证分析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内缘大部分在三、四环路之间,外缘西部贴近五环路,北、东、南贴近六环路。研究结论:所提出的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假设成立,采用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在分析城乡结合部对城市发展的功能作用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提出了搞好城乡结合部上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几声、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内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有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文献。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国内学者在有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点、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的模式和预警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部分问题认识不清的缺陷。研究结论:城乡结合部为土地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对城乡结合部土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则是认识和解决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的不二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成为建设用地重要的供应源.本文从小城镇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及动态变化原因,开展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荥阳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加快,但其土地利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分析荥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区位的特殊性、土地类型结构的复杂性、土地价格的上升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荥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布局不合理,耕地大量流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中存在耕地锐减,土地人为破坏严重,利用结构不合理,规划实施不力等问题,指出了这一特殊区域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向,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几点建议,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减轻“三废”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急剧扩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统筹城市产业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2009年和2014年内江市城乡结合部的四合乡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形理论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其一级地类分维数、数量及空间分布变化。[结果]四合乡土地利用数据具有分形特征, 2014年与2009年相比,分维数值由1267~1612缩小至1170~1463,除园地外,其余地类分维数值均呈下降趋势,各土地类型轮廓更趋规则; 5年间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快速更替,面积增减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大量减少,交通、建设用地明显增多,园地、林地、水域缩减较少,其他土地类型有少量增加。[结论]在乡镇尺度上,城乡结合部受其区位和城市布局共同影响,耕地被建设用地大量侵占,造成农用地减少; 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亦有耕地被撂荒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1997-2004年武汉市新洲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深层次分析引起土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新洲区土地利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以农业景观为主,没有变为城市景观或城郊混合景观,但是农业结构内部调整比较多;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城镇化和政治经济政策是影响新洲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城乡结合部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在界定大连城乡结合部界线、分析城乡结合部空间演变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连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结构、特征及其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连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浅析我国城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探讨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包括统筹城乡土地规划、统筹城乡土地市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最后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促进统筹城乡土地协调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统筹城乡土地协调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索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聚集状态并对其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的空间聚集状态与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相反分布趋势;(2)斑块面积指数、形状指数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而斑块分散指数与集约利用指标的耦合相关性不强;(3)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西南山区集约利用受细碎化影响较大,而中部江汉平原地带的空间耦合关系不强。研究结论:山区耕地应多加强耕地细碎整治,而江汉平原地带应当严格管制耕地,防止耕地弃耕抛荒现象,从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PSR机理与政府决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明确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流转的机理过程与流转参与者的角色,探讨进一步深入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研究区域.研究方法PSR机理分析.研究结果(1)农地城市流转的机理过程主要包括驱动力、流转过程、状态和影响等内容.(2)探讨性地提出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和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特殊矛盾性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谐调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在对城市边缘区景观要素及其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边缘区景观要素的不谐调问题.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应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加强以下4方面的工作来营造边缘区谐调景观风貌:(1)城市边缘区的视觉形象设计;(2)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规划分区;(3)调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密度和强度;(4)创建边缘区和谐的生态空间.研究结论:城市边缘区存在景观不谐调问题,应利用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予以缓解,创建边缘区谐调景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技术与统计方法对1990~2001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全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0.47%;土地利用程度由1990年的228.32增加到2001年的232.50,并由位于城乡结合部核心区域的小井峪乡向外围逐渐降低;耕地、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重要度下降,耕地降低最多,由53.23%下降到44.86%;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的重要度增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幅最大,由35.03%增加到46.12%;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度随时间增加,由1990年的0.110变化到2001年的0.117。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格网尺度的永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与热点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分析河南省永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方法: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度,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向及原因;在格网尺度上,采用Crime stat软件探测土地利用转型热点,运用Moran指数分析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关系与集聚状况。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变化平缓,但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较大;(2)2005—2010年各用地类型的转移幅度均比2000—2005年大,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移方向以互相转化为主,城镇用地面积增加的来源主要是耕地和农村居民点;(3)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地区在空间呈现集聚与正向相关关系,不仅数目增多,而且范围不断扩大,且集中在中心城区和路网发达区域。研究结论:(1)采煤塌陷区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及新城区的迅速发展,决定了遥感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有效手段,格网尺度的研究更能精准刻画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与特征;(2)永城市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担负着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使命,但来自于老城区采煤塌陷与新城区快速建设、处于省际边界地区强力推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建设用地供给侧改革的开源与节流是永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