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征地类群体性事件防范绩效理论框架,并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湖北省襄阳市防范绩效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DEA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5年,湖北省襄阳市政府防范征地类群体性事件水平不断提高,防范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效率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其技术效率对防范效率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2)襄城区凭借防范效率的快速增长和出色的防范效果成为襄阳市防范绩效最佳的地区;(3)相比襄城区和枣阳市,宜城市的政治、社会目标实现情况不够理想,樊城区在冲突控制方面、老河口市在冲突化解方面有待加强。研究结论:基于效率和效果构建的防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引导地方政府开展征地类群体性事件防范工作,该体系需在今后的防范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揭示标准控制、信息公开、事后惩罚等上级政府干预手段对农民—地方政府征地博弈及交易成本的影响,为科学设计征地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博弈实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强势政府模式下,农民违建、政府强征、农民维权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60.8%、42.3%和39.2%,交易成本约相当于土地总价值的15.7%,土地增值收益的17.4%;(2)单一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或内部的地方政府最低补偿报价、单一加大对地方政府强制征地行为的事后惩罚将显著增加征地交易成本;(3)将农民与政府价格谈判空间控制在较小区间可以减少交易成本;(4)要求地方政府事前了解农民补偿意愿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研究结论:从减少征地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出发,不能单方面"声援"农民或对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实施高压;制度设计应着眼于提高征地信息透明化,增进不同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构建征地冲突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根据均衡概率找出引起征地冲突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征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博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采取违法征地的概率与中央政府的监督检查成本、农户的维权成本呈正向关系,与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处罚和农户维权后征地补偿标准的提高呈反向关系;(2)中央政府采取监督检查的概率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收益呈正向关系,与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处罚和政绩的损害呈反向关系;(3)农户维权的概率与地方政府违法征地时的收益呈正向关系,并与农户维权成本、地方政府征地补偿标准的提高和对其政绩的损害呈反向关系。研究结论:降低中央稽查和农户维权成本以及地方政府的违规收益,同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大对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使利益主体博弈行为趋于合理,可以避免或减少征地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征地冲突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征地冲突博弈模型,分析失地农民和地方政府在冲突中的战略选择过程。研究方法:博弈论,比较静态分析。研究结果:新模型考虑了中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对征地冲突的影响,也能够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推导政策因素变动对征地冲突的影响。研究结论:中国征地冲突管理的关键在于改革当前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建议包括:(1)建立农村纠纷监控和甄别机制;(2)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3)改革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市扩张中的征地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征地冲突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城市扩张与征地冲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中国各省市征地冲突发生率与城市扩张速度成正比,与人均耕地面积成反比。研究结论:城市快速扩张是导致征地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缓解征地冲突的政策建议包括:(1)改革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削弱城市扩张的政治驱动力;(2)调整城市扩张成本分摊结构,保护农民群体利益;(3)建立、健全征地过程中利益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讨征地冲突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机制,建立征地冲突中的主体刺激—反应模型。研究方法:复杂适应性理论,刺激—反应模型,案例分析。研究结果:(1)征地冲突具有复杂性系统的聚集性、非线性、动态性、流特性以及多层次性5个显著特征;(2)征地冲突系统的适应性机制包括微观层面的主体适应性行为和宏观层面的群体动态演化机制;(3)征地冲突主体的反应型、决策型等适应性行为通过刺激—反应模型中的探测器、执行系统和效应器得以表征。研究结论:刺激—反应模型能够清晰刻画复杂的征地冲突系统,有助于厘清征地冲突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及其与宏观环境的交互作用机理,从而为征地冲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公众参与理论和程序公平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千人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征地补偿、征地程序以及征地用途等对农户征地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多元Logit模型。研究结果:(1)保障农户知情权和参与权(特别是政府就补偿安置办法与农户进行协商),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征地满意度;(2)在政府就补偿安置办法与农户进行协商的前提下,征地补偿水平越高,农户征地满意度才越会显著提升;(3)非公益性农地征收比公益性农地征收更需要政府与农户协商,缺乏协商的条件下,非公益性征地补偿水平增加不会提升农户征地满意度。研究结论:事先知情和事中协商是被征地农户参与征地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征地程序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农户征地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在确保农户参与和程序公平的前提下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尤其是对非公益性征地。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将土地行政复议作为观察政府与行政相对人的纠纷冲突、法律博弈与法治化解的典型样本,分析土地行政复议案件的宏观成因,研究化解冲突博弈的治理创新路径。研究方法:对29个省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应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从政府与相对人的冲突关系出发,选取相关变量,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经济发展是促使土地行政复议发生的显著因素,地方政府"以地谋发展"的模式往往会侵害相对人的权益并引发冲突;(2)土地行政复议对政府行为的纠正能力越大,越能够约束政府行为,减少复议案件发生的数目。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地方政府对"以地谋发展"模式的依赖,以行政复议为切入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复议的公信力,将政府与相对人的冲突更多地化解在复议环节。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湖南茶陵县247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中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休耕制度和提升制度绩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理论,构建耕地休耕农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超过75%农户对参与休耕总体评价为满意,但农户对政府形象和政策功能的认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农户参与休耕满意度主要受到政府形象、农户期望、政策认知和感知价值的影响,除农户期望对农户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潜变量均对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期望与感知价值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具体分析表明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农户对休耕后耕地直接经济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提升的感知是影响农户休耕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完善休耕实施过程,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加大休耕宣传力度,提升农户政策认知;建立长期休耕试点规划,稳定农户休耕预期;确保农户收入不降低,权益不受损。  相似文献   

10.
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弄清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以期为政府制定土地冲突管理的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法,演绎法.研究结论: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征收土地不遵循法定程序,非法强行征收土地.土地征收补偿、安置问题突出,乡(镇)政府、村委会及少数干部行为失范,农民开始当让不让甚至联合行动,地方政府对征地纠纷与冲突的管理缺乏成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征地改革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探索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方向。研究方法:通过探索征地补偿与农地土地价格的关系,试图回答征地补偿标准高低的问题。对征地补偿制度进行经济分析,结合理论和国际经验探索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提出改革建议。研究结论:(1)《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不一定低于农地的土地价格,特别是在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的区域和当采用高限的土地补偿倍数和安置补助倍数时;(2)在"一对一"式的征地框架下,单纯提高补偿金难以平息征地中可能产生的种种争议和冲突;(3)"零星式"征地不利于为失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社会保障;(4)由于土地价值及其增值是由社会和国家(政府)带来的,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土地价值的归属,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高地补偿征地,过高的征地补偿也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公平问题。笔者就征地改革制度提出建议:(1)"整村"式征地;(2)扩大可征地的范围,变"一对一"式的征地为"一对多"的可能征地关系;(3)改进征地补偿的计算方法,提高征地补偿的公平性;(4)将一次性征地补偿转变为按年支付的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构建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在征地中的行为选择机制,为征地利益冲突的缓解提供规制策略。研究方法:博弈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理论分析和实证证据表明,提高失地农民维权意识,降低失地农民维权成本,构建合理有效的违法征地行为处罚机制,能有效增加失地农民的征地收益,控制地方政府的违法征地冲动。研究结论:(1)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普及相关征地法律知识,提高失地农民组织化程度,畅通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能降低失地农民的维权成本;(2)完善现有土地督察制度,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惩的一体化惩罚体系,能加强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整体性约束。  相似文献   

13.
不同征地合作模式社会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运用制度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从治理结构层面比较分析不同征地合作模式的社会成本,剖析现行征地制度的效率难题,探索征地制度改革方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农民关系与合作方式决定征地的社会成本内容与阶段分布;(2)强势政府模式与弱势政府模式的社会成本均较高,平等合作征收模式的社会成本较低;(3)政府—农民地位不对等加大征地的社会成本。研究结论:(1)社会成本上升将成为倒逼征地合作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2)提升农民参与、谈判权利,建立政府—农民合作征收模式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分析我国征地冲突发生的诱发因子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征地过程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利用文献法、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可知征地冲突的诱发因子有经济、法律制度、行政和教育水平因子。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以上因子设定相应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征地程序、征地补偿是新建县征地冲突发生的主要因素,而新建县农民对征地后的相关预期(征地后生活水平预期等)也是导致征地冲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检验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对征地规模的影响,论证其诱发地方政府突击征地的机理。研究方法:基于2004—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1)刚性调整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在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前大规模征收土地,从而维持自身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体系的运行;(2)为防范风险的演化和失控,中央政府会默许、甚至支持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3)作为被征收土地的主要构成,农用地亦是地方政府进行突击征地的主要载体;(4)西部的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烈的突击征地动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研究结论:征地补偿标准刚性调整机制诱发地方政府的突击征地行为,变相损害农民权益,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阐释征地价格扭曲的产生机理,测度2005—2011年全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和18个省级行政区的征地价格扭曲程度,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统计模型法,对比分析法,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征地价格扭曲形成于城乡土地要素流动受控的制度土壤,遵从城市偏向的发展逻辑;(2)征地价格扭曲在2005—2011年间波动上升,总体由80.94%升至88.00%,农地转用市场价值增速快于实际征地价格增速是其主要原因;(3)征地价格扭曲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表现为"高水平、高增长",中部表现为"较高水平、低增长",西部无明显规律,但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2008年是转折点;(4)征地价格扭曲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土地出让市场的景气而扩大,通过调整补偿标准加快征地市场化改革以及通过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增加征地指标则有助于缓解征地价格扭曲。研究结论:现有的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方法对于缓解征地价格扭曲上升之势收效甚微,根本之策是破除城市偏向的发展观念,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同时可探索构建与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市场联动的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构建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的博弈模型,找出促使均衡结果合理化的因素变化关系。研究方法:博弈论。研究结果:减小失地农民的维权成本,增加失地农民的征地收益,加大对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惩罚力度,可以促使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博弈均衡更合理化,可以有效抑制地方政府违法征地的冲动,减少失地农民上访维权的现象,避免征地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据新华网10月15日消息,10月14日,云南省晋宁县晋城镇发生一起当地泛亚工业品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方人员与富有村部分村民因矛盾纠纷引发暴力违法犯罪行为。8条人命,18人受伤,显示出冲突之剧烈,代价之惨重,又是一起流血式教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近年,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不少地方大量的农地被征为非农用地,而征地过程伴随土地权益的调整引发了大量的土地冲突事件和失地农民。由于征地冲突缓解  相似文献   

19.
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从被征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保障角度提出"两保"的评价体系和量化标准,为征地活动及其征地后扶持和补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可以通过经济基础、生活水平、发展条件以及生存环境体现;(2)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经济基础、生态环境较好,生活水平较高,但发展条件离目标值尚有一些差距.研究结论:(1)失地农民物质性资产和收入水平提高,可以显著改善被征地农民的生计水平,而被征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农村发展;(2)研究构建的被征地农民可持续性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征地行为中,政府公信力是关系到政府形象、权益分配和土地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关键。征地过程中政府屡屡失信,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行为缺少约束以及征地制度固有的缺陷。构建以法律、行政、公益组织和道德为主体的政府公信体系,是有效约束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出发,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