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构建陆表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准确、系统地获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基础数据,掌握区域内自然资源间的规律,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也能为政府管理自然资源提供决策支持。文章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针对目前陆表自然资源观测体系的构建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观测技术架构等问题,提出陆表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框架:(1)以区域为单元开展区域内自然资源要素间耦合作用研究;(2)构建系统调查-观测试验-预测模拟-监测评价的“四位一体”观测方法体系;(3)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同步观测和个体-景观-区域多尺度的协同转换观测;(4)构建包括观测站点布设、观测对象和指标体系、观测方法体系、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观测数据存储分享平台所组成的整体顶层技术架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领域,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等是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热点,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等,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2)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别偏重社会经济宏观驱动因素与具体微观驱动因素,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注重编制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国外学者则注重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研究结论: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方法体系;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的关键所在,是决定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步骤;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有利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编制和实施;综述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对我国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还未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研究视角上,多注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在“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理性发展”等方面应加强;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现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空间模拟等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应用研究,加强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传统的规划研究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演化的仿真,将仿真模型中测算的"‘三生’功能指数"动态变化值作为关键变量带入哈肯模型中,从而实现序参量的识别和协同演化机制的分析。研究结果:(1)"驱动—反馈"机制和"协同作用—序参量—支配原则"机制,共同组成了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的协同演化机制,序参量的产生是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形成的标志。(2)1990—2016年,在成立的运动方程中,γ_1为0.204,γ_2为0.697,γ_2γ_1,说明土地生产功能是土地生活功能的序参量;a和b均大于0,说明二者形成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协同演化机制;但二者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并未形成协同演化机制。(3)2017—2030年"三生"功能形成了三者协同演化机制,但其中未形成土地生产功能子系统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的直接协同演化机制,这是未来进行协同演化机制优化的关键问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整体功能稳定发展和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将是未来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服务于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以及全国国土空间的多级综合动态监测,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优选具有国土空间代表性的典型县域监测样点,使得选取的每个样点县均能同时代表某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和生态保育空间,形成国土空间监测网络优化布局方案,为构建国土空间监测网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分县数据,结合自然本底、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空间采样数据集;采用土地垦殖率、城乡建设强度、生态覆盖度三个指标表征国土空间类型,选择与其相关性较大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辅助变量,采用重复二分聚类方法进行国土空间分区;根据监测点对不同的农业生产空间类型、城乡建设空间类型、生态保育空间类型的代表性,以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均匀性,设定多目标优化函数,采用多路空间模拟退火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从全国县域单元中优选出能够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生态保育空间均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县,形成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备选方案;基于专家知识,充分考虑管理实践对监测样点布设的现实要求,从多套理论方案中优选出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基于成本最小原则,优选出34个县域监测样点,形成了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参考方案。研究结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日益增强,国土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剧烈演变。为动态获取国土空间变化信息,掌握国土空间演变规律,及时制定国土空间优化调控策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亟需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空间多级综合监测网络。本文面向全国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建设优选出的34个县域监测样点,能够以最少的样本数量实现对主要国土空间类型的全面覆盖,可为全国国土空间监测网络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提出的国土空间分区和监测样点优化布局方法可为重点区域国土空间监测网络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剖析大都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影响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和优化配置,以期为实现耕地多功能供需平衡和推动耕地保护转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探索性案例研究法、“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政策过程分析法。研究结果:(1)情境层面。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环境是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两者影响关系的基础。(2)结构层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嵌入性,耕地多功能的价值显化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结果,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多功能的互动过程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集体行动。(3)行为层面。借助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政策工具,联动培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推动耕地多功能价值发现和优化配置。(4)结果层面。耕地多功能与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和“中心与外围”的逻辑关系,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是通过促进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增强耕地外援系统的多功能性,进而促进和稳固耕地系统的多功能性。研究结论:通过在大都市郊野空间内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断优化耕地本体环境及其外围环境,强化耕地与其外援系统之间的要素互动与交换,重构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外部环境,最终推动耕地多功能供给与外部多元需求的高效互动与匹配。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范畴研究土地管理学的学科内涵、内容体系及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归纳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管理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的学科,是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侧重土地公共属性、社会属性问题研究。研究结论:目前,土地管理学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土地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和政策法律框架;在土地权籍理论方面基本形成雏形;未来研究在围绕实践需求基础上,土地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应得到加强,并探索回归保障土地资源公共属性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实施路径。首先基于架构者理论,研究发现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架构者能量群、外部架构者调节群和数字农业创新生境三个方面。其次数字赋能下的能量群内部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群和调节群之间相互作用促进数字农业创新主体的集聚,进而逐渐形成复杂的数字农业创新链,包括数字农业企业创新链、产学研创新链和辅助创新链,多元化的链条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创新生态网络。最后提出“环境—主体—链条—网络”协同创新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营造数字农业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数字农业创新生态“命运共同体”、优化数字农业多层次创新生态链、构建数字农业热带雨林式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土地整治科技协同创新,促进生态文明联盟团队建设,7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在京组织召开土地整治科技协同创新研讨会.与会的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单位从建设与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未来协同创新想法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究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中的市场与政府协同的必要性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需要市场与政府的协同,来解决流转双方交易动机错位问题、优化流转环境和促进流转的稳定。研究结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经营权、债权的物权化提供法定依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与优化城镇化环境并举;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减轻流转中的财政负担;把流转信息平台构建作为政府扶持的重要切入点;培育多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整治综合运行机制;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发挥村组织在市场与政府协同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1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治理理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再分配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等方面;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与政府行为、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保护等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科学研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2021年,将重点关注面向国家战略的土地制度创新、耕地保护转型与保障措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治理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对原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相关领域的登记和获奖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为土地整治科技创新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意见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整治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创新能力、研究尺度和内容、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研究结论:土地生态整治科技发展促进了土地整治水平的提高,今后,土地生态整治科技创新要在新发展理念下,在项目设计、标准化、研究内容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总结和梳理2013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分析和展望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数据库,采用文献调研法,按期刊属地划分国内外研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013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具有很多共同的关注点,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与方法创新、土地市场的完善和土地价格、农地保护政策、农用地的生态功能、农民的保护意愿、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和工程技术研发等方面。(2)2013年国内外研究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从保护对象来看,国外研究更注重对土地私人产权的保护,国内研究更加强调对公权利的维护;从研究数据来看,国外积累了大量长期的历史数据可以深入研究,而国内以短期积累以及调研数据为主;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外研究更关注宏观系统的研究,而国内更注重从具体问题出发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体系。主要集中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征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2)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技术,城市存量土地再开发机理与路径,多规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等。(3)重视耕地质量提升,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机制。主要包括农用地质量建设新路径与新技术、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红线划定、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化、土地整治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4)加强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体系构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依据《2013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4年展望》所引用的中文参考文献,梳理国内重点研究进展项目的成果来源及特点,分析国内土地科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总结国内土地科学各研究方向的平均成果周期;结合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新立项目,分析各项基金及科技项目对中国土地科学研究的资助偏好,展望未来土地科学研究热点。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论:各省部级以上基金和科技项目的资助偏好存在一定差异。土地科学研究未来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优化土地空间格局、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重视土地质量提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促进学科的成熟和完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依然较低,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对相关学科具有高度依赖性;二是研究对象的分散和研究深度的丧失;三是过于偏重行业应用而学术性不足。土地科学研究内容的过度宽泛影响学科的成长;水利科学围绕工程范畴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及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作为土地科学的“起始范畴”,符合学科逻辑起点的4方面规定性;(2)土地学科的名称可确定为:土地科学与工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形成与演化、结构与功能、利用与控制、改造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4角锥体模型来表示;(3)土地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土地科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测控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4个二级学科;(4)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方法论可以表述为:空间分析+共轭论+追溯学+实证主义;(5)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范畴可以围绕土地结构与功能、土地过程与控制、土地承载性与持续性3大板块开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7.
分析制约林草科技实效性的五大因素,包括研究对象、资金投入、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硬件条件因素;提出了把握林草科技四大原则即需求导向原则、持续推进原则、注重协同原则和人才为重原则;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即优化林草科技管理体制、构建以激励为导向的林草科研评价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推广体系;加强支撑条件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科研管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总结2022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确权与流转、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绿色低碳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非正式制度与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制度改革评价、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治、自然资源治理与信息技术革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等战略需求,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权益实现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城乡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土地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行为、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征地冲突等;(2)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法律完善、土地权籍与耕地保护管理等实践问题;(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以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重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深化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研究、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及村级规划为热点;(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农地综合整治、复垦技术革新、土地污染修复方法等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土地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不断完善。研究结论: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国家战略实施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下的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系统科学、信息通讯技术驱动下的土地资源智能管控等研究问题及相关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推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果:(1)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2)土地工程学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的二级学科;(3)土壤重构是土地工程学的核心理论;(4)待整治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技术与工艺等组成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