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市场取向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改进农地非农化开发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开发中,地方政府是第一顺序的土地开发者,中央以新增建设用地配额的形式统筹分配土地开发权,这一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与土地公有制以及当前所处的转型发展阶段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这一体制的“刚性”也引发了很多矛盾。改进指令性配额管理的可能路径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配额与其耕地保有量挂钩,构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对配额进行调剂。研究结论:沿着可转让配额方向推动农地非农化开发的指令性配额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与市场机制有效衔接和协调的一个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2.
将海洋渔业研究领域的可转让配额机制引入新增建设用地调控研究,以探索我国现行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管理的改进方向.分析了个别可转让配额机制引入的适用性和理论逻辑以及可转让配额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实施的关键问题,并以百色市为例,计算引入可转让配额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GDP的机械增长和软性增长,证明引入可转让配额,可显化各地对新增建设用地的真实需求,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产出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可转让配额机制的引入可以成为今后我国新增建设用地指令性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增建设用地出让金作为土地出让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调控,产业结构改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的新增建设用地出让金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村和城市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其价格构成.以及从政府角度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等揭示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增建设用地出让金收益分配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分解结果直接影响着各地区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依据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和建设用地利用等现状,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选取GDP、人均建设用地等8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云南省各州(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配,并结合新时期国土...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实质是下级政府、公众和上级审批政府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由于三方主体信息了解的不充分,因此存在的是一个完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上下级政府加强沟通、增加公众参与力度能使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分析地方政府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工具开展策略互动的行为及其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关系。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和描述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之间在出让新增建设用地数量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策略互动行为。(2)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更明显,其扩张规模比策略互动不显著的城市高60.73%,并且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的城市中47.78%的城市截止到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已经突破2020年规划控制指标。(3)财政激励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土地错配加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4)经济发展好的区域正向策略互动更明显,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也越严重。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出让新增建设用地存在显著正向策略互动,并且其策略互动是导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 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 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 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 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流转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我国各地尤其在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加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本着“正本清源”的目的,本文从经济、法律、制度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对这种自发流转的原因做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合理的建设用地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文中的5种预测方法在杭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结论:建设用地需求应采取多方案进行预测,使规划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挖掘"十三五"规划期间河南省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有效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形势,减少闲置废弃地、低效用地等的浪费现象,采用人口预测模型、人均用地指标法和多因素综合法等,测算全省124个县(市)的综合整治潜力并提出各县(市)在新一轮整治规划中可整治的指标分配任务。结果表明:现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利用粗放,到2020年全省理论整治潜力非常大;全省到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潜力远远高于规划目标整治面积,各县(市)之间的综合潜力差异性也较大。研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提高整治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土地整治潜力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配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论: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的思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价,动态调整建设用地指标,增强了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的合理性,有助于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提高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激励地方政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应用1999 — 2007年分省数据,测度近年建设用地扩张对中国及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为土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效率评价法、多元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1999 — 2007年中国固定资本、劳动力和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745、0.274和0.083;(2)初级产品阶段地区、工业化阶段地区、发达经济阶段地区建设用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376、0.068和0.066;(3)地区技术效率和土地宏观调控对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发展阶段演进逐渐减小;(2)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策略与绩效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瓶颈作用日益凸显,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讨土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利用C-D函数,对其2004-2011年的建设用地贡献率进行测算,并用ArcGIS 10.0进行聚类,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4.05%~55.47%,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区域差异主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相关;2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3今后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创新型和资本、资源集约型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四川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脱钩理论的评价模式,加入建设占用耕地的强度评价.对四川省的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分别进行总量脱钩评价和消耗强度脱钩评价,得出四川省在1999-2008年间,二者的关系从脱钩状态转向耦合状态.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对于实现脱钩有重要作用,有效控...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分异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分区,并据此提出区域差别化的管控策略。研究方法: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资源禀赋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叠加划分建设用地集约管控区域;再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集约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1)建设用地集约度增加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约度的增加量先呈上升趋势,当人均GDP超过69251元/人后转为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最终将趋于稳定。(2)全国可划分为4类建设用地管控区域:优化调整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内涵挖潜区。(3)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资源供给、产业结构和配置方式4个方面。研究结论:应根据区域影响因子作用差异,从增量供给、门槛约束、存量挖潜、市场建设等方面制定区域差别化的集约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阐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用地规模的制约,提出在建设用地供给和需求规模不均衡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引导和控制措施,促使两者趋于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安徽省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及其原因,以指导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耕地保护。研究方法:基于环境领域的脱钩理论,运用OECD提出的脱钩指数计算模型,参考Tapio等划分的脱钩状态类型,构建脱钩模型,计算脱钩弹性系数。研究结果:研究期内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曲线呈“W”型变化;脱钩状态经历了波动调整期—过渡平稳期—波动调整期动态变化过程,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明显。研究结论:随着安徽省经济的较快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大建设占用耕地管理和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力度,走内涵挖潜之路,尤其是要通过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补充有效耕地面积,有效遏制占用耕地态势。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征收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机理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贡献及风险,探寻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比例。研究方法:德尔菲法、"贡献—风险"分析法。研究结果:投资增值、用途转变增值、供求增值和政策性增值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7%、51%、16%和16%;农民、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为12%、22%、50%和16%;按照"贡献—风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法确定各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农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31%∶16%∶32%∶21%。研究结论: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主要是因投资、用途转换、供求关系变化以及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参与主体通过对增值因素产生作用对增值收益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承担相应风险。"贡献—风险"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的贡献及其承担的风险,体现了按贡献分配、按风险调节的分配思路,同时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方法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