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城市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探索城市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新思路,并分析了城市土地开发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方法:灰色关联熵法、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①浙江省城市土地开发约束力强度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支持力强度分布与之相似;②时间上:2000-2015年浙江省城市整体土地开发协调度呈现“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③空间上:浙江省城市土地开发协调度北高南低,且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将协调度理论应用于城市土地开发评价中,并对土地开发约束力与支持力量化后采用灰色关联熵法建立复杂时空权重矩阵,以此建立的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体系具有实际价值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3.
宫少燕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3):63-68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山东省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通过ArcGIS处理软件,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0年各地级市城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山东省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比2005年高,而且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差异显著,但2010年的空间差异相对2005年有所缓和;在两系统综合实力比较高、二者差距比较小的情况下,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区域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发生显著变化,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区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协调度模型原理,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度为0.3389,属于基本集约利用方式;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度为0.1307,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度为0.2546,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经济驱动类型;各镇街城镇土地集约度、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和集约度协调发展驱动机制空间分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研究结论: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和经济调控策略,实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必然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是生产要素在空间的重新配置与组合,资金、劳力和技术都具有一定的移动性,而土地属于位置固定的生产要素,因此产业调整在空间上体现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南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长沙市产业现状人手,分析三次产业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并且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三次产业产值与GDP的关联度.将分析结果与三次产业比重结合综合说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从长沙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战略的若干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土地经济密度空间差异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与人流密集城市,是沿海开放地区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区域。在河南省内,经济密度的产业集聚区主要以郑州市为中心商圈,逐渐向外围扩散,较高土地经济密度的产业集聚于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周边沿线地级城市,中等土地经济密度与低土地经济密度集聚于陇海铁路线以南的位置区域,产业集聚区土地经济密度在空间分布中始终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合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联系紧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日趋受到重视,也是当前大多数城市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国家对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扶持以及合肥都市圈等经济体的建立,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成为了制约经济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合肥市进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以安徽省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8—2017年合肥市环境与经济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使用协调度模型对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2008—2017年合肥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合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类型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阶段,仅有2016年、2017年两年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其余年份均为失调或濒临失调类型; (2)合肥市的经济效益指数不断增高,但生态环境效益指数总体来看处于下降的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生态环境效益指数高于经济效益指数的状况被扭转, 2014年后合肥市的经济效益指数开始高于生态环境效益指数。[结论]合肥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合肥市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促进合肥市整体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并运用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力度等指标,对甘肃省1978~2008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本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研究目的:探究经济增长目标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衔接新时期“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完善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经济增长目标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呈负向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前的抑制性作用显著,对工业产值占比高与市场化总指数低的城市抑制作用显著;经济增长目标提高会导致政府干预程度上升与资本错配加剧,进而对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产生负向作用;对“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工业用地宗数和总面积均呈显著负向影响,降低招标出让的平均价格。研究结论:审慎优化经济增长目标制定,适度弱化政府干预,稳步提升资本与工业用地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纵深推进新发展阶段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策略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目的:把握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互动规律,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复合指标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均量关系和复合关系,从一定视角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并呈同步增减变化趋势;(2)人均用地与人均GDP呈同步增长趋势,但人均用地增幅较大;(3)单位产值占地率是评价用地面积与产业产值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武汉市1996—2009年的经济、土地、能源数据,分析基于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产业用地的低碳利用。采用单位产值占地率的计算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三次产业各年份的单位产值占地率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与第二产业的用地面积关联度最高,与第三产业关联度次之,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小。因此,武汉市需要保证第一产业的面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第二产业往第三产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偏离最优状态的程度和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至关重要.以大庆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内涵,从石油城市转型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子系统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分析其2000-2007年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整体呈现线性递增的趋势,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子系统的变化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经历了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4个发展阶段,说明土地利用系统整体上能基本满足城乡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但是离最优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只有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才能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利于转型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与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引致土地利用管理的新矛盾及其应对措施。研究方法:从经济新常态对产业转型的影响分析出发,阐述产业转型升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讨论产业转型引致土地利用管理的新矛盾,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1)产业用地管理的无差异性与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土地管理的内在差异性脱节;(2)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较为严重;(3)粗放用地对耕地保护带来了压力;(4)产业用地退出面临很多现实的障碍。研究结论:通过反弹琵琶、产城融合、建设用地减量化、实施多元化的产业用地退出机制,探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设用地管控路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市场化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剖析工业用地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利用2008—2015年间20余万条工业用地交易数据及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滞后性影响分析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与工业结构优化度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分项指标结果有所差异;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交叉项,验证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土地市场发展越完善,产业结构越高,且该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土地市场发展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度提升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