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掌握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在界定生态用地内涵和范围的基础上,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逐年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汇总成果,借助Arc GIS 10.3软件平台,分析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现状及2009—2015年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总结生态用地变化原因。研究结果:(1)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结构及差异较大,面积总体稳定;(2)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幅度不同,人口较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减少幅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第一大类流向是耕地,一定程度上受现行有关土地政策影响;(4)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质量总体改善。研究结论:尽管近年来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保护卓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旅游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在明确旅游用地概念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分类逻辑性原理,以用地功能、服务性质和利用方式为分类标准,建立了旅游业用地三级分类体系,并应用于大同市旅游用地分类中.结果表明:旅游业用地体系有效弥补了土地利用分类的不足,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以泸水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生态用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方案,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用地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在分类基础上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选取地质灾害规避、土地防护、水资源安全、公路防护带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指标因子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叠加5个因子图层得到区域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及空间分布。[结果]提出增加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用地分为13个二级地类,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8个一级地类和46个二级地类;且二级地类在保持与原相关分类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归类。更好地与原分类进行了衔接,分类可实施性较强。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论]结果符合泸水县生态用地功能特征,在土地分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区域用地规划中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探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依此展开生态用地保护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445.31 km~2、327.87 km~2、171.09 km~2,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34%、1.32%、0.69%。低水平安全格局下的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底线,应以严格的保护为主;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应以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高水平安全格局内可开展适当的开发建设,但应控制开发建设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发挥其生态隔离作用。研究结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有利于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综合需求,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能有效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但却遭到人类极大地破坏,如何使生态用地得到更好的保护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自博弈论发展以来,已经运用到很多领域,但尚未运用到生态用地保护的研究中。本文从博弈论视角分无政府干预和有政府干预情况进行生态用地保护中各利益方的博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生态用地保护必须要靠政府合理干预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旅游景区功能演变、用地特征及问题分析,构建旅游景区用地分类体系,以期为旅游景区用地纳入区域土地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深度编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方法:通过调研和问卷厘清现状景区用地情况,对比借鉴相关用地分类体系,基于此构建旅游景区用地分类方案。研究结果:分析并阐明了旅游景区的功能演变、用地特征和现状问题,构建了2大类、9中类、28小类的景区用地分类体系,并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衔接。研究结论:建立可衔接且具可操作性的旅游景区用地分类体系,是实现旅游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用地规范化管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划定中国土地生态补偿分区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格局空间统计分析与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表现为下降趋势,西部地区为高生态安全区,东部地区为低生态安全区,是生态服务功能空间传递的受益区,可将中国划分为生态补偿受体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生态补偿主体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两个一级大区。研究结论:设立全国性的土地生态补偿专门机构,构建土地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土地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完善土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导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旅游用地分类体系,以规范生态旅游用地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编制生态旅游用地专项规划打下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历次土地利用分类中有关生态旅游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的生态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结果: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大类、10个二级类、26个三级类的生态旅游用地分类体系,而且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及土地规划用途分类体系做了较好衔接。研究结论:建立与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规划衔接的,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用地分类体系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9.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安全影响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土地整理前后区域生物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及社会与经济要素的变化,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和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认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益于增加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生态资产估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和分析国内外生态资产估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为中国开展生态资产估价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中国已初步形成了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和价值能值法等生态资产估价方法 ,但这些方法在理论上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特别是中国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起步晚 ,不够深入系统 ,所以应深入开展生态资产估价方法研究 ,探寻适合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资产类型的估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国外生态修复研究的重点进展和主流共识,为把握未来生态修复研究的前沿态势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生态修复的"目标导向—技术方法—成效评价"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生态修复的对象及尺度、生态学及社会经济文化目标、各类型生态系统及要素的修复技术方法、成效评价维度及指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理论—实践—政策之间知识转移欠缺、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学科交叉研究不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缺乏等问题。研究结论:理论—实践—政策耦合研究、生态学—社会经济学科交叉研究、气候变化—生态修复联动研究等可能是未来生态修复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伴之而来的土地生态的演变对区域土地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生态演变的描述,对区域土地配置做出一系列的分析,从而阐述合理配置土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总结中国土地生态学研究进展,思考中国土地生态学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和土地生态管护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结论:推进土地生态学发展要加快构建土地生态学知识体系,加快提升土地生态评价技术方法,加快推进面向国家战略和决策需求的土地生态学实践应用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源数据的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构建及其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市县尺度下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和多源数据下自然生态空间识别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比较法构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通过综合分析法建立多分类体系转换机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识别自然生态空间。研究结果:(1)市县级自然生态空间是指生产性空间和承载性空间以外,以发挥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导,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的用地空间;(2)自然生态空间可分为基础生态空间和人工生态空间两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26个三级类;(3)2015年鹤壁市自然生态空间总量606.08 km~2,其中基础生态空间554.41 km~2,人工生态空间51.67 km~2。研究结论:依据市县尺度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运用多源数据融合转换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识别自然生态空间数量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