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司治理决定了必要的创新资源供给,CEO激励、董事会及监事会设置等治理要素都会影响创新投入、创新方式及创新绩效。通过治理结构变革来推进技术创新,是增进企业活力、改善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研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梳理的方式,从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外部接管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涵盖面广,研究结论多样;变量测量差异性大,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但现有文献尚存在以下不足:缺乏对影响机制的深入探讨;忽视创新主体——经营者的影响,对治理结构的"资源效应"重视不足。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权市场、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以及经理报酬契约等公司治理方面。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对分析框架进行了扩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现代公司治理有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种形式,内部治理在一定情况下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它构成公司治理的基础;外部治理是内部治理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亚洲的家族式治理模式、日本和德国式的内部治理模式、英国和美国式的外部治理模式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6—2010年1344家沪深A、B股公司为样本,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按要素密集度将样本公司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个行业,对比考察不同行业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三个行业中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差异。相同点是三个行业中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基金持股比例和董监高持股比例对研发投入均有正向影响。差异在于,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董监高的薪酬激励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对于前者,国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投入正相关;对于后者,核心技术人员的期权激励对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良好的市场化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推动力量。本文提出公司治理应与行业特点相匹配,以发挥其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对新结构经济学在微观层面的应用和拓展,也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主要运用公司治理理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和缺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从产权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综述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印 《经济前沿》2012,3(6):62-75
在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中,除了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外,近年来公司治理因素日益引起关注。然而公司治理的主流理论(股东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均没有涉及创新,将关注点放在剩余收益的分配。新兴的组织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应关注剩余收益的产生,即企业创新的条件和过程,提供了一个关于治理与创新关系的理论框架。现有治理与创新关系的研究涉及公司内外部治理的各个方面,获得诸多共识,但在一些重议题上仍存在争议。进一步研究应从实证分析转向理论分析,关注第三方因素及不同公司在治理实践中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强调对于企业控制权的控制,而淡化了企业作为企业家精神租金创造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分析,提出公司治理实质上包含着朝向企业家精神的保健机制与激励机制,其共同作用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从而决定了公司治理的绩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上市家族、国有企业的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就家族企业而言,激励机制对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保健机制则表现为不作为或失灵;就国有企业而言,激励机制对企业家精神无显著影响,保健机制则对企业家精神具有较为显著的“倒U型”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从目前的运作情况看,成效并不大。21世纪,国企改革将进入公司治理的新阶段,但公司治理还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选拔和激励机制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充分汲取世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经验和教训,建立自己的创新模式,并与具体操作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重在改革公司治理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当务之急是认识进一步改革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性,并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赵华  叶桦  赵媛媛 《经济师》2004,(5):161-161,285
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 ,国内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比较了中外大型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同 ,指出国内企业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公司治理的应有之义?公司治理因何而来?公司治理又应达成何种目标?有无最佳的治理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是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焦点。通过近期公司治理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观点考察,从对这些模式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中,可以得到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等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烁  韩相仪 《经济师》2006,(12):253-254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与委托代理理论相关的激励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国有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往的论文主要论述了激励机制不足产生的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的偏差,提出增加显性收入。文章在这些国有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是经济人的假设下,分析了他们乐意接受明显偏低的显性报酬(股权收入,年薪等)而不另谋高就的经济原因,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内部人控制”所带来的控制权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隐性或灰色收入,由此提出在改善激励机制增加显性收入的同时,降低通过控制权所带来的隐性或灰色收入,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存在强烈的互动关系,但相互作用机理并不明确.将公司会计治理从公司治理中解析出来,明晰了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高管薪酬是公司治理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的探讨,初步提出了解决对策,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彭喜斌 《经济师》2004,(12):151-152
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当企业成本已尽可能降到最低 ,技术应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致 ,市场开发已尽可能拓展 ,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内容之一。通常认为 ,高层管理人员短期激励是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 ,而长期激励是以公司市场价值为基础 ,但是无论哪种激励行为都必须与公司业绩相匹配。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经济师》2008,(9):156-157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的根本要求,但是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却屡屡发生会计造假事件,严重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分析,文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的规范和界定功能、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建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责任保证体系、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刘争 《资本市场》2011,(11):110-113
<正>2006年以来,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优秀的上市房地产企业纷纷试水股权激励,试图通过股权激励的创新手段,在上市公司内部引入良性循环的有效激励机制,以达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公司改制的不规范、不彻底有关。在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造成所有者缺位,导致内部人控制下的公司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弱化,而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架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赛珍 《当代财经》2003,(5):126-128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看利益偏差,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代理问题,从而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因此,协调公司利益各方的目标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而这主要依赖于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是这一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决于相关条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公司治理丑闻的不断爆发以及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引发了从行为角度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热潮。本文分析了传统经济学框架下公司治理研究存在的不足,重点介绍了行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