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化经营是属地化后地勘单位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地勘单位进入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介绍了陕西省地勘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速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步伐的经验和作法。  相似文献   

2.
1993年中国地质经济学会学术年会围绕着年会两个中心议题分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现将各组在大会上的发言综述如下: (一)关于地勘单位走向市场问题 1.对地勘单位走向市场必要性的认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如何进入市场作为讨论的主题是非常必要十分正确的,抓得及时,很有意义。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都必然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联系,进入各式各样的市场。地勘单位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地勘单位走向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勘单位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积极进入市场,是搞活地勘单位的唯一正确、可行的途径。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得到了发展的生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地勘单位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当前地勘单位整体情况来看,这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加深对地勘单位进入市场迫切性、必要性的认识。文章还提出了进入市场的意见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现在不应再去讨论地勘单位是否应该进入市场和能否进入市场的问题了,而是应该认识到,地勘单位只有全面地走向市场才是唯一的选择。文章分析了当前地勘单位的市场开拓情况及其有利条件和难点,并对进入市场后运作重点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地勘单位走向市场,首先面临着以何种形式和采取何种方法进入市场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勘单位能否成功的走向市场。文章对“直接进入市场”和通过“载体进入市场”两种形式作了探讨,同时提出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十年改革,我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勘单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地勘单位活力增强,逐步走上自主经营的路子。简政放权、承包经营,使地勘单位增强了自主经营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地勘单位走向市场,进入社会,由内向封闭式的单纯生产型向内外开放式的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单一的计划调节向发展市场机制作用转化。地勘单位承担了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两项任务,两付重担一肩挑,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市场收入逐年增多。1979年全局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的收入不足200万元,1988年猛增到4800万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勘单位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使地质勘查工作真正进入市场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本文就地勘单位成立内部银行的必要性,它的运行机制和业务内容,阐明内部银行对发展地勘经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云南地矿局近年来改革的实践,认为地勘单位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向市场,走企业化的道路。地勘单位进入市场和能否搞活,关键是充分调动其内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因此,主张划小核算单位,将二级单位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地质勘查单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 2 1世纪后 ,我国地质勘查工作进入了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时期。在新的形势下 ,地勘单位如何找准自身应处的位置 ,对于确定其改革和发展方向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事业型地勘单位和企业型地勘单位的特点 ,阐明了地质勘查单位在新时期应处的位置 ,并指出了过渡时期地勘单位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结合地质勘查业改革的实际 ,将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 ,认为目前是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 ,是企业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时期。文章论述了处于这个时期的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开 ,企业重组的四个基本特征 ,指出地勘单位事企分开运行只是过渡阶段 ,必须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积极稳妥地进入企业化阶段 ,才能求得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地勘单位整体进市场,除了要加快企业化进程,创造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之外,还要不断增强市场开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是地勘单位内在动力和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文章对如何增强地勘单位的市场开发能力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属地化20年来,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历经划转属地管理、局部改革探索、整体性分类推进、系统性深化改革四个阶段。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1)地勘单位在完成事业"分类"的基础上,进入事企"分开"改革的实质性阶段;(2)历经"黄金十年"(2002—2012年)的发展后,进入传统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下行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期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适应期的"三期叠加"状态;(3)公益职能发挥、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剥离成为当前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认为,新时期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明晰改革后地勘单位的功能定位并进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及地勘单位自身形成改革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13.
地勘单位企业化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地勘单位走向市场,走企业化道路,是大势所趋.破解地勘单位企业化难题的关键在于:①政府先要为地勘单位进一步改革垫付成本,帮助他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②地勘单位要真正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进行改革;③地勘队伍要进行专业化分工,为上市创造必要条件;④政府要为地勘单位培育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和矿业权有形市场.  相似文献   

14.
浅析地勘单位如何“走企业化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勘单位改革方向是"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走好企业化路子.地勘业形势好转仅有三四年,走企业化路子,进入市场运作,必须首先考虑资本积累问题,没有"造血"功能的企业是无法成为市场主体和长期生存发展的.其次要有发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地勘市场.地勘单位企业化必须以发育完善的地勘市场、融资投资、勘查合作、矿业权转让等要素市场为依托,以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保证有序竞争,实现合理分配,各得其所.另外,地勘单位企业化的自身条件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并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本源上革除历史形成的各种滞障,确保地勘单位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地勘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家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即将完成的背景下,部分国有地勘单位面临转企改革的要求。在地勘单位的改革中,多种因素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宏观—环境、中观—行业、微观—企业三个角度对影响地勘单位转企改革的因素进行分析。地勘单位转企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地勘行业有关利益各方的博弈,又取决于地勘行业市场要素的发育程度,还取决于地勘单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地勘单位改革的核心是矿产勘查的运行体制问题。改变了矿产勘查的运行体制,就改变了地勘单位的生存方式,因此,地勘单位的改革必然从矿产勘查的运行体制入手。“十二五”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着积极向好的形势,同时由于矿产勘查运行机制中的一些制度硬伤,地勘单位的改革同时也面对着一些挑战。对我国矿产勘查运行体制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改良矿产勘查运行制度,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完善矿产勘查市场,构建地勘单位企业化的保障措施等方式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7.
地勘行业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地勘单位向企业转化是地勘行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文章从企业化进程、企业化目标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的处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地勘单位企业化过程中的推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和地勘单位自身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地勘行业谋求、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建议:(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支持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2)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实现形式;(3)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促进地勘产业发展;(4)充分发挥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中的作用;(5)扩大服务,做大做强地勘主业:(6)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人员待遇;(7)构建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8)重奖地质找矿有功的单位和找矿人员.  相似文献   

19.
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需要国家、地方的政策支持,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以来的改革情况,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面临的形势和条件揭示和决定了支持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需要的支持政策包括:切实保障现有的地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为地勘单位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支持的政策。地勘单位要努力争取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国土资源部在指导新一轮地勘单位改革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为地勘单位争取政策上;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领导和支持,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地勘单位改革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地勘单位的压力日渐增大,各种问题和矛盾凸显,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也迫在眉睫。基于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以及自身情况,提出国有地勘单位改制的应对建议:(1)分步骤、分段施行改革;(2)要明确划分地质工作的范围;(3)允许省内各地勘单位兼并重组;(4)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5)给予地勘单位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