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逐步取代“绿地投资”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方式。由于资本市场还未全面开放,我国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吸收的外资所占比重还很少,截止到2000年。跨国并购占利用外资比重不到5%。 相似文献
2.
3.
4.
<正>并购,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通过并购,企业的一些生产要素,这其中包括企业自身在行业退出、经营目标和方向方面的整合,都可以得到加强和整合。通过并购,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实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我觉得并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关于并购,商务部在几年前就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去年对此又进行了修改,当然修改这个规定并不完全是因为并购的原因,《公司法》的调整以及A股市场向战略投资者的开放等等多种因素也都促成了对并购规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正> 对跨国公司来说,并购国有企业可以比新增绿地投资更快地收回投资,实现盈利目标;可以有效地利用国有企业的经验曲线和无形资产,如工人的生产操作经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品牌等,大大地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并购国 相似文献
6.
2001年9月12日,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同一天传出两则消息:中国将允许外国企业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中小企业;世界知名的ABB公司宣布收购厦门电器控制设备厂80%的股权,成立厦门ABB电器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新闻激起的反响并没有比预期的强烈,因为此时世界刚刚被比好莱坞还好莱坞的纽约大爆炸吓得六神无主.然而对于几十年来虎视眈眈于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却是犹如看见了透过云缝的耀眼的阳光.海外投资者普遍认为,允许外资控股、收购中小企业意味着中国引进外资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即从以前的合资、合作和独资转变为符合国际惯例的整体兼并和收购.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投资已经成为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本文首先从近年来我国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出发,进一步指出我国中资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实现我国跨国并购的系统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我国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8.
9.
10.
跨国并购作为一种国际投资方式.是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总体上看.近年跨国并购浪潮主要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1.
经过全球5次大的跨国并购浪潮,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迄今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混合融资和特殊融资在内的4种主要的跨困并购融资方式。中国企业是跨国并购市场的后来者,根据自身实力和可借助的国内外资源,在快速增加的跨国并购交易中不断尝试新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并购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寻求资本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然而多数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的整合。因此着力分析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日益凸现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入世一年来,中国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法规,使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起来并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对“引进来”的更高要求 十六大政治报告第四部分谈到国企改革时明确指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 相似文献
16.
近年,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且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改善企业经营的战略之一。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也逐渐起步并发展起来,且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重组新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项开放政策的陆续实施,越来越多的人预言,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浪潮即将来临。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的颁布标志着以充分信息披露为基础、保障投资者权益与规范、促进上市公司收购并重的上市公司收购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那么外资并购会给国内证券市场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呢?(一)强强联合塑造重组新干线中国资本市场向国际资本开放,跨国公司为了能够迅速打入国内市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控股国内上市公司,从而实现快速本地化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投资新特点与中国利用外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但中国对跨国并购的开放程度、市场准入、审批程序以及政策法规都准备不足,因而直接影响利用外资的进程。本文结合中国的特点从引进投资的方式、领域、方向和法规等方面探讨在新形势下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20.
记者: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并购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显著特征。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