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饶曼 《现代商业》2011,(3):271-27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行,60、70后农民工渐渐淡出了劳动力市场,8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达一亿两千万之巨。为了解现阶段80后农民工融入城市现状,寻找一条合理的融入城市路径,本文运用了SWOT方法对80后农民工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作出全面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金凤  魏后凯 《财贸经济》2021,42(2):134-148
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特征的减速阶段,农民工有序完成迁移第二个过程,即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是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速上涨的城市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首先构建中国城乡人口迁移两个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城市住房价格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其次将2012-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288个城市数据匹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高房价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定居意愿,而定居意愿下降将会阻滞城镇化的进程.机制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主要通过提高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预期购房成本进而降低其定居意愿.此外,本文还进行了个体异质性和城市异质性检验.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高房价对第二代、低受教育水平和本地无房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大,对更高收入水平、更大发展空间以及可获得公共服务农民工定居意愿的负向影响更小;城市异质性检验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高房价对农民工定居意愿影响的负向作用逐渐增大.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提高农民工收入和福利水平、提供更为平等的公共服务,以及解决好进城农民工"三权"有偿退出问题,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面临着提高城市化率这一艰巨任务,能否使农民工顺利定居城市关系着中国能否完成城市化的目标.只有在提高农民工收入、权益保护、户籍、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使农民工走上融合之路,最终在城市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河南省三县市外出农民工的相关调查数据,考察该区域农民工的职业选择状况,并着重分析人力资本因素对外出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对外出农民工获取或从事具有向上流动性强、社会声望相对较高的职业影响十分显著;更多低水平人力资本特征的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宾馆餐饮服务业等低层次职业就业.据此,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面临着融入城市问题.然而他们的融城梦在刚性的政策、制度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在高昂的进城安居成本面前望而却步;在向市民化心理适应面前徘徊不前.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本解决之道是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需要扫清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养力度,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其融入城市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经十多年,但人们对其内涵仍缺乏清晰和统一的认识.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主要涉及到年龄、代际、籍贯、工作内容、教育程度和外出动机等六类关键词.随后,通过频次分析发现理论界认可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包括城市向心力强、外出动因转变、受教育程度高、权利意识强、学习意识强等五种.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策略,如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实现宽容的组织文化再造、采取开放式的双向沟通.  相似文献   

7.
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含了其在多重空间、身份与认同上的转换过程;在融入状态或结果上,农民工整体在城市社会处于一种被边缘化与隔离的状态.学术界主要从现代化、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制度主义等三种理论范式出发,对导致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低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性阐释,并且从公共政策的层面提出了制度化改革、组织化建设、社会能力建设等三种促进农民工实现城市融入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二元壁垒的松动,农民不断地走出土地,到城市就业.由于受我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但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障不健全,保障程度较低,必然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的社会调查,探索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遇到诸多困难,本文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比较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经济层面(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层面(社区公共活动、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层面(归属感)之间的差别,分析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寻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文化融入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杨楠 《商》2012,(12):103-104
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的表现,从农民工现象出现开始,在政府部门、城市市民、大众媒介和学术界中,就发生了对于农民工现象的种种争论,农民工的各种问题也逐步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中之一即中国农民工的婚姻问题,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中,产生了事实婚姻与法定婚姻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在经济上、政治上、生活上始终得不到公平待遇,这给社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延缓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显得越来越必要而且紧迫。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抽样数据,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考察农民工跨城市二次流动和回流返乡的影响因素,以纠正样本的选择性偏误.研究结果发现,近六成的农民工发生二次流动,且表现"抱团流动"的典型特征,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待遇成为农民工跨城市二次流动的最主要原因;照顾老人孩子和结婚是农民工回流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 跨城市二次流动和回流返乡表现明显的差异,与城乡流动相反,女性、 年龄越大、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更倾向于二次流动,而家庭负担较重、 外出务工期间无家人陪同的农民工更容易回流返乡.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城市中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民工归属感的增强,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开始走上了返乡创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辛梓括 《北方经贸》2014,(10):23-24
农民工群体“市民化”成为我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用“城市定居决策”来指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并通过计量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于农民工做出城市定居决策的影响,从而说明两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的差异及市民化进程,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选择非永久迁移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而这种非永久迁移却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过程中的利益格局,从协调城乡间利益矛盾、减少制度变迁摩擦成本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定居城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采用CFPS2012年全国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验证了农民工焦虑感的自我平抑机制,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表明,农民工焦虑感存在自我平抑.当平均每日工作时长为8小时时,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持续时间每增加1年,焦虑感将减轻9.3%.农民工进城务工持续时间对改善农民工焦虑感的作用结果表明,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越短,从事高强度工作的可能性越大,每天的工作时间越长,农民工焦虑感的自我平抑速度越慢.此外,大龄、低人力资本水平的女性农民工焦虑感平抑速度较慢.相应的政策含义为,依靠农民工焦虑感的自我平抑需要漫长时间,应统一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农民工工资收入,增强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缩短农民工焦虑感持续时间,加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即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需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产物,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群体。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社会分层、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机制等带来的阻碍。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步伐,可以采取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措施,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最终解决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既表现为城市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也表现为用人单位和城市社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涵义,并尝试探索加快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