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黄河下游滩区避洪工程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就平阴县黄河滩区安全建设项目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黄河下游滩区建设的机遇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3.
张玫  曹俊峰  韩侠 《人民黄河》2002,24(10):26-27
黄河下游广大的滩地既是汛期排洪,滞洪和滞沙区域,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土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使滩区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困难。滩区安全建设工程的实施可为滩区人民提供一个较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在稳定群众情绪,解决群众基本生活条件,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针对滩区安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防洪标准和建设目标以及不同河段的特点,提出安全建设拟采取的三种避洪方式;(1)外迁;(2)临时撤离;(3)就地避洪。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滩区分区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黄河下游滩区分区治理是在目前干支流水库调蓄能力增强、洪水预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结合社会发展及滩区群众防洪要求而提出的黄河下游治理模式。该模式由现状黄河堤防、险工及控导连坝以及新建的防洪子堤形成封闭区域进行滩区分区治理为总体思路,旨在不危及两岸堤防安全的前提下修建防洪子堤,达到适当提高滩区群众防洪安全的目的,同时妥善安置滩区群众。该模式可较好地保证滩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而且在适时分洪滞洪沉沙利用滩区时,滩区群众的补偿措施也较易实施。此外,对这种模式下的洪水管理运用、与安全建设和引洪放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滩区安全建设的基础上完善避洪措施,结合村镇规划,对耕作半径影响不大的,尽可能向堤外迁居滩区居民,彻底消除滩区居民避洪的安全问题;依托河道工程修筑防洪堤,达到"小水保滩、大水保堤、大小水同治"的目的,不但地方政府拥护,而且还有利于黄河工程项目储备;争取黄河滩区(行滞洪区)补偿政策,修筑护村堤(围村堰),并利用黄河河道横比降大的特点,"以悬治悬",减缓或消除"二级悬河"影响,确保黄河下游河道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行洪的主要通道,由于历史原因还生活着180余万人民群众,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人、水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黄河下游滩区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滩区内人、水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1974年国务院指示:“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随后,黄河下游迅速掀起了“废堤兴台”的高潮。河南、山东二局拟定了滩区初步修建避水台规划,规定台顶超高1958年洪水位2.5~3.0m,每人5m^2。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河河南段滩区安全建设存在的已建避水工程标准低、避水工程建设投资少且进度慢、滩区中常洪水淹没几率大和撤退道路稀少等问题,提出了滩区安全建设的原则和工程的建设标准,对村庄外迁、就地避洪和撤退道路做了总体布置和规划。计算表明,滩区安全建设工程建成后仅使洪水期设计水位抬高0.02~0.15m,工程对黄河下游防洪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洪水漫滩频繁、横比降大、串沟纵横、河势多变及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因而其灌溉模式与一般平原灌区不同。随着滩区的逐步治理,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滩区特点而又经济合理的灌溉模式,主要有建闸引水,自流灌溉;建闸引水,小机群提灌;固定扬水,自流灌溉;简易活动泵站、泵船提水灌溉;机井灌溉;地下管道灌溉及井渠结合灌溉等七种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灌溉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滩区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协调社会发展与河流健康,选择黄河下游某宽滩区河段为对象,研究了拟建占滩公路对河道行洪的影响。首先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该河段洪水泥沙变化与河床冲淤演变特征,分析了大型水利工程运用对下游河势的不同阶段影响,评估了河势未来发展及边界条件调整趋势。在此基础上,借助一维水动力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在现状及未来条件下行洪期拟建公路对河道水位、流速的影响。研究表明:公路布置路线与河道行洪方向基本一致且远离主槽,可以使公路对滩区的行洪干扰保持在较低水平;规划线路最大阻水面积仅占总过流面积的2. 47%,局部路段最大壅水高度不超过0. 064 m。综合分析表明:线路优化布局使工程对中小洪水河势没有影响,大洪水河势基本保持原有状态,沿河整治工程基本不受影响。研究成果对科学规划、管理河流,探索河漫滩公路建设与河道安全行洪的协调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滩区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概述了黄河下游滩区的形成原因、受灾情况和居民的收入情况,分析了滩区存在的洪水侵袭、政策不适宜、二级悬河、洪水威胁、人水共处、人水争地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重新考虑和研究新的滩区政策。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滩区人与水争地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受黄河洪水、淤沙的影响.在黄河下游形成了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黄河下游滩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应作为治理及开发黄河的重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黄河下游滩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非常现实与必要。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为解决黄河下游治理方略和确保滩区群众生产之间矛盾而设立的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已于2005年10月通过验收。该研究选取“96·8”洪水、2000年调水调沙和2003年防汛漫滩村庄及部分“落河村”进行调查,依据2002年颁布实施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结合黄河下游滩区情况,确定了黄河下游滩区淹没补偿范围。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滩区漫滩概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历次漫滩资料的分析,小浪底水库建成前约2年漫滩一次,建成后约3年漫滩一次。随着黄河调水调沙的继续实施,黄河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加上工农业用水的增加、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小浪底水库对中常洪水的拦蓄率将会提高,发生大于平滩流量洪水的概率会更低,有希望达到5年一遇。因此。从技术角度分析黄河下游滩区具备享受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左萍  常全利  云露  段薇 《中国水利》2006,(18):13-15
根据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损失补偿政策,结合黄河下游滩区实际情况,分析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空间补偿范围、损失补偿范围及有关实施补偿的原则,为估算洪水淹没补偿额和制定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滩区淹没损失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调查取得滩区社会经济指标和洪水淹没损失指标,计算滩区耕地亩均产值和洪水淹没损失率,并根据预估的不同量级洪水淹没面积,估算不同量级洪水淹没损失,为制定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标准和执行补偿政策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认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实行补偿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基础上,研究了滩区补偿的途径,提出了合理承担风险是应对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运用政策补偿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国家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处理蓄滞洪区运用后的群众受灾补偿和灾后重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明显的蓄滞洪区的性质和功能,几十年来,滩区的蓄滞洪功能的发挥为黄河安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依照《办法》,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政策补偿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河洪水在历史上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促使黄河洪水灾害防治成为新中国一项浩大的工程.从洪水灾害防治出发,对黄河洪水潜在危害区域实施洪水保险措施、完善洪水灾害防治体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ide floodplai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asin, in China was developed. This model includes flood control schemes using grading criteria, enables sediment deposition in partitioned zones, and allows free exchange between channel runoff and sediment. The wide floodplain located between the main channel and levees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ical regions: the tender, low, and high floodplains. Different ecological models should be applied when these floodplains are construc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ssociated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ology, and clarifies several key issues, including sediment prediction and regulation, land planning, land use, and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safeguard measures for industries o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 refine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e lower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nd future work on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wer floodplain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integrating runoff and sediment resource regul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uture work should focu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exchange mechanisms in the wandering lower reaches. Furtherm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ories on floodplain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research findings on lan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ower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