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朱巧莉 《中国就业》2006,(12):61-61
青岛市四方区采取四项举措,着力拓宽妇女就业领域:一是加强领导,优化妇女创业与就业环境。成立妇女就业与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同时深入街道、社区开展调研。建立就业台帐。二是强化宣传,帮助失业妇女转变择业观。通过《青岛就业服务》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妇女就业能力和上岗率。结合妇女特点和市场需求,先后开办了服装、缝纫、美容美发等培训班,同时在各主要街道建立了社区职业培训点。四是加强就业服务,为失业妇女提供及时有效帮助。举办失业妇女、失业随军家属专场就业招聘会,并把就业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落实小额贷款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为失业妇女再就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相似文献   

2.
妇女是我国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妇女就业既能为社会生产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标志。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极大的阻碍了女性的公平就业。这不仅大大影响到妇女群体的整体素质及其可持续发展,也势必制约社会文明的进步。此时,针对我国的国情,采取有效的对策来缓解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保障妇女公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妇女事业的发展与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是社会全面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宁国市农村妇女创业就业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法保障妇女的劳动就业权益,使妇女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取得经济的独立是保障妇女权益的物质基础。我国现行的法律《劳动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都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就业权。积极探索女性就业存在问题及  相似文献   

5.
《中国就业》2006,(1):F0003-F0003
为了配合《就业促进法》的起草制定,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中国就业促进会在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的资助下,组织实施了性别平等与就业促进立法研究项目。项目自去年下半年开展以来,中国就业促进会联合中国妇女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妇女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水平以及就业政策结构不仅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各国人权观念的体现。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就业问题,从建国开始,相继颁行了一系列的妇女就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本文力图在描述我国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政策加以归纳和整理。同时,立足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为我国现有的政策体系的扩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邬春仙 《数据》2003,(12):22-23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国妇联副主席顾秀莲从几个方面概括了当今妇女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妇女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数量逐步增加;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新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女性专业人才比例逐年增加等等.我们结合<北京市十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对北京市的妇女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阶段的监测和分析.数字显示:从总体上看,女性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要保持北京妇女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研究和解决,从统计角度看,更为迫切的是尽快建立性别统计.  相似文献   

8.
杨宪民 《活力》2011,(11):31-31
平等就业权是妇女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妇车生存权的基础,也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条件。完善我国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的现行法律制度,加强对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镥蛹甘户,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增加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积极鼓励妇女自主创业等途径,实现妇女平等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晓林 《活力》2005,(8):6-6
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为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促进妇女就业创造了宽松环境,而妇女就业能够促进男女平等,同时男女平等也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三者之间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所有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国把就业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中国就业》2013,(10):15-15
关键词:女性 就业歧视 妇女研究特别要关注消除女性就业歧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妇女社会保障、妇女平等参与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制度和法制建设等突出问题。要着力推进妇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促进研究成果向法律政策建议的转化,将妇女研究成果融入各级各类高校和党校的教学和培训内容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妇女就业情况总体保持良好状态,但就业市场上的性别鸿沟不容忽视,尤其是招聘中女性隐性就业歧视现象屡禁不止,给妇女就业带来恶性影响。妇女就业权益焦虑的现状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究其原因,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许多对于女性的就业保障只是停留在原则性的表面,背后的症结与困境并未得到真正解决,需要通过优化法律制度、设立相应机构、丰富具体措施、将政策落到实处等共同作用来进一步改善,既需要考虑政策制定对相关利益有更多的平衡,也应在执行落实上更接地气,瞄准"痛点"对症下药,真正实现和保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来,发达国家增加对妇女的雇用是其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此不少经济学家及学者都认为广大妇女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比任何新技术所作出的贡献更大。他们认为是亿万劳动妇女为世界经济装上未来引擎。这些观点、理念及论述也给了我们颇多启发和借鉴。在我国,积极扩大妇女就业不仅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更能进一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分三个部分来细述当今各发达国家积极扩大妇女就业的理念与举措。  相似文献   

14.
那佳 《中国就业》2008,(12):39-39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年轻、思想活跃、创造性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其就业问题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就业实现了“双向选择”。“双向选择”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5.
刘坤平 《中国就业》2011,(10):52-53
妇女就业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妇女就业规模、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湖南省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目前,全市从业人员453.41万人,其中女性就业人员为204.0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4.9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15万余人,其中妇女58.89万人,占全部转移就业人数的45.25%。正是名副其实的“半边天”。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以促进妇女素质提升、优化妇女就业环境、服务妇女就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帮助和引导城乡广大妇女就业创业,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有一些体会和建议,在此与大家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2006,(4):F0002-F0002
3月7日,山东省潍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市妇联在该市劳动力市场联合举办潍坊市第八届庆“三八”失业妇女就业招聘洽谈会暨第三届妇女创业项目展示会,123家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5126个。  相似文献   

17.
妇女就业     
《中国就业》2015,(3):7
编者按: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不仅代表人口数量上占据了"半边天",也代表在社会贡献上可以撑起"半边天"。广大的妇女能否得到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大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小则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幸福。提高妇女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实现体面就业和公平就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意。本期特别策划"妇女就业专题",以期交流各地经验、推动妇女就业,同时作为向广大劳动妇女节日的献礼。  相似文献   

18.
一、正视妇女就业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与妇女就业率不断提高的国际趋势相反,在经济市场化、经济结构重组、劳动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妇女特别是城镇妇女更多地承受了结构重组和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不仅就业率明显降低、而且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男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15-60岁城乡女性人口的就业率为75.6%,比1990年下降了6.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深入基层调研掌握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新动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深入乌海市部分街道办事处、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等途径,掌握了大量详实的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乌海市妇女就业创业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多":待业妇女劳动力多,失业失地的"4050"妇女多,文化技能普遍缺失和单一的妇女多。基本掌握了妇女就业再就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翠莲 《乡镇论坛》2011,(29):16-16
过去.稻田里的稻草被农民们用火烧掉.既容易引发火灾.造成不安全因素,又污染空气和水环境。今年8月,重庆市忠县双桂镇莲花村返乡青年潘复见引进稻草加工绳索技术回到家乡,以0.15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稻草,既解决了环保问题,自己和农民都有了一定的收入.还解决了加工厂附近2名贫困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