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程度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融入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融入程度较高.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升级与制造业整体内部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不同类型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其内部升级效果却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升级效应显著,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却不显著.在继续发挥传统要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需尽快寻找具有高端要素竞争优势的产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新的途径.对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吸收和再创造能力,推动中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向全面扩散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综合效应模型,分析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工资对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力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东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而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中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西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这对于中国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工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8—1997年和2000—2011年这两个时段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各省市分行业面板数据,从结构变化的资本集约度角度考察制造业结构变动的趋向。实证结果表明,1988—1997年时段,经济圈中除广东省外,绝大多数省市制造业劳动力要素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而2000—2011年时段,不少省市的制造业结构呈劳动密集型化变动特征。而且,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调整在区域上由北向南递减,而向劳动密集型调整则由南向北递减。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趋向于劳动密集型化的现象背后,存在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的明显趋势。另外,对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进行分解后发现,制造业结构变化本身并不是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变化的决定性因素;2000年以后三大经济圈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的提升差异较大,且劳动力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已开始抑制整体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1和2006年我国入世前后为基点,从进口面、出口面与产业关联面三个层面就贸易自由化关税政策对我国整体及各产业部门贸易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影响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主要从出口面和进口面对我国垂直专业化程度产生正面效果;我国垂直分工显著的部门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的产业国际垂直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也相对较快;大多数加工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低于整个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但增长速度则快于整个制造业。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关税减让政策,促进垂直化专业分工由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推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相似文献   

7.
于斌斌  金刚 《技术经济》2013,(12):53-62
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例,通过测算一系列衡量产业结构差异、地区专业化水平、产业竞争绩效的指标,证实了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杭州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都市型的少数产业;绍兴和嘉兴进一步推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并积极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湖州积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更明显,从而使其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杭州都市圈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8.
欧美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动向。从国际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大格局看,主要新动向是:产业形态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调整;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从过度服务业化向制造业回归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从大型企业化向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的要素结构从过去追求技术资本密集型向重视劳动密集型调整。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积极调整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是:完成第一次工业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使其占主导地位;调整产业结构,与世界总体产业格局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和循环;使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十位,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首先,要求构造合理的国际分工的框架。从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链条上看,中国最不具备优势的是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重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因为中国的资源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来说,并不具备什么优势,甚至短缺矛盾将随工业化的推进而日益突出。所以,可以考虑通过对外投资和购买矿产资源等形式将资源采掘和初加工类资本密集型产业甩到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进口我国相对稀缺的资源和初加工产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格局,构造在生产链条上的分工方面“一头在外,两头在内”的模式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韦巍 《经贸实践》2014,(1):21-22
制造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浙江省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育不足。  相似文献   

11.
张朝帅  韦倩青 《技术经济》2021,40(12):85-95
文章基于服务贸易壁垒与制造业服务化的矛盾分析了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制造业global value chains(GVC)升级的影响,并利用2000—2014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遭受服务贸易壁垒会阻碍制造业GVC升级,降低制造业参与GVC分工的程度,缩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长度,且遭受服务贸易壁垒会阻碍制造业在GVC中地位的提升,增加制造业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的使用,减少国外增加值的使用;第二,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对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大于中低计划行业.分要素密集度行业来看,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前向参与GVC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后向参与GVC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是新时期提升制造业GVC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数字化影响制造业GVC竞争力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通过成本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GVC竞争力提升;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GVC竞争力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基本稳定在前10行列,并以中低知识密集度行业竞争力最强;数字化整体上有利于GVC竞争力提升,分行业看,数字化对中低和中高知识密集度行业的GVC竞争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分投入来源看,国际数字化投入比国内数字化投入的促进效果更显著;分投入类型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促进效果最突出。结论可为制造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及GVC竞争力提升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雷玉桃  薛鹏翔  张萱 《产经评论》2020,11(1):122-136
城市群内功能分工正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产业经济角度梳理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改进城市功能分工的测度方式,并依此对当前珠三角城市群内功能分工的效果进行判断。实证结果显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细分行业的研究发现,制造业总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无论和哪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各类型制造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产业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综合城市功能分工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分工效果的发挥对各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有区别。因此,应按各类城市的特点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生产率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发展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理论争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匮乏,而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而反对者则指出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三点不足,并认为,从长期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地促进就业。两方的争论,对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政策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和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虽然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均呈改善趋势,即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逐渐下降,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在分离了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高技术含量的出口比重并不高,如果没有国际分割生产,则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善是有限的。因此,在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时必须考虑国际分割生产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产业组织片段化分解及全球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东盟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产能输出及构建自己主导的区域生产网络的重点区域。在综合利用跨境投入产出与国际贸易数据对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分行业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分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因素,发现行业市场结构或市场集中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发投入与技术投入密集度、产业开放度也是中国-东盟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玉梅 《经济前沿》2012,3(6):84-100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本文检验了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互动联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影响。按素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回归进一步表明,上述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稳健,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结果是稳健的。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具有地理集中倾向:大市场集中分布了更多大规模企业。这一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异质性:小规模企业通过集聚经济,促进生产率提高形成制造业集聚,大规模企业则通过集中分布在大市场而形成制造业集聚。另外,从制造业集聚的驱动力量看,制造业集聚的强化效应与地区异质因素两股力量都在推动制造业地理集中,由此可以判断制造业集中趋势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8.
基于41个经济体、35个行业及1995-2011年WIOD数据库,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测度,将要素密集度和劳动报酬分别细化为3个变量,结合中国制造业投入产出价值链关联指数,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3个技术层次劳动者报酬中,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与中技术劳动报酬正相关,在1%水平下非常显著,说明提高中技术劳动者报酬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要素密集度中,cap2(资本存量与工资总额的比值)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的影响在1%水平下非常显著,说明资本存量相对工资总额越大,越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基于投入的价值链关联指数和基于产出的价值链关联指数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上游化均在1%水平下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通过“双轨制”教育,增加中技术劳动者数量,制定制造业细分行业政策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3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