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东南亚和东亚,其后又蔓延至俄罗斯,危及到拉美,使全球陷入一片金融恐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8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幅分别由前一年的4.1%和9.7%降至2.2%和4%,为90年代以来第二个低增长率。目前,虽然有关国家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迹象,但距全面回升还需相当的时日。金融危机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199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239.3亿元,比1997年下降0.4%,是自1983年以…  相似文献   

2.
论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相似文献   

3.
《财贸经济》1995,(7):15-17
中国、东亚与国际贸易政策研讨会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起的“中国、东亚与国际贸易政策研讨会”于1995年3月21日至22日...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双边贸易流量增长迅速,1997—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17.69%。通过采用1997—2007年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额和中国GDP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东亚工业部门中间产品双边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中间产品的进口更大程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正> (一)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吸纳前景看好在过去的十年中,东亚地区以6%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欧美各国,已成为贸易增长最为强劲的地区。1992年世界贸易较上年增长5.7%,而“东亚四小”加泰、马合计进出口额增长了11%,两倍于世界的平均速度。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东亚地区市场容量也日益扩大,“东亚四小”和东盟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1990年,日本、“东亚四小”、东盟四国和中国十国的进、出口额就分别超过了美国和欧共体,“东亚四小”和东盟四国的进出口额累计也超过了日本。目前,上述十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也已直逼欧共体和美国,在本世纪末超过欧共体和美国已非奢望。可以预计,随东亚地区经济规模扩大和收入提高,市场扩容势所必然,东亚足以成为能与欧美相抗衡的贸易区域。  相似文献   

6.
亚洲货币单位的编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以及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近年来,亚洲地区区内贸易和投资活动日趋活跃,1992年东亚内贸率为46%,1999年上升到50%,2002年已上升到54%,2005年达到58%,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65%。区内投资也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7.
纪贸纪事     
联合国经济学家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在1%上下浮动后,1994年经济增长可提高2.5%。亚洲仍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东亚、南亚合起来增长率超过6%。西欧、非洲及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各国的增长率分别为1.6%、2.5%、3%。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初期私营经济发展的五大经济特征一、私营经济由缓慢发展进入高速增长轨道。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尤为迅猛。1990年和1991年私营企业户数发展速度均未超过10%,分别为8.3%和9.9%;人数增长也较慢,分别为3.8%和8%。进入1992年,私营经济...  相似文献   

9.
数字     
《中国海关》2008,(5):3-3
9.4%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4%。 16822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消息称,今年一季度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6822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经贸纪事     
联合国最新经济预测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2.5%,这是全球经济连续三年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的首度回升。经济飞快增长的亚洲地区仍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其中将以东亚、南亚国家和地区增长最快,包括“四小龙”、印尼、泰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增长率都将超过6%以上。中国为10%左右,日本将好转为1.5%。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这已成为当代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自1961年东盟成立以来,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进程一直比较缓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逐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才能共同抵御风险。本文通过对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展的描述,预测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前景,展望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正> 据国内外权威经济组织和人士预测,21世纪很可能是亚洲时代。亚洲新时代能否到来,关键取决于亚洲的经济发展。 据世界银行1994年发表的报告预测:从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内,东亚经济平均增长率为7.6%,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4.8%和西方7大国经济年均增长率2.7%的速度。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经预测,今后20——25年内,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带动下,亚太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联合已经在客观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认识到,无论是东盟也好,中、日、韩也好,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只有在东亚联合的大框架内,才能为本国找到更好的出路,更好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而又确保自身的经济安全。一、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近年来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1975年的5.4%增加到2001年的18.7%。由于各国加强经济合作,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占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33.8%增加到2000年的46.3%。此外本地区企…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与菲律宾的经贸关系回顾 菲律宾在东盟成员中,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的国家: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前几年,大多数东盟近邻的年经济增长均在8%以上,菲律宾的经济却一直在5%左右徘徊;而当东盟其它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普遍大幅衰退的情况下,由于菲律宾的经济在危机前并未过热,1998年GDP增长仅仅萎缩0.5%。并且近年来经济发展也一直比较稳定。(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15.
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行)最新的报告预测,明年东亚经济增长速度有望上升至7.2%。而推动东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对IT类产品的需求重新高涨、日本国内需求复苏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将在2006年继续高速增长,但预期增长率将从2005年的9.3%调整至8.9%。  相似文献   

16.
克林顿的“灵丹妙药”─—试论美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刘剑华,童亚青美国经济从90年代初开始,由于高财政赤字、高贸易逆差和高利率。导致连续3年周期性和结构性的衰退。1993年开始复苏,经济增长达3.1%,1994年呈现更大地转机。经济增长率在3.9%左右。...  相似文献   

17.
钟伟 《中国海关》2002,(2):20-21
二战之后,东亚经济逐渐崛起,一度被人们惊呼为东亚奇迹,有人甚至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但经过1 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洗劫,以及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性增长"的冲击,东亚的金融和经济看来都已十分脆弱.目前日本经济每况愈下,东京股市创1 8年来新低,银行坏账陡增50%,经济增长缩水3%,保罗.克鲁格曼已经再度预言日本"将遭受大危机!"而新加坡,台湾等经济体,则陷入了经济衰退,香港和韩国的经济也不见起色.屡次危机屡次受伤,东亚经济为什么如此脆弱?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中国GDP保持了9.3%的增长速度,2004年第一季度的增长就达到10.2%。数字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处于真正的高增长状态。“高增长、高储蓄”被视为东亚经济体典型的特征,但这并不能概括中国经济的全部现实。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转轨经济体在抛弃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传统的产权理论后,应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一、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成。发展县域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1、非公经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根据有关资料,1997年广东省个私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在20%-35%的有16个市县区,3个市县区比重超过40%,阳江市江城区、汕尾市城区、潮阳市3个地区分别达到60%、70%和76%。河南省太康县私有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56%,泌阳县占到60%…  相似文献   

20.
1997年,由于货物出口快速增长而造成的国外净需求扩大对实际新增GDP的贡献率达到38%左右,在国内总需求增长较缓的情况下,对我国保持8.8%的较快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1998年,面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新的变化,为实现8%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如何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发展、保持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较大贡献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