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1991—2013年中国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资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H-P滤波分析模型,总结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变动情况、公平性状况的周期变化和总体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趋向于更为公平,但是地区差距仍然较大;(2)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人居状况)和社会制度因素(如区域发展战略、政府换届)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加速器",在减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利用2003~2013年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选取交通密度值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区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03~2013年期间的南方集体林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区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密度值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1.7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41%。政府应加大林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林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采用因素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方法,对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讯、环保这三类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越大,工农业人均产出、城乡生活水平以及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差距就会越大,并且农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越少。除此之外,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还不同程度地具有空间相关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本地区的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越大,相邻地区的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就越小。这说明,本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会导致相邻地区的农产品涌入本地市场,从而有利于相邻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利于本地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农业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稳定生产的重要基石,也是农村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探究农业基础设施减贫效应,对未来相对贫困治理和减贫经验总结意义重大。方法 文章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减贫效应及内生机制。结果 农业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公路密度、河道密度和铁路密度分别显著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1.424、0.03和0.05个单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中的人均装机容量、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和每公顷塑料薄膜用量分别显著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0.122、0.212和0.011个单位。从控制变量来看,每千人播种面积,农村人均教育水平和人均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也发挥着积极的减贫作用。由减贫机制可知,农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降低农业自然灾害和增加农业产值,进而提高农户收入和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结论 应尽快完善农田田间道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减贫。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研究影响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驱动因子,为青岛市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技术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贡献率分析影响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主要因素。[结果]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一直处于升级的状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代表绝大部分信息,第一主成分与X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乡村人口)、X4(农业产值)、X6(农村恩格尔系数)、X7(工业生产总值)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第二主成分与X3(农用机械总动力)、X5(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业人口因素是影响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主要驱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重点整治农村污染和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促进青岛市美丽乡村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其绩效评价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水利建设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选取投入指标,构建了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评价体系,结合农村居民收入与农村人均年消费支出指标,对投融资绩效进行DEA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绩效整体上效果良好,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提高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绩效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4年的数据,本文从贫困率、贫困强度和贫困深度三个角度测度了农村贫困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贫困发生与否、贫困强度和贫困深度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从农户和社区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对农村减贫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对农村减贫具有正向影响,尤其是农村自来水设施的可获得性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多种情形的回归分析中均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农村如何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江苏省和甘肃省870户农民家庭人身保险消费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家庭属性、家庭成员属性、传统保障和社会保障四类因素对农民家庭人身保险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差异、人均纯收入、人情开支和户主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家庭的人身保险消费行为有正的影响,而家庭平均年龄对人身保险消费行为有负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对于当前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在宅基地整治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家庭为单位,分析了宅基地整治对农村耐用消费品购买的影响。研究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测算宅基地整治对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关系。研究结果:新房面积、社保覆盖情况、人均纯收入和家庭生命周期对家庭耐用消费品购买具有正向影响,宅基地置换剩余金额对家庭耐用消费品购买具有负向影响;其中新房面积和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论:宅基地整治对增加家庭耐用消费品投资、改变农村消费结构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森林破碎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维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8年京津冀38个样本县的卫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森林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对森林破碎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均GDP对京津冀样本县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影响呈倒"U"型,即在人均GDP较低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增长加剧了森林破碎化程度;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在经历拐点后人均GDP增长则有助于降低森林破碎化程度。此外,退耕还林工程对森林破碎化的影响为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森林破碎化的程度。城镇化比率、农村人均用电量、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以及人口密度等变量对样本地区森林破碎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森林破碎化的政策启示,以推动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丰富了森林破碎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二是基于人文地理与林业经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县域层面数据和计量回归模型在提高研究结论准确性的同时,为促进社会经济与森林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198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相关;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却与经济类和社会类基础设施投资负相关。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经济类和社会类基础设施)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的Granger原因,方差分解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兵团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源包括四个方面: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文章运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新疆兵团近10年的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程度。结果表明,影响新疆兵团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经营性收入,其次是财产性收入,根据分析所得结论,提出了促进兵团农牧工多元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膳食质量状况是食物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人均膳食质量分值(人均DDP分值)及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自1990年以来,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不断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同类型家庭的膳食质量状况具有明显差异。人均收入、人均动物性食物热量摄入量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兼业程度和缩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是提高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膳食质量水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1992~2011年各省、市、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人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各省、市、区人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量区域差异,总体来说有逐步减小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很明显。3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有很强的促进作用。4政府更倾向于向乡村人口密集的地区投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低的脂肪含量,为消费者所青睐,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文章选用2010-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用菌贸易数据,深入探讨了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中国食用菌贸易出口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食用菌贸易量与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贸易进口国人均GDP与人口总量对中国食用菌出口具有促进作用,贸易双方地理距离与中国国内人均GDP对中国食用菌出口具有阻碍作用;自由贸易区、经济自由度指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是提高中国食用菌出口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食用菌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食用菌文化宣传与高层协商机制互通、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积极参与多边自贸区谈判有利于提高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效率。  相似文献   

16.
教育对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1994—2004年中国分区域农村各文化层次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比重对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总体上看,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均对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较大,从小学到大学依次递增。东西部农村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系数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及其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整体上低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三变"改革是贵州省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土地覆盖面积广、参与人数多、投资数额大等特征。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是带动农民参与、促进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进"三变"改革的必要前提。交易额返利率是测量收益分配额的主要指标,提升交易额返利率对农民参与度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合作社收益分配模型估计出交易额返利率的最佳取值在52. 6%~89%之间,而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其交易额返利率为49. 4%,超出模型估计范围,说明此类合作模式存在可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大蒜和绿豆价格波动的月度数据,选取货币流动性、农产品期货交易额和国际热钱变量构建TVP-SV-VAR模型,分析了大蒜和绿豆价格受金融化因素的影响,并利用价格分解模型测算出大蒜和绿豆的投机性价格。研究表明,货币流动性对两种小宗农产品价格都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且影响的时变性较显著;农产品期货交易额对大蒜价格的影响具有结构性突变,对绿豆价格表现出负向影响,长期中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交易活动对大蒜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国际热钱对两种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且存在结构性突变;大蒜和绿豆的价格波动主要表现为投机性价格的大幅变化,而基础价值变化的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构建城市地价均衡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研究金融发展对城市商业地价和住宅地价的影响作用,为国家地价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岭回归分析。研究结果:人均贷款规模对城市商业和住宅地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强度基本相同,而人均存款规模只对住宅地价产生影响,但对地价变动的贡献小于贷款规模;金融相关比率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效应尚不显著;工资水平对地价的影响强度要明显大于贷款规模。研究结论:当前阶段,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是地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但金融发展规模特别是贷款规模对城市地价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金融结构尚未对地价产生明显影响之时,控制货币供应对稳定地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随机形式的环境影响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回归分析的STIRPAT模型方法。研究结果:测算1997—2007年分省碳排放量,分析1997—2007年碳排放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研究结论: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用地扩张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体现,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起到抑制或缓解碳排放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