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双包”(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形式,近两年在全国各地发展异常迅速。“双包”中的包干到户的性质问题,在全国争论很大,迄今仍无定论。弄清它的本来面目,弄清如何正确地对待它,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一)对包干到户这一经济办法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包干户属不属于个体经济的范畴?也就是说,包干户是不是个体经济?1.农村中的个体经济是一个有严格规定性的范畴。农村中的个体经济,在马列著作里,又称“小生产”、“小经济”、“小农”、“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等。它区别于其它农业企业的经济特征,就是一个“小”字。  相似文献   

2.
1980年12月21日,北京市经济学会召开了农村经济专题讨论会,讨论的专题是包产到户问题。参加讨论会的有农业经济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等20多人。到会的同志大都曾深入农村作过调查研究,所以,发言能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现将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周诚: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理论界、经济界很有兴趣,讨论方兴未艾。有人认为包产到户各农户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山药蛋”也不是“糖葫芦”,因而包产到户是集体化的一种新模式;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依附于集体经济的个体经营,是责任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人认为实行包产到户就意味着“单干”,意味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败;有人却认为不要把它看成个体经济,应积极领导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3.
自从党的三中全会发布两个农业文件以来,特别是在一些社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的整个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局面。包产到户的发展,不仅出乎领导的意料,而且连这个变革的主体——农民群众,开始也没有料到有这么好的结果。第一,包产到户发展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原来设想在全国可以有10%的生产队搞,后来设想为20%,事实上都突破了!现在,估计全国搞多种形式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超过40%,而且还在发展之中。农民要求包产到户,反映了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客观规律。包产到户的发展,一般是每收获一次,农民算一次帐,看到不搞吃了亏,晚搞不  相似文献   

4.
最近回家到灵台县,同县、社、队的一些干部、社员交谈了包产到户问题,通过耳闻目睹,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给我的印象很深。灵台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一般地说,工作进展是比较稳妥的。已经搞了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土地按人平均分到户里,公、购粮任务由生产队同社员订立了合同;牲畜、农具由社员大会讨论作价,分给社员户里喂养、使用,生产单位实际上由大集体变为一家一  相似文献   

5.
包干到户,是贵州农村的主要生产责任制形式。有人认为:包干到户的性质就是个体经济。现在,我就包干到户的性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党在农村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贵州省委根据中央的精神和本省的特点,制订了以保证上交国家和集体提留为主要内容的“四包”和以维护土地公有制和生产队主体经济地位为中心的“六不准”政策。在“四包”“六不准”的前提下,允许因地制宜地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对管理水平极低,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实行包产到户有困难的生产队,允许实行包干到户。在这种形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们对农村社队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议论纷纷,有的人一听说包干到户,就忧心忡忡,或则不敢沾边,放任自流;或则斥为倒退,强扭硬纠,这种看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西临桂县会仙公社的实践,否定了上述那些人的无端指责。这个公社424个生产队,1979年有15个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增加到148个,但刮来了一股“纠单干风”,折腾了半年。下半年,公社党委分析了本公社的实际情况,决定顶住一切指责,尊重群众意愿,大胆地引导各生产队选择合  相似文献   

7.
粮食收购“打白条”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乃至政治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加以解决,但实践证明,“白条”问题还很难得到有效的根治,在某种情况下还有加剧的可能c本文对其分析、探索,以求抛砖引玉。一、粮食收购贷款管理沿革及“白条”现象的产生粮食收购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收购贷款,因此,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管理问题主要反应在粮食贷款的管理问题。回顾过去,无论是在人民公社体制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出卖粮食,还是在包产到户后户交粮队结算和户交粮户结算时期;无论是在‘大一统”的人民银行独家管…  相似文献   

8.
陈平 《农村展望》1991,(7):43-45
在创建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进程中,黑龙江垦区各农场对生产队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原理出发,根据垦区各农场乃至各生产队之间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综合条件的差异,以及改革后生产队内职工家庭分户承包、联户承包、机组承包、机耕队承包、多种经营专业承包、生产队承包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的不同,对生产队体制以三种不同模式和管理办法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后,原来集体经济管理职能的一部分交付给农户承担,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职能作用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加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怎样领导7少数社员认为“‘双包’到了户,何必要干部”。有些基层干部也有畏难情绪,认为  相似文献   

10.
包产到户,在贫困落后的社队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这已经为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但是,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生产水平较高的社队,是否也可以搞包产到户呢?安徽省嘉山县张八岭公社蒋岗大队可以作出一个很好的回答。蒋岗大队,在津浦线张八岭车站附近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地方,全大队只有5个生产队,102户,508人,1,136亩耕地,生产以水稻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从1978年秋种开始,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在安徽省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逼迫”下诞生,经肥西县山南公社试点,蔓延各地。目前,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在安微农村已占1/3,在六安地区达到2/3,在肥西县超过了95%。这是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左倾路线禁区,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推行,日益显示其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广大农民已经把它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正确道路。各地国营农场正在积极地试行和推广以联产承包到职工(户)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经济责任制。今春,全国农垦湛江会议对此作出决定,要求积极推行。大洼垦区各农场,今年以来普遍进行了职工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叫大包干责任制)的试点,在167个生产队,8,467名农业工人中开始试行,占生产队总数的14.6%。试点面较大的新立农场占70%。据初步调查,试点效果很好,已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一)包产到户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在不少领导干部中还在进行着能不能搞包产到户的争论安徽省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1978年底只有1,200个,占生产队总数的0.4%;1979年底发展到38,000个,占10%。1980年初开了全省农业会议,肯定了包产到户是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1980年5月底发展到87,000个,占23%;麦收之后又有较大的发展,到1980年10月中央75号文件下达时,已有176,000个,占41.6%。当年10月召开的全省三级干部会议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逐步实行了以"双包"为主的联产责任制.1983年2月统计,四川省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占94.3%,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5%,两者合计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9.3%.在"双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农村的专业户(重点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迅速发展起来.据乐山地区统计,到1983年2月,全区农村已有各种专业户89,397户,占总户数的6,2%.其中从事种植和养殖的专业户68,061户,占专业户总数的76.13%.实行"双包"责任制较早的经济较发达的原温江地区,到1983年3月,已有各种专业户121,000多户,占总农户的11%.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合作经济实践“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遂宁市农业生产责任制经历了统一经营、专业承包,联产到组、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不同阶段,从而奠定了“以户营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使长期受禁锢的生产潜力得到释放,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为我市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16.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许多生产队冲破禁锢,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实行农工副并举,大搞多种经营。生产队办企业,在我省农村一经兴起,就显示了巨大优越性和重要作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许多县社积极领导,大力扶持,使新生的队办企业得到蓬勃的健康的发展。这种顺民心合民意的作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一) 必然结果生产队办企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呢?这里有它的内在因素和条件。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直接原因在于: 第一、群众要求。粉碎“四人帮”以后,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业连年丰收,社员生活  相似文献   

17.
柳红 《南方农村》2012,(1):44-4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的起点,中国改革的起点又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然而,人们有所不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的规定是“不许包产到户”。改革起点的两个标志性事件竟然是不等式,它说明中国当时对包产到户禁绝的程度;也说明,两年后包产到户像多米诺骨牌,从安徽等省一触即发传遍全国,这其中的变化必有高人在幕后运筹。杜润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75号文件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共写了12个问题,其中第六条专讲包产到户:“当前,在一部分省区,在干部和群众中,对可否实行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为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生产,从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规定是必要的。”“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苦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0年中央七十五号文件下达以来,以分户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家庭经济,在全国农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1982年12月统计,实行“双包”(即包产、包干)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全国农村生产队总数的78%以上,有的省甚至达到了97%。从形式上看,家庭  相似文献   

20.
实行“双包”生产责任制后,我社出现了一些农户转让承包土地的情况。最近我们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探讨。看来,“双包”以后,转让承包土地是不可避免的,此种情况今后还会增加,只要加强领导,它对发展农村经济是有利的。一、目前转让承包土地的情况及趋势今年,我社已有196个生产队,15,498户,55,105人,30,211个劳动力,43,934亩稻田实行了“双包”生产责任制,分别占全公社生产队总数的83.76%,占总户数的84%,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