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政企合谋"行为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抑制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加剧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路径依赖"并形成了无效率的"锁定效应",最终降低了全社会福利并延缓了"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两层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污染规制中企业隐藏自身污染信息的逆向选择以及与地方政府合谋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并研究遏制这种不良后果的实现机制。通过对惩罚、补贴、考核、巡查以及第四方公众的监督等规制工具的综合分析表明,首先,中央政府的惩罚能够有效实现政企合谋的防范,从理论上解释了新环保法中中央政府加大对企业和地方政府惩罚的法律规范条文,并对现实中环保部约谈地方政府行政首脑的行为给予理论支持;其次,对污染治理成本较高行业的企业或者产污量较高的企业需要增大治污补贴,减少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经济建设的权重比例,加强第四方媒体公众的监督效率以及加强中央政府主动获取信息渠道的建设等,均可防范合谋。  相似文献   

2.
在考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声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能耗企业碳减排中各主体及其行为倾向,构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地方政府与高能耗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并分析了两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解。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中央政府的检查效率、降低检查成本、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声誉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影响、提高地方政府做假时需付出的伪装成本,可以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和高能耗企业的欺骗及做假行为。最后,提出了提高高能耗企业减排积极性、避免企业与地方政府合谋行为发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规制经济学俘获理论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合谋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降低、房价仍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运用新规制经济学的俘获理论,构建了一个委托人/管理者/代理人的两层委托代理模型,设计出防范合谋的最优机制,指出现实中机制不能执行的原因,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易  赵启程  尹玉刚 《财经科学》2023,(11):119-132
如何优化收入分配体系和薪酬契约有效性是我国政府、业界和学者共同应对的现实问题。高管薪酬粘性是薪酬契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沪深A股2007—2021年上市公司样本,考察企业管理数字化对高管薪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管理数字化会显著降低高管薪酬粘性。管理层权力约束、调整成本削减和大股东与高管合谋行为抑制是重要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外部监督较弱的样本中,企业管理数字化对于高管薪酬粘性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对企业和政府如何优化收入分配体系下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积极推进管理数字化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阳 《生产力研究》2014,(1):101-106
文章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供给的财政支持领域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博弈模型,分析了中央政府在两种不同目标下,各局中人的博弈过程,并得出了各局中人的均衡解。研究结论如下:(1)如果中央政府以"地方政府执行优先"为目标,越不满意中央政策的地区和流动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将获得中央政府制定的相对较低的支付方案。对中央来说,对这些地区实行一定的支出优惠政策和增加奖励性支出是理性的策略。(2)如果中央政府以"中央支出最小化"为目标,当"收买"比"惩罚""不执行"的地方政府所费成本更小时,中央政府会重新制定较低的支付方案;但是如果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供给的直接支付的成本超过"惩罚"成本和奖励后,中央政府会选择惩罚"不执行"的地方政府。建议中央政府制定合理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供给的财政支付方案的同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承担一定的财政责任。其次,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供给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隐患犹在,风险约束机制亟待完善.在中央政府财政分权背景下,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博弈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以及整体的演化稳定策略,并进行仿真验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以通过三方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加以控制,中央政府演化稳定策略的选择受其审计成本、惩罚额度和转移支付影响,地方政府演化稳定策略的选择受其负债成本、金融机构的监管成本与惩罚额度影响,而且中央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稳定策略选择会相互影响.最后,文章结合当前财政分权的形势,从博弈参与方的视角给出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债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金波 《经济问题》2024,(5):96-105
在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境中,有效的环境治理不仅是提升生态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结合规制俘获并引入公众参与作为主要参数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探究了各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系统均衡点的稳定性。结论表明:企业选择绿色转型主要取决于转型的成本和收益,在缺乏各级政府监管情况下企业转型收益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主动转型;中央政府的策略选择受到成本收益的制约,公众环境关注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推动中央政府选择监督策略;地方政府是否被规制俘获的关键在于其监督成本的高低和对经济的偏好程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环境监管问题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文章证明了在适宜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合谋可能是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针对优化制度环境,文章提出要加大来自上级政府的监督与制裁力度,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评制度等政策建议,以期改善地方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9.
运用讨价还价模型、具有唯一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博弈模型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政府推动低碳技术扩散体系的最优选择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关于低碳政策的权力分配、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最优行为选择,提出了加强信息传递渠道和反馈渠道建设、降低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费用、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机制以及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非对称信息下防范合谋的政府采购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对称的信息和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政府采购成为腐败高发的领域之一.如何设计出最优的采购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腐败的发生,实现公共资金的最优使用,这一直是困扰着政策制定者的难题.本文在委托-监督-代理三级组织结构的框架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规范的分析,应用防范合谋原理,文中给出了非对称信息下防范合谋的采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本文的结论为政府选择最佳采购方式、抑制腐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政企合谋与矿难: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矿难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共治理难题之一。本文首次利用1995—2005年省级层面的国有重点煤矿死亡事故样本,检验了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之间的合谋以及其他因素对矿难的影响。特别地,本文主要用三个变量度量政企合谋的程度: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省长是否本地人、是否在任期的第五年以及任现职时是否超过50岁。结果表明,1995—1997年,当国有重点煤矿由中央政府管理时,政企合谋没有对煤矿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1998—2002年,当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到省级政府管理时,政企合谋显著地增加了煤矿死亡率;2003—2005年,当负责煤炭安全监察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升级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从而与地方政府以及煤炭生产脱钩时,政企合谋的影响变得不显著。本文的结果说明,选择年轻的异地主管官员并且增加其流动性、提高安监机构的独立性对于降低煤矿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nalyzes cartel 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ntitrust enforcement when multinational firms operate in several jurisdictions with local antitrust authorities. We are concerned with how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llusion in one local market is affected by the existence of collusion in other markets when they are linked by a negative demand relationship. The interdependence of cartel stability across markets leads to potential externalities in antitrust enforcement across jurisdictions. Local antitrust enforcement equilibrium enforcement may exhibit a nonmonotonicity in the degree of market integration. We compare it with globally optimal antitrust enforcement policy and discus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antitrust coordination.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本文以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以及中央政府基于公司规模和行业特征采取的"抓大放小"和"战略调整"的国企改革策略对公司最终控制人政府级别、政府持股比例以及政府持股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市场化进程越快的地区,上市公司更可能由低级别地方政府控制、政府持有股权比例更低;并且,大规模公司、管制性行业公司更可能由高级别地方政府控制、政府持有股权比例更高。但在政府持股方式上,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并不稳定,而大规模公司由政府直接持股的可能性更小,并且管制性行业与非管制性行业公司无显著区别。这些结果表明,地区市场化进程以及中央政府采取的国企改革策略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级别和持股比例上)——地区市场化进程减轻了地方政府控制公司的经济动机,而国企改革策略使得地方政府具有控制大规模公司和管制性行业公司的政治动机。上述结论在剔除深圳和上海地区公司以减轻样本特殊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以减轻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  相似文献   

14.
We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he existence of non‐colluding (fringe) firms on cartel sustainability. We obtain, using trigger strategies, that with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collusion is always more easily sustained when firms compete in prices than when firms compete in quantities. This is true basically because (i) price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e than quantity competition, and (ii) fringe firms exacerbate the fact that cartel firms have more incentives to deviate from the agreement under quantity competition. This result reverses previous findings where, in the absence of fringe firm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ce or quantity competition in sustaining collusion.  相似文献   

15.
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雪光 《开放时代》2009,(12):40-55
中国政府行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执行来自上级部门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各种指令政策时,基层上下级政府常常共谋策划、暗渡陈仓,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各种手段,来应付这些政策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检查,导致了实际执行过程偏离政策初衷的结果。本文从组织学角度,对这类现象提出一个理论解释。本文的中心命题是: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化了的非正式行为;这种共谋行为是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产物,有着广泛深厚的合法性基础。本文讨论政府组织制度的三个悖论,对这一现象提出理论解释:一是政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的悖论,二是激励强度与目标替代的悖论,三是科层制度非人格化与行政关系入缘化的悖论。本研究强调,共谋行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政府官员或执行人员的素质或能力,其稳定存在和重复再生是政府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的产物;是现行组织制度中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分离所导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来政府制度设计特别是集权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强化所导致的非预期结果。而欲改变这一状况,首先需要对政府组织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有力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6.
Host country governments often grant investment incentives to foreign firms located in their territories. We show that such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f foreign firms can induce transfer of foreign technology, facilitate entry by the local firm, and improve host country welfare. However, this pro‐competitive outcome results when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s granted for a limited time. Permanent tax concessions yield the opposite effect.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地级市层面的企业治污投资数据构建了一个2003—2007年的面板,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政企合谋在背后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用企业治污投资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衡量的环境规制强度每上升1%,企业当期的生产率下降约1%。当政企合谋可能性上升时,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在减弱,说明政企合谋带来的监管放松和处罚不力弱化了环境规制对合谋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中央政府应加强环保领域统一执法,破解囚徒困境式的环境规制。同时,本文的发现为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合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 i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hether R&D cooperation facilitates tacit price collusion. For two scenarios of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a baseline treatment without binding contract possibilities and a contract treatment where it is possible to credibly commit to an R&D contract, are run. We find that the degree of price collusion in the contract treatm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eriods where R&D contracts are made than in periods without contracts, and than in the baseline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9.
We study mechanism design under collusion focusing on the transaction costs in coalition formation created b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mong agents. In our setting, the regulator is constrained to use uniform transfers and this generates room for collusion between the regulated firms. We first show that when the gains from collusion are smaller than a threshold, the firms fail to realize the gains because of transaction costs. When the gains are larger than the threshold, we characterize the optimal collusion‐proof mechanism. Finally, we show that when the regulator is constrained to use uniform transfers, the collusion‐proofness principle does not hold.  相似文献   

20.
Optimal collusion under cost asymmet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st asymmetry is generally thought to hinder collusion because a more efficient firm has both more to gain from deviations and less to fear from retaliation than less efficient firms. Our paper reexamines this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characterizes optimal collusion without any prior restriction on the class of strategies. We stress that firms can credibly agree on retaliation schemes that maximally punish even the most efficient firm. This implies that whenever collusion is sustainable under cost symmetry, some collusion is also sustainable under cost asymmetry; efficient collusion, however, remains more difficult to sustain when costs are asymmetric. Finally, we show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side payments cost asymmetry facilitates coll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