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柱子是我高中时的同学,大学一毕业,他便去了南方闯荡。一晃几年过去了,现在他已成了家,安了业,而且手头上还积存了几万元的资金。在朋友们眼中.他直该算是幸福的了。然而,每次在电话里和他侃起这些事,他总是感叹现在钱太少、钱难赚——实则是不忍心看着自己手头上辛辛苦苦挣的几个钱躺在家里“睡大觉”,总琢磨着想利用手头那点资盘生点“蛋”。  相似文献   

2.
周斌 《审计观察》2003,(6):43-43
隶住长沙城南的柳先生是个生意人.谈到做生意,他常常是眉头紧锁,可一谈到投资房产,他总会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脸上洋溢着笑容。2002年2月,柳先生不顾妻子的反对.在城南购得一商品尾房.三室一厅.118平方米.每平方米售价仅1560元,今年3月.他一倒手,以1840元/平方米的价格卖出.赚了整整33040元。  相似文献   

3.
人不可貌相     
《财会月刊》2014,(3):I0014-I0014
最近参加一个活动,认识了一位老板,这位老板是来当地考察投资的。我接过他递上的名片,是那种带花纹的发亮的名片,感觉很俗。上面列了好几家公司,密密麻麻的。我也没细看,总之他是个有钱人。他客气地跟我说请我去他那儿玩,可以住他开的宾馆。我敷衍两句就把名片放包里了。  相似文献   

4.
谈及巴菲特,人们头脑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无以伦比的投资技术以及令人望其项背的资产增长速度——如果有人1965年以一万美元投资于巴菲特所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那么到现在他所拥有的市值将超过2.7亿美元。人们更多地是把他作为一个投资方面学习的对象,其实做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巴菲特除了拥有卓越的投资技巧,他更作为一个经理人和领导人,发挥着他在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独到的理念和技术,并在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塑造成美国最大和最成功的“增值机器”过程中显现出其在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凭着一股子狠劲,他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几年的打拼,也让他积攒了近20万元的资产,亲朋邻里都夸他是一个能人。然而,一次不慎的投资,让他的公司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并欠下近20万元的债务。妻子离他而去,法院查封了他的公司,并将他惟一的一套住房也作了抵押。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相似文献   

6.
《英才》2009,(6)
索罗斯家财万贯,但他不想做一个富翁,他想做的是哲学家,他用独创的理论来解释自己财富的积累。他认为世界是不可预测,难以推断的。他的导师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巴菲特也有理论,人们知道独创长期投资理论的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可是格雷厄姆并没有赚到多少钱。索罗斯既赚到了钱,  相似文献   

7.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8,321(15):126-126
我把杨佳看作一个投资者。如此,他的2007年上海之行当属商业考察。考察结果很不理想,当地警察对他扣留盘查6个小时,杨佳决定不在上海投资。这之前,他的先期投入只是一张北京至上海的火车票,自行车租赁费及食宿费用若干。这是一个投资者的合理支出。按照常理,如果投资者认为投资环境恶劣,就不会再追加投资。但是,事隔一年,杨佳倾其所有再赴上海,而且是在预知自己血本无归的情况下,不好理解。从已经披露的信息看,杨佳此前循规蹈矩,没有异想天开的投资先例。  相似文献   

8.
在乔治·索罗斯11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父亲对他说:“乔治,我们下个星期日到阿尔卑斯山滑雪怎么样?”虽然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旅行,但前提条件是索罗斯必须独自到达再和父母会合,这对于11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挑战,但是索罗斯做到了。也许就是这个很特别的冒险情节,让他爱上了滑雪,而在他日后的投资中,也是这种冒险精神使他在金融界呼风唤雨,富可敌国。  相似文献   

9.
《东南置业》2008,(7):44-44
在我们此次专题所采访的台湾人中,他也许是个例外。在台湾买房或者在大陆置业,在北京生活或者在福州安家,对于他而言,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我是一个对环境没有特殊要求,并且不太敏感的人。”石体伟说。  相似文献   

10.
早已熟悉了彼得·林奇和股神巴菲特的众多中国投资者,对安东尼·波顿这一名字还有些陌生。他就是富迭国际有限公司总裁,也是欧洲最杰出的投资大师。在他管理富迭特殊情况基金的28年中,平均年收益率为19.5%,总投资回报超过140倍,他也因此成为英国乃至世界公认的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并非成功     
有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结果为公司狠狠赚了一笔钱。但当老板回来,仔细询问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他玩忽职守。冒险投资。朋友因此闷闷不乐。于是,朋友找到了他的好友,诉说心中的苦闷,他的好友便和他讲起了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30年前,艾博特作为金融界代表受到邓小平接见,如今81岁的他宣称工作到百岁再退休,因为他要掘金“银发产业”。  相似文献   

13.
钱上钢琴师     
他是一个混搭的角色:既是钢琴家,又是金融家;是美国人,却在英国从事金融业,又有纯正的中国血统。他会弹奏出什么样的投资新曲?  相似文献   

14.
分马的启示     
《中外企业文化》2007,(3):81-81
有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当遗产分,大儿子分2分之1,二儿子分3分之1,三儿子分9分之1。17匹马的2分之1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来分马肉吗?三个儿子不得其解,就请村里的智伯来解决。智伯想了想,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的2分之1是9匹,三儿子3分之1是6匹,三儿子9分之1是2匹,这样一分正好是17匹,还剩下一匹是智伯的,他分完之后自然就把自己的那匹给牵回去了。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小严从一家高科技企业跳槽进了一家咨询公司,成了令人称羡的“高薪族”,萌生了投资理财的想法。在去年初他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住房,一是自住,二是作为一项个人的长期投资。购买住房前,小严根据自己每月8000多元的收入,制定了月还款6000元、分20年还清的还款计划。小严认为自己的收入会越来越多,没想到他所在的这家公司因投资失误而受到重创,公司关门,小严失业。  相似文献   

16.
《企业标准化》2014,(1):48-50
15年间,人们的财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润也从英伦小伙变成了中国“财富通”。吴晓波给了他高度评价:“这个英国青年正在从事一项迷人的探秘工作,随着时间和数据的积累,他所形成的学术力量几乎是难以竞争和无法忽视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胡润眼中的15年,以及这一年。  相似文献   

17.
《东南置业》2009,(5):40-41
在福州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的各种大小会议场合中,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慈祥的长者,他言语温和,态度亲切自然,待人彬彬有礼,他是深孚众望的台福(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州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荘福池。  相似文献   

18.
巴菲特在他的投资生涯中收购了很多企业,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严重的金融危机中面临绝境的时候他才决定投资的。他也许能对处在这场危机中的企业提出更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一组人,我非常钦佩。 2010年初带学生到美国拜访巴菲特。他已经是全球第二富的人,每天仍然非常勤奋地工作,他那个小办公室在媒体上的报道很多。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在那里工作,里边没有任何豪华的摆设,桌子上铺满的全是研究报告,他还在研究公司、决定投资。  相似文献   

20.
83岁的华人大班杨应琳(Alfonso T.Yuchengco)是菲律宾经济的晴雨表,他以自己的方式介入菲律宾的商业、政治和社会生活。他领导的Yuchengco集团(YGC)旗下有40多家企业,2002年时资产已达41亿美元,是东南亚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但他把自己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仅仅归结为运气。他支持过反马科斯运动,却差点被自己资助的组织绑架,在菲律宾的命运处于歧路彷徨的关键时刻,他以自己的资金和人脉介入菲律宾的政治选择。而今天,他的基金会则以“投资回报社会”为宗旨,参与这个岛国的教育和医疗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