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9050/0     
2004年的中国经济。在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及时、正确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下。经济增长达到了9.5%。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如何评价2004年的增长速度?2005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又将怎样?  相似文献   

2.
《广西经济》2008,(7):58-5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新关口。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物价上涨较快的复杂局面,宏观调控的主要取向应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过快上涨,同时也要避免“硬着陆”,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大。在这种背景下,正确判断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走势,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著名经济学家林兆木近日撰文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新关口。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物价上涨较快的复杂局面,宏观调控的主要取向应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过快上涨,同时也要避免“硬着陆”,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大。在这种背景下,正确判断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走势,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与开放》2004,(12):1-1
<正> 2004年是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改革开放"、"经济健康发展"是2004年中我国经济工作的主题词。2004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一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从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使我国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更有协调性和持续性。今年以来,中央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以抑制某些领域投资规模过大、预防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为主要倾向的紧缩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虽然对西部冲击不是很大,但对于东部影响很大,带来了整个中国经济的调整。“目前中国西部经济GDP的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要有新思路,特别是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2005年新年开局之际,宏观调控再次成为经济界人士放眼展望2005年经济走势时运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即便是学界几位历来观点相左的人士,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出了难得的一致性。从众多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宏观调控又将贯穿于2005年经济发展的始终,也将再度考验中国驾驭宏观调控的能力,无论成效如何,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已不容停止。2005年将是宏观调控攻坚年。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国际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期。在这转型时期,我们要更加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把创新的理念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把潜力变成动力,把挑战变成机遇,真干实干,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努力加快推进中国港口经济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8.
见证2004     
“创造世界和平繁荣的美好明天”的新年贺词。在2004年钟声响起之前预言出这不平凡的一年。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我们现在正在经历市场的转型。我们还将经历宪政转型和文明转型。中国历史上不缺乏经济增长,但缺乏财富的保障;不缺“大治”,但缺乏稳定持续的长治久安。一号文件、宏观调控、审计风波、央行加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等等重大经济事件见证了2004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周刊》2004,(1):18-18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经济全面向好的大背景下,2004年的地产业将会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们赋予2005年以除旧布新的希望。这不仅是因为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更因为最近闭幕的中央经济会议把200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正确地规定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一点从中国经济转轨的深刻背景下看,就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中国成功抵御了非典及其他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之后,国民经济在近两年逐年回升势头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根据对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判断,预计2004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十大××人物,2004年十大××事件,2004年十大××……一波又一波的“选秀”浪潮在传递着同样的一条信息:2004年将与我们握别而去。于是,当岁月的利刀在额头镂下新的印痕时,我们记忆的深处又多了一层厚厚的积淀。科学发展观——过去一年中最抢人眼球的关键词,好比一缕清新的微风从眼前掠过,让官员明目,令学者醒脑,叫百姓击掌。是春天赋予了这个词汇博大精深的内涵。2004年3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唱响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旋律荡气回肠。思路决定出路。深圳现代…  相似文献   

13.
张怀珍 《发展》2002,(9):15-15
中国加入WTO的最大机遇是什么?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各行各业的具体问题,还要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当说,加入WTO对中国的最大机遇是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加速自己的经济发展,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面对入世加速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为什么加入WTO,有两个大的背景需要考虑。一个是全球化的大背景,另一个是中国改革的大背景。90年代以来,世界上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在不断加速。什么是全球化?简单概括,全球化就是人们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消费。全球化实…  相似文献   

14.
李晓鲁  陈亚楠 《魅力中国》2011,(5):295-295,26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已经不复存在了。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设计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发挥中国文化特色,不仅要做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正确的认识,还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荣姣  雷承宝 《广西经济》2005,(12):15-15,29
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乃至“十五”的中国经济可谓大局已定。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十五”经济、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中国工业经济,细数我们的得与失?又怎样展望“十一五”,特别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的经济发展?纵观中国这几年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热门话题,宏观调控是政策导向的主线,煤电油运、土地和金融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从2002年1月1日到2012年1月1日的十年期间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将逐步建立。展望CAFTA的建设前景,尽管其前进道路会有些曲折,但其步伐将不可阻挡,因为这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长期内在的需要。本文将详细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驱动机制,从而论证该贸易区的建立是双方传统及非传统经济利益共同驱使的适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未来中国经济管理陪都的最佳候选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万  魏晓 《湖南经济》2002,(1):14-17
我国首都北京,在1948年城市人口仅151万人,到2000年达1382万人,已成为一个具有很高威望遥国际大都会。但同时也出现了城市严重缺水,沙尘笼罩,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三废污染等问题。以致近几年有人在报刊撰文:“迁都成为中国的潜在危机”、“中国会因北京缺水而迁都吗?”,“沙漠不遏止,中国迟早要迁都”,并提出中国首都迁往何处等重大问题。我们则认为迁都没有必要,在我国的人口经济中心地带,建立经济管理陪都却势在必行,而且越快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减轻北京城市的总体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经济管理,并促进陪都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背景下,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部经济能使本地税收快速增长,增加GDP总量,提升城市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总部经济,应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了25年,突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亚经济增长不超过22年的增长极限的判断,被称为“中国奇迹”。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2%。当世界各国都以惊异的目光审视中国时,倒是我们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20.
《今日重庆》2005,(1):8-9
12.2%/地区GDP增长 2004年,是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9608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4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全市经济在持续、快速、平稳增长中实现了速度、效益、质量的有机统,是自1994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这标志着重庆社会经济发展跨上了个新台阶,进入了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