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福建跨世纪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一轮创业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福建省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为科教兴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本文在分析福建省专业技术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福建省的具体实际和跨世纪发展的要求,拟定了福建省专业技术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晴华 《经济师》2005,(4):102-102,104
文章阐述了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大学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引进人才工作因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但实现不了预期的目的,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使学校坐失发展机遇.应正视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开创人才引进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为例,对汽车和钢铁产业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湖北省目前引才工作存在供需不匹配、结构失衡和人才再流失三大问题。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整体需求量将达到14 093人,而汽车和钢铁产业将分别达到350人和165人。建议如下:政策要进行产业区分,向需求迫切的产业倾斜;做好人才资源需求预测工作,建立科学完备的引才评价监督体系,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调研人才归国动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引进和配置人才;优化创新人才特区机制,培育创新文化氛围,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和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湖北省为例,对汽车和钢铁产业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湖北省目前引才工作存在供需不匹配、结构失衡和人才再流失三大问题。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整体需求量将达到14 093人,而汽车和钢铁产业将分别达到350人和165人。建议如下:政策要进行产业区分,向需求迫切的产业倾斜;做好人才资源需求预测工作,建立科学完备的引才评价监督体系,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调研人才归国动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引进和配置人才;优化创新人才特区机制,培育创新文化氛围,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和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吸引高层次人才为高校服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国栋  冯乃辰 《经济师》2008,(12):127-128
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于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此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12)
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有助于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推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但由于现今广西高校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在实施方面存在政策普及面低、受众面小等诸多问题,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基于此,文章从广西高层次人才薪酬政策沿革与现状的角度出发,分析高层次人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广西人才引育实际,从广西高层次人才实施多元化的薪酬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福利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考评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烟台市和驻地高校在引才数量、质量、结构、方式、服务配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通过对烟台市引才情况的SWOT分析,进一步明确优劣势、认清机遇与威胁。烟台市要进一步探索与发掘新的人才引进方式,完善和实施校地融合引才措施,就要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出台人才资本产权政策,加强人才库建设并发挥其作用,打造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软环境,争取在激烈的城市引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9.
浅议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伟 《经济师》2002,(9):106-107
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探讨了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义 ,阐述了高层次人才的特征及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 ,论述了高校如何有效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以及如何管理和使用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9)
当前,柔性引才用才机制因其灵活性、易操作性,越来越被各地政府青睐。国内,各地纷纷出台关于柔性引才用才的政策措施。山西面临人才引进的巨大压力,需要采取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20,(1)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驱动成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尽管我国在提出高层次人才引进发展战略后,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是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际行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的这一战略的实施带来阻碍。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孔德忠  师蕊 《经济论坛》2011,(3):114-115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对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国家及地区的做法和河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河北省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柔性引才对高校弥补人才缺乏和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柔性引才的必要性、引才模式、聘用程序、服务管理、引才意义和引才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龙港市实施全球精英引进计划、省“海外引才”计划,2022年入选国家“引才计划”5人、省“引才计划”1人;设立总规模1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举办“国际高分子材料发展高峰论坛”等高端峰会品牌,加速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龙港市围绕“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并以“人才链”为引领不断优化提升“产业链”。截至目前,龙港印刷包装、新型材料、绿色纺织三大主导产业,引进硕博人才146人,走出了一条人才与产业“双循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原经济区要重视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当前,河南省引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引智工程、开展引智活动、改进管理服务、培育引智成果等建议,以期引智工作适应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最大功能和作用,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是提升企业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也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一项工作,所以,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力争实现企业受益最大化,是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丽  韩永宝  李勤 《经济师》2010,(9):141-141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内涵式建设道路的提出,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高职院校应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提升至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努力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县区采取重点突破策略,大力实施硕博士引进工程,对着力破解县域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努力化解发展中面临的人才要素制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引进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切实做好后续管理培养工作至关重要,这既是确保已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资源留得住、用得好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人才开发示范带动工程的客观要求。以长兴县为例,近几年已引进研究生队伍呈现毕业高校层次高、专业涵盖全、工作单位和籍贯分布广等特点。组织、人事等部门精心组织、引导、协调各方面资源与力量,  相似文献   

19.
魏爱云 《发展研究》2010,(12):122-124
海西建设急需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途径的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福建省"十一五"产业结构特点和硕博培养结构状况,重点分析了福建省产业发展与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关系,并根据"十二五"福建省产业人才需求分析,给出了人才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论坛》2009,(3):F0002-F0002
2008年,唐山市人事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人才强市战略统揽全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了各项人才工作任务,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紧缺人才培训、人才载体及环境建设等多项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全年成功招聘和配置各类人才3.5万余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紧缺专业人才逾万名,比去年增长一倍多,其中博士33名、硕士443名,企业家和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78名。人才引进的档次和规模得到新的提升。建立了6家“特邀院士工作站”,28名两院院士被市政府聘为“特邀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