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投资》2006,(3):12-12
2月20日至3月1日,招商银行开始发售其外汇理财产品“外汇通”。与其他银行力推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不同的是,招商银行的4款理财产品中,有3款都是收益固定型产品——52号美元理财产品为期3个月,起点5000美元.年收益率4%;53号美元理财为期6个月,5000美元起售,年收益率4.2%;54号港币理财产品为期6个月,以40000港币起点,年收益率3.5%,这3款产品客户不能提前支取。  相似文献   

2.
《中国投资管理》2009,(3):32-32
一.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银行产品推销员的口头宣传不代表合同内容,合同才是对理财产品最规范的约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  相似文献   

3.
一、产品营销不规范。部分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没有清楚、全面地告知客户该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甚至为了完成发售任务,过分宣传收益率、弱化风险提示,误导投资者,或吸引无金融基础知识、不适合该理财计划的客户购买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4.
客户遭遇“零收益”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柏 《金融博览》2008,(3):18-19
从2007年年底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公布了2007年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多家银行的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近两年发售火暴、势头强劲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一向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保本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何频现零收益?银行该如何面对?客户应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5.
《现代金融》2012,(12):55-55
首先,正确理解“预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在当前弱市环境下,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其次,关注产品期限。  相似文献   

6.
2007年股市热,街头巷尾无人不谈股票。如今理财产品热,你在超市、写字楼、地铁口甚至都会收到理财产品的传单。 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理财产品一般都在银行购买,殊不知,现在随便一个“地摊儿”,都开始售卖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甚至高达12%。“地摊儿理财产品”现在已经走遍大街小巷,随手能看见100万元的起卖,随时能听见“稳赚不赔”的叫卖。但是,你真的敢买吗?有媒体报道,到处叫卖理财产品的多为民间机构,销售人员往往零底薪,提成甚至等同年化收益率。其就职的公司多半是空壳,一般挂靠一些大型的销售机构,找到客户后,为其介绍产品,颇有些空手套白狼的意味。这一批来路不明、号称年化收益率高达12%的理财产品靠不靠谱?投资者应该如何辨别真伪、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7.
基金     
《大众理财顾问》2009,(3):12-12
2月份发行的外汇理财产品中,有2/3为美元产品,英镑、澳元和欧元仅分别为1款、2款和3款。多数银行已暂停外汇理财产品的发行。少数仍坚持发行少量外汇理财产品的银行,也纷纷调低了此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相似文献   

8.
高延丽 《理财》2007,(5):78-79
近几年来,多家银行都相继发行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市民前往购买时,不少人会被协议中诱人的高收益数字或有关文字条款所迷惑,以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以下是专业人士对一些容易混淆的专业术语进行的对比,以供投资者参考。累计收益与平均收益[案例]某银行的协议中宣称,理财产品在3年后到期收益总共为9%  相似文献   

9.
2013年8月12日,上海农商银行发行了一款名为"鑫意理财福通2013902期"的产品(以下简称"2013902产品")。该产品在投资方面没有什么新意,但其收益结构却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该产品期限1年,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预期收益率4.50%~5.40%,对于高于年化收益率5.40%的收益部分,客户能按80%的比例获取浮动收益,银行按20%的收益获取浮动管理报酬。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很少使用"浮动管理报酬",即便使用,也仅限于证券投资类产  相似文献   

10.
据社科院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9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316款,平均委托期限为0.39年,平均期望收益率和平均风险值分别为1.88%和1.63%,产品的期望收益率水平略高于基准利率42个基点.共有344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委托期限和平均名义收益率分别为O.48年和3.45%,其中人民币产品的平均名义收益率为3.56%,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当月,有23款产品出现零或负收益,与1月份产品的特点相同,这23款多为兄弟款的看涨股票、商品类产品.  相似文献   

11.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2):60-61
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相似文献   

12.
"怎么刚过完年,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下来了?"打算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张先生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情况和预期大相径庭。随着央行在2012年内的二次降息,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逐渐降低。但年底银行间资金面再度紧张,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上升到年初水平。随着元旦假期的结束,银行新发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回落,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鲜有出现。与此同时,有些银行理财产品违规销售案例也被曝光,风险凸显使得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该怎么买?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多国经济在2008年底2009年初步入衰退期,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下,银行理财难善其身--今年初外汇理财产品近乎“腰斩”,各大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发行量一度降至冰点,转眼至6月,外汇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产品收益都开始回暖上扬,人民币理财产品也逐渐走出“危机阴影”,一甩前期“中规中矩”的稳态,开始蓄势逆转。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回暖、金融系统维稳助力银行理财产品价值重现,好景可盼。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无论是人民币理财产品,还是外汇理财产品,都陷入尴尬的“进退两难”局面。风险控制体系尚未完善,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甚至无法与银行存款划等号,银行理财产品是否“风光不再”?成为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5.
赵艳红 《理财》2005,(10):26-28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尽管人人都在梦想着高收益低风险的好事,但是收益和风险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高收益几乎伴随着高风险。业内专家提醒投资者,很多外汇理财收益率虽然诱人,但实际上客户很难最终拿到这笔利润。因此,建议投资者在购买外汇理财产品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只顾闷头赚钱"的银行理财产品走下了神坛,"华夏门"事件将它从红火的骄阳下拉到了秋霜中。2013年依然如此。它不是一直那么风光之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几乎是收益率非常高的无风险利率。例如,3个月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为4.5%~5.5%,6个月期限的为4.6~6%,1年期限的为5.8%~7.2%,而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更高,均远远超过了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2011~2012年的一段时间内,3个月和6个月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甚至于国债基准利率反向上扬。  相似文献   

17.
美元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一种特殊外汇存款业务,是根据客户所愿承担的风险程度及对汇率、利率等金融产品的价格预期,设计出的一系列风险、收益程度不同的存款产品。结构性存款业务主要是将客户收益率与市场状况挂钩,可与利率(美元LIBOR等)、汇率、信用主体等挂钩。在操作上,银行把  相似文献   

18.
袁存卷  遇玺 《理财》2013,(3):53-54
“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只有避险而为,才能不被忽悠。” 只卖给高端客户的理财产品预期两年收益率为12%,结果到期累计亏损16.45%,你信或者不信,事实就摆在那里。令人郁闷:还以为自己买的是香饽饽呢,  相似文献   

19.
谢洪伟 《金融博览》2014,(17):57-57
近期具有高收益特征的结构性产品规模顺势大涨,渐渐取代信贷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但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投资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 首先,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认真翔实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交易对手及运作机制,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求理财顾问认真回答清楚,防止误读和误解.此前很多客户在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出问题,往往是因为不清楚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对手以及运作机制,仅仅因为理财顾问的粗浅介绍而知道了产品可能的最高收益率就进行盲目投资,这样草率地投资出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相似文献   

20.
如今,理财产品可谓是各家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一张王牌,跑马灯上滚动的尽是各式理财产品的宣传广告,让人目不暇接。然而,据笔者观察,尽管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很多,但真正知道理财产品是如何运作、如何产生收益、存在何种风险的人很少,甚至连银行员工自己对此也不甚了解。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只能纯粹地依靠收益率去搏人眼球,这不利于银行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