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软件服务业外包发展迅速,聚集了一批拥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然而,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创立、环境营造以及完善相关特殊措施,拓宽人才引进范围,确保把我国打造成软件服务外包高地、世界服务外包基地的战略目标.本文试从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探寻加快软件服务外包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软件外包近年来已为我国软件企业所关注,并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热点和方向.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呈膨胀式增长,据麦肯锡预测,到2009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软件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国际化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内在需求,以软件外包作为突破口是实现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李静 《商场现代化》2012,(30):159-160
<正>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全球的企业外包领域中扩张最快速的是IT、人力资源管理、客户服务等。中国的软件外包服务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始纷纷介入软件外包这一领域。随着软件外包企业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何控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成本和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产品的产量,成为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软件外包近年来已为我国软件企业所关注,并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热点和方向。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呈膨胀式增长,据麦肯锡预测,到2009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软件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国际化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内在需求,以软件外包作为突破口是实现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2007年以来长沙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长沙已将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提升至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长沙市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区位优势、交通通讯优势、人才储备优势及政策支持优势,同时也具有中高端人才匮乏、国内竞争激烈、企业规模过小、品牌效应差等方面劣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正面临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大好机遇,软件外包企业借此机遇在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也暗藏危机,本文深入分析了造成软件外包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原因,为进一步进行诊断和预警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编者按:承接软件服务外包是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分析国际软件外包发展趋势和动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发展的现状、承接模式以及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给承接国带来的贡献.在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抽象出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四种模式,提出中国既要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承接软件研发、软件市场开拓等高端环节,也要在大连、西安、成都等城市承接软件编码、测试等中低端环节,形成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完整体系,提升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项目开发成功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成本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的估算规模与实际开发规模是影响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承接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并获得合理利润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的特点,探析对日软件外包项目规模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非量化因素,试图阐明提升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重要环节。同时提示发包方不仅要重视承包方所展现出的竞争力,还要注意考察其实际的竞争力,从而避免发包项目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康灿华  阮飞 《商场现代化》2007,22(29):55-57
尽管我国软件外包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规模,人才等各方面的制约,总体水平仍处于外包价值链的低端。知识溢出为提升我国在软件外包价值链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个机会。要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就必须在走国际化道路,提高吸收能力,培育伙伴关系质量等方面做好功夫,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软件外包企业价值链提升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0.
提高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软件外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软件企业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70%的软件企业规模在50人以下,上规模的只有少数。我国众多中小型软件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差和资金实力弱等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小型软件企业来说,在当今软件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目前不宜独立开发软件产品,而承接外包业务,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中国众多中小型软件企业如将软件外包业务做强、做大,必然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服务外包日渐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潮中重要的推动因素。近年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规模小、软件能力成熟度不够、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制约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无锡市政府团来北京“拉生意”,面向150多家北京重点企业的高层详细介绍无锡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优势和环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主要以大连为龙头城市,其产业集群规模已经基本形成,沈阳等其他城市软件外包产业及集群发展正在建设中.在分析大连市和沈阳市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建立以大连市为核心的软件外包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产生于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转移过程,是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城市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其接包能力直接影响城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此背景下,首先分析我国服务外包接包现状,然后以北京、杭州和广州三个城市为例,从外包产业规模、服务外包企业认证、服务外包相关行业的发展实力和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城市服务外包接包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力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外包接包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福 《新财富》2009,(7):82-89
权威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且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全球财富1000强中95%以上的企业已经制定了服务外包战略。在中国,工信部近国发布的《2009中国软件与信息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也披露了相关数据,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至41567.7亿元,同比增长41.2%。  相似文献   

16.
我国承接软件外包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中,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贸易模式,并且正在迅猛发展。当前,我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过程中,缺少高素质的软件架构和项目管理人才,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低,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加快我国承接软件服务外包,要加大CMM、ISO等各类认证力度。通过各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能力,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快速形成一定规模的开发能力,做大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兴起,其中软件外包服务由于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等特点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的软件外包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国内的外资企业,而我国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仍是以低端服务为主。金融危机对我国离岸外包企业冲击较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相对世界其他经济体而言,中国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国应不断改善软件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环境,引导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准确定位,着眼于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软件外包企业面临的规模、人才、资质等方面问题削弱了它们在接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这些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凭借自身力量得到解决。文章提出合作接包的概念,旨在为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弥补自身不足、快速提高竞争力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丁肖丽 《北方经贸》2013,(11):10-11,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纷纷将一些非核心服务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来完成,离岸服务外包正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珠三角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承接软件外包为主,业务多元化趋势明显;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多数外包企业规模较小;以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以粤港合作为契机,港资企业带动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经济导刊》2006,(11):22-23
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牵头组织协调高校、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企业开展外包人才培训,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大连、西安等地扶持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有效整合政府、软件园区、用人企业、高校等各种资源,扩大适用软件人才培训规模,减轻企业人才培训压力,争取解决软件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鼓励国内外相关外包服务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模式;授权中介机构加强对软件从业人员进行资信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