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多少真情在这里凝聚,有多少爱心在这里闪现,有多少笑脸在这里流露;有多少关爱温暖着你,有多少欢乐送给了你,有多少祝福属于你;有多少智力不健全的不幸儿,通过这里的特殊教育成为幸运儿;有多少身残的孩子,通过这里的矫治拯救,心态健康起来,并适应社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本刊记者实地采访的这所特教学校是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篇篇报道均描绘着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阵阵电波均传颂着他们的奉献精神。中央电视台称“这里的老师是天使”,山东电视台说:“这里充满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残疾人》杂志、《大众日报》、…  相似文献   

2.
史为建 《经济纵横》2010,(12):75-75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纷纷议论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韩非子在《马说》中精辟地论述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觉得:伯乐是胸怀苦谷又坦坦荡荡的人,是用客观的眼光去识人才,决不会满一己之私破坏了自己的本性,伯乐是全身充满人的本性并顺其自然。伯乐的功在于使千里  相似文献   

3.
1991年暮春,在嘉峪关的一次散文诗研讨会上,我认识了丁一。他是无锡人,出版过两大本散文诗集,柯蓝称赞他“在散文诗的修养上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在散文诗界已有一定影响。但在我们接触交谈中,他却丝毫没有某些江南才子的那种“一脸的创造气”,而是有一颗平常心,讲些日常话,显得诚挚而纯朴,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分别以后,丁一给我寄来了《丁一散文诗合集》和《情感世界的探索》等书,我大略翻看了一下,觉得丁一是一个多情善感的诗人,说他整个人、全部诗就是一团感情也未尝不  相似文献   

4.
大学时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那时我看电影是不思考的.当时在杂志上看到很多人都说这个电影是作秀,因为用一群人的生命去换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没理由.我觉得这么说有其一定的道理.最近看了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怒火》,其中有一个片段也是谈“拯救”:一个排的士兵被困在了一个镇子里,长官派坦克和步兵去营救.看完这场电影之后,我对“拯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明白了当年的“拯救大兵”和“作秀”没有一点关系.因为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冒险拯救的精神,呼应的是危机中的坚守;如果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铁律,那么坚守的人就会有希望,会有胜利的信念.战争是一个团队的配合,“拯救”其实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广州话里的“争”,是“差”、“欠”之意,如“争一分钟落课”(差一分钟下课),又如“我争你一毫纸”(我欠你一角钱)。“争”的这种用法,始见于中古。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晏几道《蝶恋花》词:“三月露桃芳意早。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宋以后,小说  相似文献   

6.
近日,和参加工作不久的外甥在家聊天,我问他:"你的《劳动合同》签了没有?工资标准是多少?每月几号发工资?"他的回答是:"人力资源部说下周签定《劳动合同》,不知道试用期工资定多少,工资大概每月16号发放。"我又问:"你入职后公司没有进行新员工培训吗?人  相似文献   

7.
总统的困惑     
《经济学家茶座》2010,(2):113-113
克林顿和叶利钦在首脑会谈的间歇闲聊。叶利钦对克林顿说:“你知道吗,我遇到了一个麻烦。我有一百个卫兵,但其中一个是叛徒而我却无法确认是谁。”听罢,克林顿说:“这算不了什么!令我苦恼的是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而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讲的是事实,可每一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领导人轻视学习 最近,两份报纸关于企业领导人轻视学习的报道,给企业和企业家敲了警钟。一是上海《解放日报》上《企业家在忙什么》的文章,主要是说,企业家忙了不该忙的事,忽视了学习,这很危险。所以,在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召开的“迎接新世纪挑战研讨会”上,我专门讲了企业家要加强学习。过了几天,我又看到香港《文汇报》的一篇短文,是一位记者向四川、湖北的10家国企厂长经理做了调查。在回答“最近你在读什么书”时,有7人说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学习;在回答“你认为书本在企业管理中能起什么作用”时,有5人认为不读书照样可以抓生产。…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个梦”,美国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是李英林最喜欢的一句话。在李英林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于创造出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一生的意义都在于向着自己目标跋涉的过程,而人生的境界也在这种过程中得到升华。“不求盈利,但求铸才;不问得失,但愿无愧。”这是李英林郑重的承诺,对家乡,对教育!  相似文献   

10.
苏辉 《新经济》2011,(12):20-23
2011年,许多企业被迫破产而关门,许多高管因业绩不佳而黯然辞退,也有像乔布斯这样的伟大企业家离我们而去。时间是什么?"你不问我,我还知道,你若问我,我就茫然了。"这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做出的回答。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或许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绝响的联想     
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在《收获》杂志发表一篇题为《遥远的绝响》散文.文中说到魏晋时期,曹操的嫡孙女婿嵇康,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可爱的人物,是一曲绝响.他是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博览群书,妙诗千秋相传,出类拔萃.他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向往回归自然,在洛阳城外开了一个铁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从不收钱.当时朝廷宠信钟会,也称得上博学多才,十分敬佩嵇康.听到其在城外设铺打铁,自己地位不低,出于敬重,隆重拜访,规格“乘肥衣轻、宾从如云”.然而嵇康一点不受感动,若无旁人,独自拉风箱.嵇康的另一位好友山涛,是一个“如璞玉浑金”的名士,时任大官,尚书吏部郎,自己想辞职,好意推荐嵇康,嵇康非但不感谢,反而写了一封绝交信《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伤心愤怒:“你想逼我发疯,我和你没有深仇大恨吧……”后嵇康受到钟会诽谤,进言司马昭,于公元262年夏,判死刑,年仅39岁.  相似文献   

12.
苏辉 《新经济》2011,(12):18-23
时间是什么?“你不问我,我还知道,你若问我,我就茫然了。”这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做出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薛涌 《商周刊》2013,(18):92-92
创造性社会讲究奋斗,讲究超越自我极限,着眼点不在于你现在已经有的东西,而在于你未来的潜力。所以大家在运动上比谁能更“极端”;寻租的社会则讲究卡位、站队、等级、关系,进而个人嗜好重在显示你已经拥有或者瓜分了多少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4.
几何     
古汉语里有一个反诘词:“几何”,这个词带有感叹意,并且指“不多”的意思。例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意思是:“对着美酒应该尽情而歌,人生能有多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张炜《九月寓言》中所蕴含和表达的浓重的复古、怀旧、停滞倒退的思想倾向,揭示出这一倾向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指出当代人文精神的出路不在于把人变成植物,而在于“山野精神”的自我否定的内在冲动,以及由此去创造和建立一种真正“通行四方”的普遍语言,跳出“寻根文学”或“挽歌文学”的局限去作更高的开拓。  相似文献   

16.
刘瑞起 《经济》2006,(7):112-113
有一次,在村子里与两个儿时曾一块撒尿和泥的玩伴聊天,其中一位马氏兄弟不见外地笑我:“你瞧,你这大城市里的人也不过如此,比咱乡下人也强不了多少,你每次回家时的穿戴还赶不上那干活的泥匠瓦工呢!”听罢,我脸皮微红。自那以后,我便开始留意周围人的穿戴了。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在和年轻人争论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要多.”以此证明自己更有判断力,似乎年轻人不是冲动,就是受人利用. 这样的逻辑其实说不通.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成年人,是否比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年轻人更见多识广,更有判断能力?大家心中自有公论. 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并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教育程度、视野和见识.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核心在于情感教育。他从剖析情感的性质入手,论述情感教育,尤其是艺术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其中掺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杂质,还是不能无视其积极的成份。(一)梁启超自称为“情感最丰富的人”,他说:“我对于我的感情都不肯压抑。听其尽量发展,”而他自创一体的散文——“新文体”,又自认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义轻利:“不义而强,其毙秘速”(《左传·昭公元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一个《论语》,谈“仁”,作为道德含义的有100次。而谈到“智”,作为智育含义的只有25次。然而,一些人对此总是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重义轻利”与市场经济不合拍,必须以“义利并重”取而代之;而宣传工作,也应与其相适应。即对“义”与利”的宣传要平分秋色。笔者窃以为这是一个误区,重义轻利,仍应是宣传工作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缺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兆光 《开放时代》2000,(1):124-127
最近读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著作《民族—国家与暴力》,凡是读到与中国有关的段落,总不免多看上几眼,当然也是因为自己关心的面向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缘故,遇到西洋人的书中有讨论中国事情的,总是格外留意。吉登斯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中国,想来是讨论全球问题与普遍理论的西方学者视野中,已经有了“中国”的存在,尽管他们常常是带着西方人的居高临下,或者是把中国作为映射自身的“他者”,不过西洋那些顶级理论中,中国总算成了他们叙述中的世界的一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不过,当我读到下面一段文字的时候,却大吃一惊,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个疑问:“他们说的是中国吗?”或者真的是本书译校者王铭铭先生所说的,中国只是他们理论书写时的一个“想象的异邦”? 这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